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則關於#指甲是身體健康的鏡子#的話題上了熱搜。
有的人說:指甲的月牙越多,身體越棒。
也有的人說:指甲上長豎紋,是脾胃不好……
相信,關於指甲的「傳說」,你也聽過很多,真相到底是不是我們聽聞的那樣呢?
今天,咱們就來分享一些關於指甲的小知識。
1
寶寶經常摳、咬指甲,是缺鋅?
我們知道,對於口欲期(約發生在在嬰兒出生後0到18個月)的寶寶,喜歡用嘴巴來感受周圍的世界,這時候吃手往往也是正常現象,不能與缺鋅掛鉤。
大一點兒的寶寶,喜歡摳、咬指甲,可能是在模仿別人,而更多情況或許是因為內心焦慮、不安(比如家長教訓孩子時,孩子通過摳、咬指甲來舒緩害怕的情緒)。
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注意反思,調整方式,如果只是一味通過呵斥來制止,可能孩子咬指甲會更厲害。
2
指甲月牙又大又多才健康?
「月牙」的學名稱為半月痕,它是新生的尚未完全角質化的指甲,是指甲生長過程中的正常生理現象,其數量、大小跟身體健康沒啥關係!
但「月牙」短時間內發生劇變,比如突然變多、變大或者突然變少甚至「隱身」消失,一定要警惕起來,及時檢查,可能是甲狀腺功能方面出現了異常。
3
指甲上有豎紋是脾胃不好?
指甲表面從來就不是完全平整的。
如果看到指甲有些縱行的、顏色與指甲顏色差不多的紋路,一般屬於正常現象,與脾胃好不好無關,也不需要特別治療。
當然,如果發現指甲的條紋有些特別:橫著的、凹陷很深的、帶有特別顏色的,建議醫院就診(比如甲乳頭狀瘤、甲下出血、血管球瘤、無色素型惡性黑色素瘤都可能引髮指甲出現紅色豎紋)。
4
指甲上有小白點是缺鈣?
很多寶媽,遇到問題就容易往缺鈣上扯。哪有那麼多缺鈣呢?
還有的人認為這種小白點是肚子裡有蛔蟲導致的。
其實,一般指甲上出現小白點,很可能是受到了輕微的損傷,如擠壓、碰撞等,並不是疾病導致的。
仔細觀察,一般我們會發現小白點會慢慢向上「轉移」,家長不用做特殊處理,只要到時給寶寶剪掉就可以。
如果寶寶指甲確實沒有受過傷,但卻反反覆復出現小白點,這時就需要考慮是不是疾病問題,最好由醫生進行診斷。
5
寶寶指甲變灰發黃,是灰指甲找上門?
真有可能!
千萬不要覺得灰指甲是大人「專屬」。
嬰幼兒的抵抗力較低,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頻繁與患有灰指甲的家人接觸,或者共用剪指甲用品、洗臉用具等,很容易「中招」。
正常的指甲看起來紅潤、平滑、有光澤,而一旦感染灰指甲,可能出現這些變化:發黃、變灰、無光澤,或者會出現分層、凹凸不平、甲分離等嚴重情況。
如果懷疑寶寶有灰指甲,一定要及時診斷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6
指甲剪得過禿,容易發生嵌甲?
確實如此!
有的人剪指甲,真的是追求「短」。
護理指甲,清潔第一,剪得長度一定要適中。
(建議最後的形狀大概是這樣)
如果剪得太短,過度生長的甲板側面插入到了甲溝軟組織,就會形成「嵌甲」,不僅會疼痛,還可能繼發感染出現甲溝炎等。
袋鼠麻麻有話說:
小小指甲,也是健康的晴雨表,我們一定要學會正確判斷。
它同樣是藏污納垢的場所,尤其是小寶寶喜歡到處摸、抓、玩泥沙,媽媽們在幫寶寶洗手時千萬不要忽略甲縫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95218830_114607-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