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鎮窯瓷器的主要種類,看了長知識!

2021-10-25     金陵古韻齋

原標題:元代景德鎮窯瓷器的主要種類,看了長知識!

一、傳統單色釉瓷器

元青白瓷:青白瓷,俗稱影青,又名隱青、映青,因其釉白中微微閃青而得名,是我國宋代窯場分布較廣、產量很大、工藝精湛的一個瓷器品種,在眾多的產地中,景德鎮的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窯口所產青白瓷最佳,被世人稱之為「假玉器」,備受青睞。

元代景德鎮窯的青白瓷雖上承南宋遺風,但在胎質、造型、釉色、裝飾上與宋代產品已有所不同,有著自身的時代風格。與宋代相比,元代青白瓷的胎體普遍比較厚重,宋代那種薄胎透影的產品已很少見,由於制胎原料中加入了含鐵量較高的高嶺土,所以元代青白瓷的胎色普遍泛青,青色更加明顯,不如宋代的胎色白。釉面玻璃質感強,釉的玉質效果不如宋代產品,有些較粗的產品釉色泛黃,還有一些器物釉面失透無光,常與同時期卵白釉器物混淆在一起,使人不易分辨。

元青白瓷觀音菩薩坐像,美國大都會藝術館藏

元卵白釉瓷:目前考古發現元代景德鎮的燒造卵白釉瓷的地點大致有兩處,湖田窯窯址和市區中華南路窯址。部分高質量的卵白釉瓷屬樞密院定燒瓷器,故又稱「樞府窯器」或「樞府瓷「,史料記載,元代樞密院對其定燒的專供瓷把關嚴、檔次要求較高。但它又有別於景德鎮的明清官窯,明清官窯所燒產品專供皇帝使用,而元代樞密院定燒產品屬部門需求行為,其餘大量瓷器可對民間銷售。從已發現的卵白釉瓷器得知,卵白釉瓷在十四世紀初已經燒造,元代盛燒不衰,一直延燒到明代早朝,並為明代永樂甜白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元 卵白釉螭耳銜環瓶 安徽桐城元代窖藏出土

卵白釉瓷為石灰鹼釉,胎質灰白細潤,釉層厚潤,乳濁失透,無開片。釉色均勻,色似鵝卵。早期釉色接近青白瓷白中閃青灰,中後期釉色乳白失透(優質卵白釉瓷瑩潤如羊脂美玉,在湖藍朦朧中,閃玉石般淡雅乳光),無影青釉的玻璃光,胎質敦厚。造型規整,以小件器居多,碗、盤和高足杯多見,其中以折腰碗最具特色,也有大罐、爐、壺、碟、瓶等,大都為小圈足,足壁厚,削足規整。底足均為露胎。紋飾以印花為主,也見貼花和堆塑裝飾,少有宋代的陰刻細劃裝飾(因釉失透難顯),印花常見有龍紋、荔枝紋、蘆雁紋、菊紋等。字款除了有「樞府」字樣,亦有印有「太禧」或「福祿「、「真福」等。

左圖 元卵白釉貼花串珠紋玉壺春瓶 首都博物館藏

右圖元卵白釉貼花月下影梅紋罐 天津市藝木博物館藏

左圖 元卵白釉印花荔枝紋高足杯 高安市博物館藏

右圖 元卵白釉印花雲龍紋撇口高足杯 上海博物館藏

上圖 卵白釉印花紋樞府款折腰碗 歙縣博物館藏

下圖 卵白釉印花紋樞府款盤 歙縣博物館藏

秋水堂舊藏元卵白樞府釉刻穿花鳳海水龍紋罐

秋水堂藏元卵白樞府釉印紋分格花風卷荷葉型盤

高溫顏色釉瓷:高溫鈷藍釉和銅紅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的又一新創品種,它們是明代霽藍釉霽紅釉的前身。元代藍釉器色澤濃艷明麗,給人以靜穆幽謐的美感。器型主要有梅瓶、匜、盤、高足杯、爵、折腰碗、壺等。

