想演好張愛玲作品,馬思純得先學會戀愛

2021-10-26     清風侃娛樂

原標題:想演好張愛玲作品,馬思純得先學會戀愛

《第一爐香》,被馬思純演成了青春疼痛愛情電影,幾乎是意料之中。

原著中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愛情;改編版的除了愛情幾乎什麼都沒有。

當然這也不是馬思純一個人的問題。根上的問題,可能是導演聊發少年狂。

不過撇開張愛玲,單看這個被改編過的故事,馬思純還真的是女主角的不二人選。

戀愛腦,喜歡浪子,熱衷於為愛犧牲,簡直就像從改編版里走出來的葛薇龍:環境再怎麼殘酷,戀人再怎麼無恥,有愛萬事足。

疼痛文學和張愛玲本質上的最大區別,就是愛能不能拯救一個人。

張愛玲認為不能。再打著愛的旗號,到最後也只有一個蒼涼的手勢。

十級青春疼痛文學學者馬思純堅定地認為可以。

而現實中,馬思純不被看好的愛情,也有「修成正果」的跡象。

最近,馬思純又出現在盤尼西林的新歌里,擔任女聲演唱。

歌詞很甜很浪漫,治癒感十足。

「吹開那些瀰漫她內心的腐爛,在今天製造一些美妙的混亂」

「汽笛聲擊碎牆壁,加速著她的不安,在午夜的橋下,你眼睛閃如鑽石般」

「這時候你看著我,像找回了從前的快樂」

竟然,有點被甜到了!

馬思純在這段感情中的狀態,明顯比之前要好得多。

近期兩人也沒少被拍到一起外出。不管在哪裡,都像連體嬰一樣手挽手。

馬思純全家人和張曼樂的兄弟們一起聚餐,看起來熱熱鬧鬧。(但我疑惑的是為什麼不是雙方家長聚餐)

看到他們感情穩定,之前表示反對的網友也紛紛改口祝福,「別讓馬思純分手了」的聲音也此起彼伏。

所以,馬思純真的可以被愛拯救嗎?

大家祝福的關鍵之一,覺得兩個人互補。

這種東西,三無人員張曼樂恰好有的是。

為數不多的綜藝《樂夏》中,隨處可以看到他的這種強大到淤出來的自我。

被問到「90後樂隊中你們算突出和優秀的嗎?」張曼樂不假思索:「我們就是第一名。」「沒必要謙虛」、「輸誰都不服」。

當前輩給盤尼西林的歌詞提建議,讓張曼樂修改時,他果斷拒絕,說「改了就不是我寫的了」。

場面是在大張偉對提出質疑的時候回懟:那是你沒聽明白。

且不說這是真自信,還是裝13,但馬思純一定被震撼到了。

不僅是張曼樂,前任歐豪也是一個路子:痞痞的壞壞的,有很強大的自我。

兩個人去上節目,主持人問「你們倆好像不是一個類型」,馬思純的解釋:「我的社會經驗很少,會喜歡江湖氣息很重的人,正好互補。」

所謂缺啥,補啥。馬思純自己心裡是明白的。

無論是歐豪還是張曼樂,都是治她的藥。

她其實很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她想要什麼。

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裡。

戀愛初始於一種需求不假,但我對「對方是你的藥」這種說法,持懷疑態度。

《再見愛人》大結局時,唯一一對沒有下車的就是朱雅瓊和王秋雨。

這一對是典型的「互補型戀人」,無論是性格還是愛好,都天差地別。

朱雅瓊浪漫、自我,天真活潑,愛唱愛跳,40多歲了,還像是一個小公主。老王則現實、木訥,是個沒什麼情趣的工作狂,就算在上節目,也一有時間就掏出筆記本寫寫寫。

相處19年,兩人不僅沒有改變彼此,反而差異益發明顯。

他倆的日常就是,朱雅瓊要關注——老王覺得煩——朱雅瓊情緒失控,變本加厲地要關注——老王變本加厲地打壓她。如果節目裡只有他們倆,估計觀眾會窒息而死。

我覺得不如說是「無法接受,更不想配合對方的需求,來改變自己」——你要的,我給不了。

節目裡王秋雨曾經數次提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穩定」,而朱雅瓊也反反覆復提到,自己想要儀式感,和被王秋雨肯定。兩個人對對方的需求心知肚明,但就是不願意給對方。

為什麼?

是因為對方最想要的東西,恰好是自己最不想要的東西。

與其說朱雅瓊不停地作,王秋雨不停地打壓,不如說這是他們的一種防禦。

「你想要穩定,我想要浪漫」「你想要鼓勵,我想要實用。」給了你想要的,就等於我放棄了我自己想要的。關係走到這一步,就開始進入令人窒息的絕境。

但最讓我深思的是,這兩個明顯南轅北轍的戀人,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在一起?

可以想像,兩個人當初一定是被對方身上那些自己「不具備」的特質吸引,但隨著熱戀期的結束,

當然互補型的戀人也有非常和諧的案例,比如梁朝偉和劉嘉玲。

兩個人在一起,就是社恐遇上社牛的真實寫照。但這天差地別的戀人,卻甜出了高度。

區別到底在哪裡?

