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多個孩子家庭,為什麼父母獨寵老么?反而老大比較孝順

2021-08-23     兩口育兒

原標題:農村多個孩子家庭,為什麼父母獨寵老么?反而老大比較孝順

80後的莉莉是家裡的老二,上邊有一個姐姐,下邊有一個弟弟,姐姐是家裡第一個孩子,有爸爸媽媽的寵愛;下邊有一個弟弟,爸爸媽媽更是為了這個最小的男孩傾盡所有。

用莉莉的話說,自己在這個家裡就是計劃生育產物下,為了要這個傳宗接代的弟弟,而產生的錯誤。並且為此,爸媽還繳納了一筆數目不菲的罰款,是爸媽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一塊雞肋。

本是一句玩笑話,可是其中的辛酸大概也只有作為70、80後,非獨生子女的我們可以體會得到了。

俗話說:大的特受寵,小的使勁慣,中間夾雜著個不被關注的老二。可見,爸爸媽媽們對孩子的愛是不一樣的,以至於教育和最後財產的分配,也不可能完全的一碗水端平的。

同樣,孩子對爸爸媽媽們也是一樣的,一個家庭裡面的兄弟姐妹,對於父母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有的非常孝順,而有的就對父母表現出來極大的莫不關心。

現實生活中卻普遍存在這麼一個規律,多子女家庭中,受寵的孩子反而未必對父母有多麼負責,反而是最不受待見被忽略的孩子,是那個最孝順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排行第一的老大

老大作為爸爸媽媽的第一個孩子,無所謂男孩還是女孩,初為人父人母的喜悅,都會讓Ta成為家裡最受寵的孩子。這個時候家裡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會把所有的關注和寵愛,凝結在家裡這個所謂的長子長孫身上,把家裡最好的物質,都會留給Ta使用。

古代所謂的立嫡立長,就是對第一個孩子寄予厚望的緣故。在普通家庭里,作為第一個孩子,父母往往會傾注最多的時間和資產,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和教育,甚至想盡一些辦法的去滿足孩子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也會形成最深厚和最不容易割捨的親情。

久而久之,作為家裡的第一個孩子就會覺得這個是正常的,爸爸媽媽就應該這樣對我,因為我是他們的孩子。慢慢變得沒有感恩之心,把別人對自己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

就是因為這份愛來得太容易,所以他們就不會珍惜,更有甚者至會覺得這是父母欠他的,不斷地索取更多。而一旦父母因為一些原因無法滿足他們,他們就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甚至對自己的父母大打出手,試問這樣的人,又怎麼做到孝順父母呢?

排行最後的老么

作為家裡面最小的孩子,通常來說更不會吃虧。一出生,除了爸爸媽媽的寵愛,其實哥哥姐姐也起著保護和和呵護的作用,也就是作為最小的孩子多與老大一倍的好處。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撒嬌的孩子最好命。

作為家裡面最小的孩子,往往都是古靈精怪,有時候又是可可愛愛的,若是爸媽「老來」得子,那就更不得了了。他們上有爸爸媽媽的呵護,哥哥姐姐也會容忍她們的一切,就特別容易在家裡養成飛揚跋扈的性格。

這種性格養成之後,他們反而對於父母的養老,都要依賴哥哥姐姐去承擔,自己容易缺失,反而沒有辦法變成孝順爸爸媽媽的那個孩子。

過度寵愛,容易讓孩子養成驕傲的性格,長大之後不能和改變,在社會上就處處處碰壁,社會不是你的家,沒有人會像父母一樣的去包容你。反而不一定有出息。

排行第二容易被忽視的孩子

作為老二是最不容易得到認可,因為沒有被認可,而變得異常敏感,往往會成為家裡最在乎父母,最孝順的孩子。出生順序會讓排行中間的孩子在察言觀色上更具有一定的優勢,情商也就會更高。

作為父母講,有了老大之後,是本著兒女雙全的目的也好,或者是本著要給兒子傳宗接代的思想也罷,往往會因為事情不會像自己想像那樣事事順遂,從而就有了老二的存在。

這個時候家裡上有最寵愛的哥哥或者姐姐,下有可愛又年幼的弟弟或者妹妹,老二就成了那個可有可無的存在,不受寵,被忽略。為了彌補,他們總是會勤勞一點,會更加的懂事,在父母面前也更會好好的表現自己,以尋求父母多一點的關注和誇獎。

他們往往是最能吃苦耐勞的,願意多幹活;學習也是最努力的,學習成績自然也不錯。追求完美的孩子品德也不差,所以父母年老的時候,能夠盡心盡力照顧老人的,反而是這個不被待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以後走向社會,也會因為高情商而更好的適應社會,反而會更加的有出息。

孝順父母是作為子女應該做的事情,生養之恩大過天,沒有父母哪裡會有我們呢?而作為父母,也應該把愛平等地分給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值得被寵愛的,不要讓孩子的內心缺失。當然,愛要有度,採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切忌溺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85187994_82911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