左上圖元藍釉描金爵1987年杭州市朝暉路元代窖藏出土 杭州市歷史博物館藏

中上圖 台北故宮藏元藍釉白龍菱口大盤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右上圖 元藍釉把杯 台北故宮藏

左下圖 元藍釉白龍紋盤 故宮藏

右下圖 元麒麟飛鳳藍釉白花菱口大盤 托普卡帕皇宮藏

元代藍釉器的裝飾方法有三種:一是藍地白花,是在坯體上先堆塑或刻劃好紋樣,然後在紋樣上罩一層透明釉,其餘的地方施藍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藍白對比鮮明,有相互襯托,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二是藍釉描金,先燒成高溫藍釉後再在其上描金彩紋飾,再經低溫二次烘烤而成,由於藍釉上金彩附著力低,出土器物容易出現脫落現象,因此傳世藍釉金彩器顯得十分珍貴;三是藍釉釉下印花裝飾,為宋元時期景德鎮瓷器使用最多的裝飾方法之一。紋飾常見有雲龍紋、飛鳳紋、海馬紋、麒麟、鴻雁、折枝梅、菊紋和纏枝蓮紋等。

元藍釉金彩月影梅杯 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

左圖 元藍釉堆塑螭龍膽瓶 1998年安徽繁昌縣新港街道元代窖藏出土

右圖 元藍釉白龍梅瓶 揚州博物館藏

高溫銅紅釉瓷器始見於唐代長沙窯和邛窯,學界有一說認為宋元的紅釉瓷是承長沙窯而來的。又一說認為元代景德鎮銅紅釉是在南北瓷業大融合的背景下再次被創燒出來的。元代高溫紅釉器是初創階段的產品,大都發色不夠鮮艷,或深黯或灰紅色,裝飾常見釉下暗刻劃花和模印花紋。因其燒制難度較藍釉大,傳世和出土的紅釉器亦較藍釉器少。元代高溫紅釉器的誕生在顏色釉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元末明初還開始出現了內外施不同色釉高低溫二次燒成的工藝,這種「二色釉」裝飾具有獨特的時代風貌,也標誌著景德鎮對呈色劑的應用技術趨於成熟。

左上圖長沙窯銅紅釉執壺 長沙市考古研究所藏

左下圖 長沙窯銅紅釉執壺 《長沙窯》圖錄

右圖 元紅釉梨形壺 故宮藏

左圖 元紅釉印花雲龍紋盤 首都博物館藏

右圖 元紅釉高足杯 故宮藏(孫瀛洲先生捐贈)

元末明初外藍里紅釉印花龍紋碗 日本出光美術館藏

二、釉下彩繪瓷器

鐵褐彩瓷:在施青白釉的坯體上,用一種赭褐色的紫金釉(富含鐵元素)加以裝飾,經過高溫燒成,褐色點彩出現暈散,青白釉烘托的褐斑十分醒目。鐵繪則多採用塗繪點染方法,構圖疏朗。

左圖 元青白瓷鐵褐彩連座雙耳瓶 新安沉船出水

右圖 元青白瓷褐彩荷葉形蓋罐 首都博物館藏

元景德鎮窯鐵褐彩繪盤 新安沉船出水

元青花瓷:即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目前發現景德鎮元青花遺址以湖田窯、落馬橋與珠山三地最為典型。元代的景德鎮借鑑和融匯磁州窯吉州窯的工藝使得褐彩繪畫工藝在元青花上得以創新發展。青料色渾散暈而具有水墨畫效果,效果艷麗明快,繪畫生動精美,是中國青花藝術史上第一座高峰。有學者依據紀年墓出土物以及紀年字款的器物統計,按時間順序,將元青花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初創期(元初1278年到元至正七年1347)、成熟期(至正七年1347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以及元末明初期(朱元璋占領浮梁時期1361-1368)三個階段。

元釉下彩繪花卉紋塔式瓶(延祐六年1319紀年墓出土,經上海博物館科技部測試,沒有鈷元素,應為釉下鐵褐彩)

左圖 元青花鐵繪觀音瓷塑 杭州紀年墓出土(1336年)

右圖 元青花紀年字款蓋罐 四川雅安出土(1347年)