首先,有沒有一個人過於依賴對方。

比如朱雅瓊和王秋雨這一對,朱雅瓊幾乎是全方位依賴王秋雨,她的價值和情緒,似乎都是根據老王的反應而變化的。

但她一邊依賴他,卻又想要他適應自己,這當然幾乎沒有可能。宇宙法則不都是誰引力大,就圍著誰轉麼。還想要引力大的為你改變?在其中者都看不清。

關係中,如果你放棄了自己,也就等於永遠要不到自己的需求。就算可以憑愛情繼續,但得不到滿足,遲早有一天會崩潰。

其次,要注意對方與你互補的點,往往也會成為傷害你最深的點。不要只看那些快樂,而要看是否能承受那些傷害。

比如王秋雨作為優點的理性、務實,反面就是無趣、缺乏浪漫。

梁朝偉和劉嘉玲,則給出了「互補型戀人」的最佳範本。

他們自己也能過得很好,之所以在一起,是因為在一起會「更好」:梁朝偉帶給劉嘉玲生命的深度,劉嘉玲則拓展了梁朝偉生命的寬度。

內向的人,呈現出的反面,往往是冷漠。

劉嘉玲曾經說過她和梁朝偉的一件事:家裡裝修,他拎著小行李箱就走了,隔幾天打電話回來問「裝修好了沒?」,等劉嘉玲全部弄好,連小擺設都放好,他才拎著小箱子回來。

可想而知,可能經常會出現這些場景:劉嘉玲想和朋友聚會,梁朝偉只想自己待著;劉嘉玲跟梁朝偉溝通時,他可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對她說的不太關心。

換做是你崩潰嗎?「我根本走不進你的世界。」「你對我太冷漠,你是不是嫌棄我,我們是不是沒有共同語言了。」

但劉嘉玲從來不埋怨,你走你的,我熱火朝天地做我的。

也很難說梁朝偉深邃的靈魂能完全被劉嘉玲理解。那句「我一生真愛的女人,只有張曼玉一個」,就是最好證明。

但他也沒有強迫劉嘉玲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而是享受她帶給自己的「不一樣」,靈魂深處的孤獨、悸動和不安,化作坐飛機去倫敦喂鴿子,去投入地演一部電影。

如劉嘉玲說過的,彼此依賴,相對獨立,這才是兩人關係長久的秘訣。

但馬思純,恰好踩中了「互補型關係」的所有雷區。

雖然表面上,馬思純看起來是有事業,也有成績的。但請注意一個事實:明星只能和明星比,不能和普通人比。

所以她和朱雅瓊,本質上是一樣的:還不夠獨立,更進一步的心氣,也顯然沒有。

我印象很深的是她和周冬雨被問到同樣的問題,兩個人截然相反的答案。

被採訪到是要談戀愛還是拿影后?

馬思純秒答:談戀愛。並笑稱「亘古不變是關鍵。」

而周冬雨被問到這個問題,也是秒答:肯定影后啊!

馬思純曾經數次強調,結婚這件事,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甚至在五六歲的時候,就已經這樣想了。

而周冬雨也參加過戀愛類綜藝,她的態度是:喜歡就在一起就好了。」「沒有必要說,非要結婚啊,什麼的。」

馬思純和周冬雨,在戲外也是七月和安生。

周冬雨靠自己走四方,而馬思純則心心念念要找到一個避風港。

比如一次採訪中被問到:「你有想過自己生活嗎?」

她說:「我想過啊,但我覺得,也該結婚了吧。」

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從父母的家裡出來,再給自己找到另外一個「父母」。

她最想要的,其實是天長地久和穩穩的幸福。但很明顯,無論是歐豪還是張曼樂,都根本算不上什麼避風港。

更大的考驗是,敢向全世界豎中指的「壞男孩」,總有一天也會向馬思純豎起中指。

尤其是張曼樂這種極度自我,且毫無道德底線的人。

搖滾樂手有點張狂並不重要,重點是他自己並沒有什麼才華。盤尼西林的幾首代表作據稱全是抄襲。

且漠視一切道德規則。豆瓣月亮組的爆料,每一條都刷新三觀的底線。包括但不限於:學歷造假,約姑娘不帶套,全靠前女友養還到處約,直接當著別人的面就說睡過你女朋友……

每一件事都讓我想起大老師送他的話:「你的人生路會很坎坷的,祝你平安吧。」

他和馬思純的戀愛曝光之後,一位搖滾樂手祝福他「fuck with stars」,不尊重倒是其次,重點是,

他們明顯是把這段戀情當做一個笑話。

現在張曼樂對全世界的混不吝讓馬思純覺得爽、痛快,

但把那些故事的主角代入馬思純自己呢?

脆弱的馬思純到時候是否能承受?我也只想說:祝馬思純平安吧……

並非吝嗇祝福。我只是想說,

通過「談戀愛」這個捷徑幫自己補足缺點這件事,十足荒謬。

不僅是「我們本性不同」的互補型戀人,相似型戀人的問題更嚴重,就是「我的缺點也是你的缺點。」

成長的道路沒有捷徑,想用父母、朋友、戀人、子女……補足自己的,都註定會走入死胡同。

尤其是愛情,以互相需要開始,卻要以自我完整為終局。梁朝偉的社恐沒有因為劉嘉玲好半分,但梁朝偉需要變成一個完美的人嗎?他是完整的,看得出來他一直享受自己的狀態。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時候,戀愛治不了他的病,還會讓他覺得自己更糟糕。

所以,馬思純的當務之急,不是談戀愛,而是先學會自己尋找快樂、面對世界。

或許,等她明白「愛情不能拯救一個人」的時候,才能讀懂張愛玲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97254402_121126897-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