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米東區的花兒演出
天上的龍多著不治水
地下的清泉們滿了
陽世上人多著比不上你
你把我的三魂纜了
新疆網訊(記者 李衛疆)在烏魯木齊市米東區的鄉間小路上,傍晚偶爾能聽見幹完地里的活兒收工回家的男人們「嚎」一嗓子「花兒」。如今,新疆花兒中的「山曲兒」已經成為一個品牌。
新疆花兒,不一樣的花兒
山曲兒基本上屬於「河煌花兒」流派,多採用「河州大會」、「白牡丹令」、「孕馬兒令」、「大眼睛令」等。詞分兩種,一種是「頭角齊式」,民間稱做「齊頭齊尾」式,即每首四句,每句字數較整齊;一種是「折斷腰式」,每首五句或六句,其中有四個長句,插一兩個短句。
而這「花兒」中表達的愛情主題,多帶著濃濃的傷感,離別的傷、移情的傷、苦戀的傷、相思的傷,都化進優美高亢的曲調之中,這些「傷」讓愛情變得更為深刻和感人。愛情,到了另一個境界,在這個境界裡,愛情不再僅僅是美好的憧憬,也不僅僅是執著的嚮往,而是一種情感的沉澱與反思,似乎只有刻骨銘心的傷痛才能烘托出真摯愛情的珍貴。
2008年6月7日,新疆花兒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疆花兒,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嫻熟的表演技巧,成為「中國花兒大家族」中一朵亮麗的花朵。
如今在新疆,已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烏魯木齊三地成為新疆花兒的傳承地。
「花兒」傳承:中國西部的「精氣神兒」
花兒(又稱少年、話兒、山曲、山花兒、乾花兒、野曲等等)是以甘肅、寧夏、青海為中心,在陝西西北部、新疆、內蒙西部、四川北部和西亞吉爾吉斯等地區漢、回、撒拉、東鄉、保安、裕固、土、藏、東乾等民族中,廣泛傳播發展的一種高腔山歌。在各種場合演唱花兒時,都習慣「以花喻人,以花狀物,以花抒情、以花敘事」,男方習慣稱女方為「好花兒」,女方稱男方為「俊少年」這種對人的親切暱稱,逐漸成為約定俗成的歌種名稱與有機組成部分統稱為「花兒」或「少年」。
根據明代辭官回故里的臨洮人吳鎮記述說花兒是隴山地區和古洮岷二州使用「風攪雪」式方言的山歌野曲。
我們所熟悉的新疆花兒,是以河湟花兒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這種花兒的歌詞常見的是前兩句比興,後兩句寫意,前後兩句用相同的句式和相同的曲調;單、雙句結構各自相同,單句每句有四個停頓,但末頓只有一個字;雙句每句有三個停頓,末頓必須是兩個字。因原來多為對歌形式,常習慣於在兩句間加上「阿哥的肉」、「尕妹子聽呀」等稱謂性的短襯句(或用重複性短句及實詞代替),因而逐漸形成一種較為固定的格式,即被稱為「兩頭齊」式的四句型或「兩擔水」式的六句型花兒。
通常花兒演唱都是在山野田間,你可以扯開嗓子任意吼幾句,遇到熟悉的,也可以相互對歌。空曠壯美的大自然解脫了一切束縛,這種自由放任、自娛自樂的演唱方式一直傳承到現代。
新疆花兒吸收了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的音樂元素,除常見的征、商、羽調式外,還採用了較為完整的小調式及調式交替手法。與關內「花兒」相比,新疆花兒裝飾音少,多為規範的2/4節拍,具有很強的舞蹈性。
今天的花兒:一樣的名字,不一樣的調子
近年來,新疆的花兒立足於「創新與傳承」雙管齊下,花兒雖然還是一樣的名字但其內涵已經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在烏魯木齊的米東區和巴州焉耆縣的永寧鎮,傳統的花兒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同時,為了能夠更好地融合到舞台表演當中,為這種「山野民歌」提檔升級,花兒演唱也在不斷進行創新。
米東區的花兒在保留了傳統花兒注重韻腳、比興手法和四句韻的同時,還借鑑了現代陝西和甘肅民歌唱腔中的長韻,聽起來更有層次感。焉耆永寧鎮的花兒唱法中有了更多鮮明的、歡快的節奏,同時也引入了一些維吾爾族民歌的技巧,產生了更有表現力的舞台表演風格。
在創新的過程中,借鑑新疆其他民族民歌表演風格的同時,花兒也開始融入到通俗歌曲的大家庭當中。如今知名的「網紅歌曲」《法圖麥》不僅有著傳統花兒的韻腳和用詞,同時使用了維吾爾族民歌中獨特的7/8拍節奏和哈薩克民歌中歡快、恢諧的表演風格,這使得新疆的花兒有了更強的感染力和傳播力。
新疆花兒,雖然還是那個熟悉的名字,卻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味道,有了層次更豐富、更接地氣的「調子」。
新疆的花兒,在新疆人的努力下,在多元文化的滋潤下,必然還會開出更璀璨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