元青花的裝飾技法除了直接彩繪的形式,還有結合印花、刻劃花和瓷塑的應用。平面彩繪有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兩種。按構圖風格又有細筆、工緻、嚴謹的「密體」和速畫、疏簡、率意的「疏體」之分。「密體」具有繁縟密滿的伊斯蘭文化特徵,多見於中大件器物;「疏體」均為白地青花,表現了簡約疏朗的漢文化風格,多見於小件器物。

上圖 元青花菊紋壓手杯(疏體) 青州博物館藏

左下圖 元青花松竹梅紋盤(疏體) 首都博物館藏

中下圖 元青花月影梅紋高足杯(疏體) 日本東部ヅャワ·トウバソ沖海揚リ遺品

右下圖 元青花折枝花卉紋鼎(疏體) 故宮藏

左圖 元青花大盤(密體藍地白花)大英博物館藏

右圖西亞地區細密畫(伊斯蘭風格)

左圖 元青花花果飛鳳紋大盤局部圖(印花) 伊朗博物館藏

右圖元青花海水龍紋八棱梅瓶局部圖(刻劃) 河北博物館藏

上圖元青花船形水注(結合瓷塑)廣州市博物館藏

下圖元青花海鰲山形筆架(結合瓷塑)浙江杭州歷史博物館藏

元青花的釉主要有青白釉和卵白釉二類。青白釉白中閃青,卵白釉的釉面失透,白中略閃青灰。據已知資料,使用卵白釉的元青花大多是小型器,數量也較少。

左圖 元青花龍紋玉壺春瓶(青白釉)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中圖 元青花雲龍紋玉壺春瓶(青白釉)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右圖 元青花龍紋玉壺春瓶(卵白釉) 2006年蕪湖縣出土

元青花造型豐富多樣:A.大器胎體厚重,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小器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小罐、小瓶、小爐、杯盞等,國內和東南亞地區發現得較多;B.出現一些新穎的造型以及中西合璧的造型,如鳳首扁壺、鳳首蓋梅瓶、半球形、船型水注等;C.八棱形器及帶座器多見,有帶座的凈水瓶、蒜頭瓶、膽瓶、梅瓶、三足爐等,瓶通常獨立插在鏤空的六棱底座上,爐則與座連在一起;D.器製造型多變,一式多樣。如大罐中有直口矮罐、直口高罐、盤口高罐等幾類形制,又有圓罐和八棱罐的區別。

左圖元青花海水開光紋花口折沿大盤 口徑45.5厘米(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藏)

右圖 元青花花卉紋雙系小罐 高4.9-7.4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左上圖 元青花雙耳梅花紋帶座瓶 湖南省常德市博物館藏

右上圖 元青花兔紋帶座吉字瓶 安徽省青陽縣出土

左下圖 元青花八棱罐 遼寧博物館藏

右下圖 元青花八棱葫蘆瓶 土耳其托普卡帕博物館藏

元青花使用的青料,一說認為有國產和進口兩種,國產鈷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藍灰或藍黑,見濃淡色階。積聚處有藍褐色或黃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有啞光,僅用於中、小型器;進口料「蘇麻離青」為低錳高鐵型青料,來自西亞,呈色靛藍濃艷,線條的紋理中或青料凝聚處有烏黑而濃重的結晶斑,濃聚處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側視或以手撫摸可感覺有凹凸不平狀,暈散重。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另一說認為元青花只有進口青料一種,其呈色與燒成氣氛以及青料調配有關,有三種情況:多數是青翠沉著為正燒產品;二是靛青泛紫揚艷,為過燒所致;三是青藍偏灰,多是欠燒所致。

左上圖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局部

右上圖 元青花鳳首流扁執壺局部 新疆伊犁出土

左下圖元青花龍紋梅瓶肩部 湖北省2006年在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右下圖 元青花雙獸耳牡丹紋蓋罐局部蚌埠市博物館藏

元青花釉面特徵圖例以及蘇麻離青青料發色特點:有的發色凝重幽艷,由於成分中鐵含量較多,會出現斑斑點點的黑色結晶痕跡,即是鐵鏽斑。如;有的發色略顯淡雅,如.

