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息股,又要漲瘋了

2024-05-10     格隆匯

原標題:高息股,又要漲瘋了

A港股市場,再次冰火兩重天。

今天港股各種高息股尤其是港股通在列的,都全面出現了逆勢大漲,遠遠把A股拋在了身後:

中國外運:港股大漲7.11%,A股漲0.82%;建設銀行:港股大漲6.82%,A股跌0.28%;中國太保:港股大漲8.14%,A股漲3.36%;中國平安:港股大漲5.77%,A股漲1.39%;。。。。。。

這一切最大的緣由,是與一則關於港股通或將減免紅利稅的傳聞有關。

昨天臨近收盤,彭博通訊社報道,國內監管機構正考慮減免內地股民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時,在取得股息紅利時所需繳納的20%的所得稅

儘管該傳聞尚未被證實,但結合監管層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態度,這個傳聞為真的機率也似乎不小。起碼市場目前已經在交易這個利好。

如果這個政策真的能落實,那可就真的很重磅了。

01

一直以來,港股都是以「球估值窪」地著稱,如同一個魔咒,即使是A股再到港股上市的A+H股,兩地的估值和股息率往往都有很大的差距。

兩者的股息率差,一般都至少在20%以上。

比如今天大漲的建行,其港股股息率是7.482%,A股股息率是5.5%,前者比後者高了36%。

如果放在昨天,這個差價比例就更高了。

中國神華也是,目前港股的股息率7.97%,A股的為6.22%,前者高出了28%。

為什麼會這樣?

除了港股市場長期以來缺乏流動性導致的估值溢價偏低(對應股息率就高)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兩地實現的股息紅利稅率的差別。

在國內,如果你持股期限在1個月內取得紅利,要按20%的稅率徵稅;持有1月以上1年以內,紅利稅率減半為10%;持股超過1年,免徵紅利稅。

但港股不同,根據目前相關稅收政策,內地投資者直接在港股投資所取得的股息紅利按照20%的稅率代扣個人所得稅;而若其通過港股通渠道投資於在香港上市的中資非H股上市公司(包含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內地的H股和中資紅籌股),還需額外再被代扣10%的所得稅,加起來的綜合稅率達到28%。

除非是內地股民連續持有的H股滿12個月才可以免徵被代扣的10%企業所得稅,否則至少20%的紅利稅是跑不掉的。

這就導致了兩地股息率的巨大差異。

比如中國移動、中海油這些紅籌股(業務在內地,註冊和上市在香港)。

中移動港股目前的股息率TTM為6.26%,其A股的是4.2%,前者按28%的紅利稅率扣除後股息率回到4.5%,略微高於A股。

看似這個差價已經不大,但這是在今年港股漲了14.2%,A股只漲不到2%拉回來的。

一些其他的紅籌股,這個扣稅後的股息率剪刀差甚至會更可觀。

這個問題,很早之前就被投資者所質疑和爭議,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關注。

而在今年兩會期間香港證監會主席就有過類似的建議,近期監管層在對港股五大新舉措中雖然沒有提到減免紅利稅,但這個方式符合助力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目標。

所以這個傳聞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02

之前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監管層突然在近期出台對港股的五大重磅舉措?

其實答案之一,就寫在了這五條措施裡面。

兩個核心:

一是,為了給港股市場更大程度打開方便之門,以便吸引更大的流動性(主要是方便內地資金南下)。

二是,支持更多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

去年末開始,為了維護A股市場情緒,A股IPO持續收緊,今年Q1隻有30家新股上市,融資規模235.6億,都同比出現明顯腰斬。

但現在的宏觀經濟形勢下,企業融資需求根本不能停,也不能只靠傳統線下渠道融資,現在IPO也在收緊,還能怎麼辦?

