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人的求生欲到底有多強?
繼海底撈賣盒飯、賣早餐後,最近,餐見君發現,海底撈有門店開始賣水果、擺地攤......
不止滿足於「一日三餐」,生鮮、零售賽道它也要占。
陰霾之下,活下去,成為萬千餐飲人的第一要務!
海底撈開始賣水果、擺地攤......
最近,很多人發現海底撈變了。
4月初,餐見君報道過,海底撈有門店賣盒飯套餐,熱米熱菜一份十幾塊。
緊接著,又開賣早餐,雖然只有一種套餐,但是套餐內的菜品非常豐富,只要6元。
不僅有肉包、豆沙包、燒麥、茶葉蛋、涼菜,還有粥品一杯,粥的品種不固定,每天都更換。
不止滿足於消費者的「一日三餐」,餐見君發現,海底撈某門店竟然開始賣水果了。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海底撈做不到。
從圖片看到,海底撈門口放了置物架、保鮮櫃,除了西瓜、哈密瓜、千禧果,還新增了芒果、鳳梨等種類。有的用盒裝,有的論斤稱,整體價格略低於市場上平均水平。
海底撈某門店賣水果
海底撈公眾號之前說過,採購員會從品種、品質、口感、甜度、外觀等多方面篩選,再通過嚴格的農殘檢測和甜度檢測,水果才到達到餐桌。
有品牌、有品質,這是連水果店生意也要搶啊。
除此之外,先前,就有網友發現,海底撈某門店的工作人員在一條商業街上擺攤,專屬推車上放了一台電子秤,兩箱自熱火鍋,還有不少火鍋底料。
在小推車的旁邊擺放了幾個框子,其中黑色框子裡放了沃柑,只要購買就送一個沃柑,價格跟在超市裡的差不多。
海底撈某門店員工擺攤賣自熱鍋/底料
海底撈服務員說,由於門店無法堂食,便開始嘗試擺地攤,主要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希望增進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通過這種接地氣的方式,讓大家了解海底撈。
除了增加售賣品類(早餐/盒飯/水果/零售產品),近日,海底撈各門店也通過開放社區團購、銷售簡餐、火鍋菜等方式,為周邊居民提供生活物資便民服務。
現在的情況是,消費者「一日三餐」可以在海底撈得到滿足,連水果、蔬菜都通通一站式解決了,不愧是海底撈。
火鍋是中國最大的品類,但是疫情陰霾之下,讓海底撈只能開啟全線作戰模式。
海底撈不僅做火鍋的生意,還將做快餐乃至生鮮的生意,搶奪行業土壤。
目標感最強的,才會活下來
一個跳蚤本可以輕輕鬆鬆跳一米多高,但當在一米高的地方放個蓋子,跳蚤跳起來,撞到蓋子,撞幾次後,拿掉蓋子,發現跳蚤雖在繼續跳,卻跳不到一米了,直至結束生命都是如此。
原因是,跳蚤調節了自己跳的高度,並適應了這種情況,而且不再改變。
有時候,人和跳蚤差不多,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海底撈的目標特簡單,就是「活下去」,強烈的求生欲,讓其有了清晰的目標。
雖然全網的餐飲老闆都在互相打氣「要活下去」,但真正像海底撈這樣「啥錢都掙」的餐企並不多,大部分人的心志和精神,都被環境消磨殆盡。喪失了目標感,人就活得困頓而疲憊,自然也跳不到從前的高度了。
有不少定位專家評論,海底撈偏離了「服務」定位,賣的東西也混淆了大眾的品牌認知。
特殊時期,大家手頭不寬裕,海底撈推出低價套餐;部分區域吃青菜困難,海底撈開始賣菜;上班族想吃安心不貴的盒飯,海底撈直接送到門口。
海底撈開始賣菜了
顧客需要什麼,人家賣什麼,顧客會混淆品牌認知嗎?
當然不會,顧客只會感激海底撈,感激的背後是尊敬,而品牌最需要的就是顧客的尊敬感。
定位與關店比起來,簡直微不足道。
像蘇州的火鍋品牌「牛好牛」,為了活下去,上新火鍋外賣,賣起了牛肉粉、牛肉麵和滷牛肉,而且收入可觀。(相關閱讀:7年前踩中「滷味+下沉」風口,他狂開店200+)
一個火鍋店賣起牛肉麵,算不算混淆認知?當然不算。
在附近居民的心智里,牛好牛就是火鍋店,無論是賣牛肉粉還是牛肉麵,它都是火鍋店,因為認知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認知難以改變」。
疫情之初,格力、五菱汽車、比亞迪,都曾賣過口罩、消毒液,比亞迪還一不小心賣成了全球口罩之王,比賣車都掙錢。
急人之所急、需人之所需,為眾人抱薪者,眾人亦不會讓其凍斃於風雪。
活下去,不僅要有求生欲、目標感,還要思考你的顧客最需要什麼。
海底撈某門店員工正在賣盒飯
寫在最後
海底撈的數次自救行動,不僅緩解了成本壓力,還方便了消費者,賺足了流量和口碑,一舉數得。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海底撈帶著這種強烈求生欲、抱著「啥錢都掙」的心態,打到下沉市場,甚至開到你隔壁,你的結果會怎樣?
相信彼時的危機感一定會比現在更強,因為你要應付外環境、安撫員工、還要提防這個虎視眈眈的最大對手。
現在的你應該慶幸,海底撈還沒打過來,你還有時間差去調整目標和策略,你還有時間去思考如何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