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模式」值得借鑑,城市生命線實力企業嶄露頭角

2022-06-20     科技觀

原標題:「合肥模式」值得借鑑,城市生命線實力企業嶄露頭角

什麼是合肥模式?

我們所說的「合肥模式」其實就是合肥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以公共安全科技為支撐,融合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BIM、GIS等多項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透徹感知橋樑、燃氣、供水、排水、地下管廊等地下管網城市生命線運行狀況,分析生命線風險及耦合關係,深度挖掘城市生命線運行規律,實現城市生命線系統風險的及時感知、早期預測預警和高效處置應對,確保城市安全的主動式保障。

合肥作為早期試點城市,在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方面趨於成熟,並以「合肥模式」在安徽乃至全國進行推廣。2021年8月,國務院發布《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經驗》、《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台建設指南(試行)》兩份標準文件,更是為保障城市生命線提供建設標準,在18個中心城市建立「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台」。

如何建設「合肥模式」?

作為國家重點工程,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台涉及到多個產業領域和技術的交叉融合,涉及感知、傳輸、網絡、平台、應用多個物聯網技術層,覆蓋了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智慧安防、智慧消防、通信定位、大數據云平台、人工智慧、智能傳感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應用。

工信部將這些相關聯的產業細分領域劃分為安全防護、監測預警、應急救援處置、安全應急服務四大類,統稱為「應急產業」。

市場需求孕育著市場價值,據統計,2020年我國應急產業市場規模突破1.79萬億元人民幣,作為應急安全產業的分支,城市生命線工程意在對城市重要基礎設施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是城市安全、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性環節,從事相關聯業務的的企業更是數量眾多,除了傳統的信息集成、智慧城市公司,也出現了一批較為專業的企業。

例如前文提到的,與合肥市政府聯合打造「合肥模式」的清華系企業辰安科技,以氣體傳感器起家如今在智慧燃氣、供排水、智慧熱力、危化品監管等城市生命線領域有著成熟產品的漢威科技,此外還有三川智慧、金卡智能、積成電子、眾智鴻圖、崑崙海岸等,都有涉及相關業務,比較之下,辰安和漢威更具有完善的產品線和應用案例。國內外眾多傳感器企業中,涉及安全領域的不在少數,在城市管理、城市生命線監管方面應用較多的似乎只有漢威科技。

城市生命線監測業務,誰最有機會?

過往,我國應急產業重處置輕預防、重救援設備輕監測設備和軟體、重產品輕服務,發展不均衡較為突出,此外,國內大多數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龍頭企業較少,城市生命線監測監管也是新業務領域,產業鏈發展不完善,就導致各家企業各有所長,也各有劣勢。

清華系企業辰安科技,有著清華大學的背景,依託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的技術優勢,成立十餘年,致力於公共安全和應急技術的產業化。同時,在政商關係方面,與安徽合肥聯合打造「合肥模式」在業內引起廣泛關注,更值得注意的是,辰安科技披露近期累計中標了安徽省多個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項目,金額合計約21.71億元,有著很多企業都不具備的潛在商務能力。

辰安科技的市場優勢很明顯,但經營效果卻有些差強人意。通過分析辰安科技2021年年報,全年營業收入15.39億,營收帳款高達15億,並且出現虧損,現金流相對較差。辰安科技是具備安防應急基因的軟體和集成企業,有清華城市安全研究院的支撐,模型和算法較豐富,但缺乏硬體產品技術的支撐,傳感器、儀表硬體產品多為外部採購,毛利難以保障,傳感儀表產品優勢不突出。

反觀氣體傳感器起家的漢威科技,依託自己傳感器、安全儀表技術、產業優勢,在燃氣安全、城市管網、城市排澇、橋樑安全等城市生命線領域均有相應的專用傳感器產品和物聯網方案,構建了從感知層到數據層、平台層再到應用層的軟硬體全面覆蓋的「城市生命線」整體解決方案。有關智能感知儀表基本都是自主研發製造,硬體優勢凸顯,可以較好地保障項目質量和服務質量。

漢威科技技術和業務可以覆蓋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多數重點領域,在智慧燃氣、供排水、智慧熱力、危化品監管等方面都有著強大的產品、技術實力以及二十多年的行業經驗,為烏魯木齊、廈門、鄭州、北京、瀋陽等國內重點城市提供了成功的服務案例。

在財務方面,漢威科技2021年營業收入23億,應收帳款8億多,經營現金流良好,研發投入達到1.58億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長了22.99%,這為漢威科技的技術創新以及產品研發、服務能力都提供了良性的驅動力,有利於企業的持續性發展。

相對來說,其他業內公司雖涉及相關業務,但都是局部,難以覆蓋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工程的系統要求,取得優勢尚待時日。

結語

我國是世界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同時,城鎮化步伐加快,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安全問題成為了重中之重。2009年起國家將「應急產業」納入新興產業,經過10餘年的發展,逐步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市場上,公共安全產銷企業超過15000家,但整體產業鏈發展還是不夠完善,呈現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龍頭企業較少的狀態。實力強勁且能夠提供成熟、完善的城市生命線整體解決方案,才是相關企業脫穎而出的突破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826e89259a6fc6d68207c33563ec0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