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背靠內陸。面向海洋。自古以來,富有開拓猜神的各民族先民在這片神奇的士地上聚衍生息,創道了光輝燦爛、別具特色的廣西古代文明。
大約80萬年前,廣西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史前先民開創的手斧文化、貝丘文化、大石鏟文化等猶如一顆顆耀眼的明珠,在廣西歷史發物的人文坐標上熠熠生輝。
春秋戰國時期,廣西為百越之地,西甌、駱越等族群在此勞作,他們以和而不同、包容開放的姿態,開啟了與周邊和中原地區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泰漢時期,靈渠連通南北,合浦港揚起海上絲綢之路的風帆,多元文化在此交相輝映、共放光彩。
隋唐兩宋時期,廣西海陸交通區位優勢 顯現,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廣西」之名確立。
元明清時期,廣西在維護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中發揮積極作用,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珍貴的人文精神財富。
廣西古代文明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都分,讓我們穿越悠長的歷史隧道,發現廣西文化之魅力,領略廣西文化之精髓,體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廣西地處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爾量充沌,自然資源環境得天獨厚,是古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
大約80萬年前,百色盆地的廣西先民就已學會打制石器:
距今1萬年左右,磨製石器、原始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開始出現。
在極其漫長艱辛的歲月里,史前先民用勤勞、智薏和汗水,在這片神奇的士地上創造了如
爛的史前文化,迎來了文明的曙光。
廣西境內發育良好的岩溶洞穴為古人類棲居提供了天然優良場所。
約80萬年前。右江河谷出現人類蹤跡。
約11萬年前,「木欖山智人」在左江流域活躍。
約5萬至2萬年前,柳江流域先後出現「柳江人」「麒麟山人」。
約1萬多年前,古人類的蹤跡已遍及廣西大部分地區。
目前廣西各地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地點達二十餘處,是我國古人類化石分布最多、材料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柳江人化石於1958年 在柳州市新興農場通天岩洞內發現,是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頭骨最完整的晚期智人化石。
它的發現為研究中國晚期智人的體質特徵、體質變化以及人類的遷徙、擴散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新石器時代以來的華南族群中保留了 大部分柳江人的體質特徵,因此柳江人也被認為是南方蒙古人種的共同祖先。
石器是古人類最早利用、保存年代最為久遠的工具之一。
石器工具的產生,意味著人類歷史的發端。
約80萬年前,廣西先民就已學會揀選石塊,打制出用於敲、砸、刮、割等各種用途的工具並用於生產勞動。
廣西先民與稻食有著悠久、深厚的淵源。
婭懷洞遺址出土距今1.6萬年的稻屬植矽體,說明人們很早就開始利用野生稻資源。
資源曉錦遺址、那坡感馱岩遺址炭化稻穀及相應生產生活工具的發現。
直接印證了5000-4000年前廣西稻作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和稻作農業緊密相關的大石鏟文化,成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廣西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類型。
先泰時期,居住在今廣西境內的主要是西甌人和駱越人,
一般認為,先秦時期生活在廣西境內的西甌和駱越是越人的兩個不同支系,西甌人主要分布在今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帶,
駱越人最主要的活動區域大致在廣西左江一右江一邕江流域一帶。
隨著周邊地區文化的影響,西甌人與駱越人逐漸發展起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
以上就是樂玩君的南寧旅遊攻略,下一篇,繼續給大家分享的旅遊經歷。
我是樂玩君,每天分享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如果你覺得我的旅遊小貼士對你出行決策有幫助,就請關注我的主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