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4歲初二女生輕生,她留下3頁遺書:「爸媽,若有來生,不要再見了」

2021-08-19     海盜君

原標題:上海14歲初二女生輕生,她留下3頁遺書:「爸媽,若有來生,不要再見了」

文/海盜君(謝絕抄襲)

標題:上海14歲初二女生輕生,她留下3頁遺書:「爸媽,若有來生,不要再見了」

很多家長對孩子在學業上抱有很大的期望,這種期望既有真心為孩子好的,也有為了彌補自己當年遺憾的,當然也不乏只是想在朋友面前顯擺有面子的。

對孩子有期望是好事,但是如果孩子能力不夠,父母的期望變得偏執那就不是好事了。

「毀掉一個人很容易,只要毀了他的童年」,在父母這種近乎變態的偏執下,很多孩子的童年是灰暗的。

上海南匯一個14歲的初中女生跳樓自殺,留下三頁遺書和三萬塊錢,遺書中的內容字字戳心,讓每一個人都忍不住落淚惋惜:這麼一個懂事、清醒的女孩子,怎麼就走上這條絕路了呢?

女孩的經歷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和反省。

女孩內向、乖巧,開學就要上初二,然而魔鬼般的初二、初三讓她望而卻步了,她一直努力試圖滿足父母的期待,但是卻越來越力不從心:父母想要的女兒是名列前茅的完美女兒,然而那個人不是她。

然而媽媽卻認為這只是孩子的不努力,因此不斷惡言相向,甚至對其毒打、耍潑婦。

女孩早已被打出經驗來,打嘴巴最疼,其次是手背,如果是用皮帶和電線抽,大腿最疼。

女孩不明白,為什麼父母人前彬彬有禮,可是在她面前卻變了一個人,她每天都要失眠,而失眠的原因都是因為被罵或被打,躺在床上聽著主臥傳來的謾罵,剩下的時間都用來回味一天的難過。

女孩輕生的念頭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早已埋藏在她的內心,她身邊也有真正關心她的人,是他們讓她挺過了初一,然而這股撐下去的信念卻仍然敵不過父母三兩句的謾罵,三兩下的毒打。

從女孩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她的思想是清醒的,也有自己的思考。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讓廣大網友更為難過:她輕生不是一時氣憤而做出的衝動舉動,而是深思熟慮的,是權衡之後做出的決定,雖然也帶有賭氣父母的因素,但是那份冷靜和淡然仿佛已然「哀莫大於心死」。

「人生一趟,遇到你們我很榮幸,若有來生,我們不要再見面了」。

可能每一句「為你好」的背後都暗藏著冷暴力:侮辱性高,傷害性強,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愛。

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就是以「愛」的名義做著強迫別人的事,仿佛只要出發點是好的,任何錯的過程都不重要。

若是孩子能力高、或者孩子能夠理解父母的這份「苦心」那倒還好,可如果孩子能力不足,或者心思敏感呢?

對孩子應該因材施教,「棍棒教育」不適合每一個孩子,有的孩子可能越打越好,而有的孩子則是越打越恨。

這種情況下,哪怕孩子僥倖活下來並且生活得不錯,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常常反目成仇,既然如此父母又何必呢?

當然,對於有的父母來說,把他們粗暴對待孩子的方式稱為「棍棒教育」簡直就是美化他們了,其實他們就是單純的抱怨人格、暴力傾向罷了。

在這類父母的眼裡,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哪怕孩子是第一名他們也會認為怎麼不是滿分,哪怕孩子考滿分他們也會認為怎麼沒提前交卷,總之他們就是可以從任何你想像不到的方面挑出錯誤,同時發泄自己的怨氣。

看到這類父母,建議孩子自己、老師、哪怕親朋好友都應該立即報警。

如果作為父母的你發現自己已經出現這方面的傾向,一定不要害怕丟臉,要及時向外界求助,比如心理醫生、更年期醫生等等,不要等悲劇出來再後悔。

對於孩子來說,任何時候都不應該以自殺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既然覺得壓力太大活不下去,那何不「破罐子破摔」,哪怕離家出走換個生活也比做傻事強。

更何況,咱們還能向外界求助,比如老師,比如警察,比如親近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等,遇到事情不要害怕「說出來」,要善於求助外界力量。

而學校也應該定期去主動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心理情況,而不是乾等著孩子自己找上門。

事件中的小妹妹真的非常可惜:拿出自己的三萬塊壓歲錢分給父母,讓父母幫還借閱的書,甚至表示不會讓房子變成凶宅,連踩的榻榻米也讓擦乾淨。

多麼懂事的孩子,但她也正因為太懂事做出了傻事,也因此更讓人心疼。

這件事值得所有家長反思,也給所有孩子一個處理此類問題的「標準答案」:當壓力扛不住時一定要說出來,比如老師,不要藏在心裡,也不要做傻事。

做父母眼中「好孩子」太累的話,那就乾脆做一個「壞孩子」,其實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對於這件事,你有什麼想說的呢?

了解社會新鮮事,記得:點個關注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84397901_120624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