元青花的紋飾題材豐富,繪畫精美。人物故事題材深受元劇影響,情節性和感染力強;動物題材也十分豐富,飛禽、走獸、游魚、鳴蟲等無所不包,以龍、鳳、雁、馬、鹿、兔、魚、海馬、螳螂、鴛鴦、瑞獸等傳統題材為多見;植物紋則最應用最普遍,如牡丹、蓮花、梔子、菊花、蔓草、芭蕉、松、竹、梅等。大件器的紋飾還盛行在局部區域用雲肩紋和開光來開闢獨立的裝飾空間,以豐富構圖視角。另外元朝蒙古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器物常用仰、覆蓮瓣紋等佛教紋飾作為重要的輔助裝飾。

元青花纏枝牡丹天馬紋獸耳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器身上的裝飾有: 1.肩部飾對稱貼塑獸耳 ,2.瓶口飾冰凌花紋和頸飾忍冬紋,3.足部是忍冬紋和蓮瓣紋,4.腹部飾如意形海水天馬紋,5和6是纏枝牡丹紋.

元青花上的雜寶邊飾紋及方形蓮瓣紋

釉里紅瓷器:即以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彩料在瓷坯描繪,再罩以一層透明釉,以1350℃以上的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的瓷器。有線繪、塗繪、撥白(也叫「紅地白花」)、塗繪雕塑裝飾手法(俗稱「加彩」)。

左圖元釉里紅花卉紋玉壺春瓶(線繪手法)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右圖 元釉里紅花卉紋玉壺春瓶(塗繪手法)首都博物館藏

左上圖 元釉里紅暗刻兔紋玉壺春瓶 故宮藏

右上圖 元釉里紅暗刻飛鳳紋玉壺春瓶 日本松岡美術館藏

下圖 元釉里紅暗刻花卉紋玉壺春瓶 故宮藏

元青花釉里紅堆塑四靈塔式蓋罐(加彩手法)江西省博物館藏

元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 江西省博物館藏1974年景德鎮市郊出土

元代釉里紅瓷主要有以下特點:A.與元青花相比,釉里紅燒成的範圍狹窄,受窯燒氣氛的影響變化大,還原呈色不穩定。紅艷純凈,線條清晰的成品少,而紫褐、暗紅、淡紅、灰黃、灰褐、灰綠的卻較多,或出現綠苔斑或飛紅現象,紅色暈散成朦朧一片。

元釉里紅雲鳳紋玉壺春瓶 江西省博物館藏

B.元代釉里紅裝飾的器型以小件器物居多,偶見大型蓋罐、雙系扁壺、梅瓶,主要有玉壺春瓶、高足杯、匜、小罐、硯滴等,構圖簡約疏朗,大多採用白描手法,紋飾簡樸,主要有花卉、雲龍、雲鳳、蘆雁、花鳥、玉兔、人物、祈雨圖等。往往只有寥寥數筆,有的線條較生硬粗拙,較隨意,紅料塗抹也草率,許多色塊不能準確的塗抹在紋樣輪廓線上。紋飾線條常見暈散。

左圖元代釉里紅花草紋玉壺春瓶 1978年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

右圖元釉里紅捲雲紋小罐 菲律賓出土

C.受當時生產條件、工藝及水平的制約,塗繪和撥白是元代釉里紅瓷器的主要裝飾手段。

元釉里紅暗刻龍紋四系扁方壺 故宮藏

從景德鎮窯址元釉里紅瓷片出土較少,和傳世品亦罕見的情況來看(同時,還有同時施用了鈷藍和銅紅兩種釉藥的青花釉里紅瓷,存世特別稀少),當時釉里紅瓷器的生產,大概處於初創階段,但其發展繁榮期應是元末明初,元代釉里紅的出現,是景德鎮窯工在吸收消化長沙窯、宋代鈞窯彩繪裝飾工藝技術的基礎上的再突破創新。標誌著中國陶瓷燒造從此進入釉下彩瓷燒制的發展階段,並進一步推動和促進著景德鎮陶瓷生產裝飾工藝改造與升級,使陶瓷裝飾藝術更加日臻成熟。

