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杜志章:常態化精準防控考驗城市治理水平|求知

2021-08-27     長江日報

原標題: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杜志章:常態化精準防控考驗城市治理水平|求知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杜志章:常態化精準防控考驗城市治理水平|求知

訪談嘉賓:杜志章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華中智庫副院長、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

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有很大不確定性,在國內,「有疫情」和「無疫情」的反覆狀態可能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存在,疫情將是當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變量。怎樣認識常態化防控之「常」?常態化防控對城市治理的考驗何在?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了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華中智庫副院長、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杜志章。

杜志章

常態化防控之「常」

有多重含義

求知:常態化防控,如何理解這個「常」字?

杜志章:面對突發重大傳染性疾病,我們通常採取的是非常規甚至超常規的應急防控。這是一種戰時狀態,防疫猶如一場戰爭。「常態化防控」之「常態」,是相對戰時應急狀態而言。

「常」從時態來看,可理解為「平常」或「經常」;從心態來看,可理解為「習以為常」。所謂「常態化防控」,就防控而言,就是疫情的零星散發或局部聚集性發生的風險仍然存在,就社會面而言,防控措施不影響或少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對於疫情長期存在及疫情防控我們要適應和習慣。

2020年5月7日,國務院宣布疫情防控工作已從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化防控狀態。之所以要從「戰時狀態」轉向「常態化防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雖然中國取得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大戰略成果,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可避免地與國外保持必要的人員流動和物資流通,從而導致境外輸入型病例時有發生,稍有不慎則可能受到波及;其次,短期特定範圍內「清零」有可能,從長期和全球範圍來看,新冠病毒會長期存在於人類社會,甚至不斷變異;再次,長時期保持應急的緊張狀態會衝擊到社會心理承受底線,長時期的停工停產停市停學則可能影響經濟社會正常運轉。因此,我們要準備與新冠病毒開展一場「持久戰」,既要確保疫情可防可控,又要確保經濟社會正常運轉。

把握防控和發展的「度」

關鍵在於精準

求知:常態化防控階段,如何理解防控和發展之間的「度」?

杜志章:恩格斯曾指出,「人類遭遇的每一次災難,總是以社會的進步作為補償」。經過去年戰疫洗禮後,武漢市全面總結經驗教訓,公共衛生體系補短板。因此,本次迎戰德爾塔變異毒株,武漢更有韌性、更有經驗、更加從容,也更理解防控和發展「度」的平衡的意義。

如何把握防控和發展之間的「度」?基於「武漢經驗」,關鍵在於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好的防疫效果。在疫情防控方面,以最嚴密的措施「外防輸入」,針對輸入型散發病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流調,對確診患者、無症狀感染者、密切接觸者實施「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隔盡隔」,以最先進最有效的設施、手段和藥物開展檢測、預防和治療,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在確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最少擾動群眾生產生活、最精準實施封閉管理、最有效實施檢測、預防和治療。

要把握這個「度」,必須實行「精準防控」,不僅要依靠先進的技術和手段,而且要有現代化的公共衛生體系,還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決策者、組織者具備科學的理念和敢於擔當的責任意識。

精準防控取決於

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求知:常態化疫情防控最終考驗的是什麼?

杜志章:由於常態化防控要求精準防控,防控是否精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常態化防控最終考驗的是城市治理水平。這可以從器物、制度、觀念三個層面來理解。

從器物層面講,主要指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表現為先進的檢測手段、可靠的疫苗、先進的治療技術和藥物,也包括現代通信、大數據、網際網路等先進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應用。例如,運用藍牙、無線網絡(WiFi)等通信技術和人們的行為大數據,精準判斷「密接者」或「次密接者」並實施精準隔離,這就是對一個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檢驗。

從制度層面講,主要指突發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應急處置、救治、善後等制度體系是否完善。在國家層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在各地方是否制定了實施細則、是否嚴格實施國家相關法律、是否針對突發重大傳染性疾病制定了科學規範的預防和診療流程並嚴格執行等,都影響疫情防控的效果。

從觀念層面講,主要是指黨員領導幹部是否具備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理念,是否具有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意識和勇於擔當的精神,還包括廣大人民群眾是否具備傳染病防治的常識和責任意識,等等。只有領導幹部和人民群眾上下一心,全體人民齊心協力,依法防控、科學防控,才能最終戰勝疫情。

求知:常態化防控會給城市治理帶來哪些全新的挑戰、思考?

杜志章:就目前常態化防控來看,還存在不少挑戰。例如,疫苗研發速度跟不上病毒變異速度,目前我國已超過7.77億人完成了兩劑疫苗注射,但也存在不少接種了疫苗的人感染德爾塔病毒的事例。例如,在現代交通條件下人的快速長距離大範圍流動,僅依靠傳統的流調方式很難還原感染者或密接者的行動軌跡,必須依靠現代通信和大數據技術進行精準追蹤。

基於上述分析,在疫情防控中推動社會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必須建構強大的現代化公共衛生體系,涵蓋突發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理各方面各環節;二是必須建構起靈敏高效的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體系,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能快速有效處置;三是必須增強運用大數據、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疫情防控的智能化;四是必須提升衛生與健康行政部門、疾控中心、應急管理部門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五是必須提高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決策部門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能力和水平。

(長江日報記者魯珊)

【編輯:張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85973328_12046134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