元末明初 釉里紅鳳穿花紋梅瓶 日本大和文華館藏

三、釉上彩——紅綠彩瓷及五色花戧金瓷

元代景德鎮開始出現在高溫白釉上用紅、綠、黃等彩勾畫出紋飾,再入窯以800℃左右的低溫燒成。元代紅綠彩存世極少,目前已知的傳世器如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紅綠彩獅子戲球紋玉壺春瓶和根津美術館藏的紅綠彩寶相花紋玉壺春瓶,其餘偶見一些小件多為海外公收藏,國內標準器和考古出土器極匱乏。

元人蔣祈在《陶記》中曾提到當時瓷器裝飾技法「印花,畫花,雕花之有其技」及關於元代「青花、紅綠古彩、五色花、熗金」的記載,元末孔齊的《至正直記》卷一中也談到「紅綠古彩古來有之,金以來時為上物,多定燒、限燒為上用,非市燴所能得也」,明人曹昭《格古要論》卷七古饒器條:「古饒器出今江西饒州府浮梁縣……有青色及五色花者……又有青黑色戧金者多是酒壺酒盞甚可愛」, 清人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曾記載:「元之進御器,民所供造者……式多小足印花,亦有戧金五花者」。元代五彩瓷製品至今的考古研究成果還相當貧乏。為了展現元代景德鎮瓷業的整體風貌,茲特舉幾例,供同好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左圖元代五彩民窯瓷片 杭州出土 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圖錄》

中上 元代紅綠彩碗殘器修復件 景德鎮出土

中下及右圖 元代瀝粉堆花戧金瓷片

元代卵白釉瀝粉堆花五彩戧金高足杯修復件 馮先銘採集

元代卵白釉瀝粉堆花五彩戧金碗 上海博物館藏

左圖 金代河南窯口紅綠彩玉壺春瓶 秋水堂藏

右圖元景德鎮窯紅綠彩獅子戲球紋玉壺春瓶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院藏

四、孔雀綠釉瓷器

亦稱「法(琺)綠釉」、「法(琺)翠釉」、「翡翠釉」、「吉翠釉」等。孔雀綠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燒制後呈現亮藍色調的低溫彩釉,其釉光華麗,釉色透亮深翠,艷而不浮,古穆靜雅。將藍色稱為綠,馬未都先生用白居易的詩句「春來江水綠如藍」來作以解釋;又一說認為,因其呈色極似孔雀羽毛上之一種藍綠相間色,釉色偏綠的稱孔雀綠,釉色偏藍的稱孔雀藍(法藍),「孔雀綠釉」屬於西亞地區的傳統釉色,北宋時期因商貿往而傳入中原並在北方民窯開始製作,從金、元產品工藝看,在磁州窯及磁州窯系的翠藍器水平相對較高,至今有不少繪畫精美的「翠藍黑花」器存世;景德鎮窯自元代開始燒造。在借鑑磁州窯的工藝下,採用芒硝即硝酸鉀用作釉色的低溫熔劑,從而使釉色美麗而勻稱,能夠閃爍出宛如藍寶石的光彩。早期孔雀綠釉瓷器的製作,是直接在坯胎上施孔雀綠釉一次性低溫燒成,釉面易開片剝落,元代後期是先在高溫中燒成澀胎或白釉瓷,再在其上施孔雀綠釉後,入窯二次低溫燒成,釉面剝落者少。孔雀綠釉色有深淺兩種:深者色蔥綠,釉色鮮明艷麗(在明宣德孔雀綠釉燒製成熟以前,呈深暗藍綠色);淺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孔雀綠釉色無論深淺,都是以藍色為基調的。從整體發掘情況看,元代景德鎮孔雀綠釉製作尚未成太大規模,但其製品已具一定的水平。

左上圖 孔雀羽毛上呈現出一種藍綠相間的顏色

左下圖及右圖 孔雀綠釉硯盒修復件 景德鎮鬥富弄元代堆積層出土

左圖 元磁州窯孔雀綠釉下褐彩菊花紋梅瓶 日本京都書院藏

右圖 元末-明初景德鎮窯孔雀綠釉罐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見諒!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97027981_120500588-sh.html















古玉的老相

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