那就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來港股上市。

但是港股的流動性一直那麼差,導致上市企業估值得不到更好溢價,實際融資的可操作空間也大打折扣。

企業不願意去,股民也不願意來。

而內地的投資者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本身就各種門檻限制重重,而且還有比A股更高且不夠合理的紅利稅這個攔路虎。

大家就都更加不願意過來了。

這簡直就是一個僵局。

要打破這個僵局,就是要想方設法提高港股流動性。

前提條件,除了那五大舉措中各種門檻鬆綁和豐富投資產品,最簡單有效的就是減免港股通的紅利稅。直接讓資金看到減稅後港股高息股更有吸引力的股息率差。

目前兩地的很多價值股的股息率差還很大,所以可以斷定,如果傳聞真的落地,未來還會有更大量的資金南下買港股高息股。

進而盤活港股的流動性,修復港股一直以來的「估值窪地困境」。同時還能幫助解決A股IPO堰塞湖,解決企業融資發展難題,已經解決內地投資者「資產荒」的困境。

真正的:一子落、滿盤活。

03

昨天的文章《急了》中提到,2023年,M2增加了25.84萬億,增速9.7%,其中銀行存款就占了25.74萬億。而M1增速僅僅只有1.3%,說明大量的錢,都沒有真正流動起來。

大家都在拚命存錢。

甚至於,銀行的存款利率一降再降,各種高息存單理財長篇也逐漸收縮停賣,還是止不住大量的人繼續把錢存起來。

據說,昨日上午,廣東多家銀行開售廣東省政府5年期再融資一般債券,票面利率為2.2%,低於部分股份行、城商行定存掛牌利率,但依然在上線1分鐘後就被搶光,個人客戶占比超過90%。

甚至有人早上5點天沒亮就開始排隊搶了。

巨額的存款規模、誇張的搶購政府低息債,都說明什麼?

一,信心不足;二,資產荒。

現在國內,對於優質資產,是從不缺資金的。

大家只是很難再找到能跑贏長期國債利率又足夠安全的產品。

而股市裡面業績發展穩健且高分紅的資產,算是為數不多的選擇。

所以過去兩年,A股的高息股就成為了最被看好的資產,過去已經至少漲了兩輪行情,分別是中特估,周期行業景氣回升。

其實港股的高息股從股息率看也是一個很不錯的資產,但攔路虎太多。

現在,政策開始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改革,可能就包括此次傳聞的「紅利稅減免」。

這樣一來,港股的流動性困境可能會得到有力解決。

如果這個紅利稅真的如傳聞那樣減免,那麼必然還會有大量資金來追逐填平股息率差,因為在兩地互聯互通更加便利的背景下,這個差距幾乎就可以說是無風險的套利紅利。

當然了,我覺得這紅利稅肯定不是直接取消的,最有可能的是對港股通的紅籌股取消額外10%紅利稅率,然後引進類似A股這樣的根據持有時間長短劃分稅率的制度。

無論是哪種方式,這都會是個巨大的利好。

那麼紅利稅減免的話最利好哪些標的?

一是包括港股中大量高分紅的國企、央企。這也是契合A股「中特估」的邏輯。

二是包括哪些長期盈利能力和分紅能力都較強的行業龍頭,尤其是A+H兩地上市的能源、基建、消費領域優秀企業。

這交易邏輯,短時間內大機率還會持續。直到傳聞得到回應,或者兩地在剔除稅差後的實際股息率逐漸接近。

04 尾聲

在今天,港股還有另一個很強勢的板塊——地產,股價漲幅超過20%的不在少數,其中有幾家房企在近10日甚至都翻倍了。

這其實是預期得到的。

今年以來的工作,紓困地產、地產化債是非常關鍵的重心之一。

尤其上月底政治局會議的工作指引之後,各地方的鬆綁政策密集推出,動作進度快得驚人。

其實這也是港股能迎來大漲的一個風向標。

因為對港股來說,地產板塊站穩,也就意味著中國經濟中很大的一個危機已經得到很大緩解,這是信心修復的關鍵。

地產危機緩解,然後在醫藥股持續修復、科技股不斷受追捧,以及高息股帶動下,港股市場的估值,也就變得更輕鬆了。

這也是這段時間那多國際機構開始重新發表研報看好中國,包括中國房地產,以及一季度公募開始高調加配港股的原因。

接下來,肯定是有更多資金要更加追捧紅利股的,由此不僅會逐漸提升港股的估值,甚至也會反哺和刺激國內A股的高息股跟著走強。

畢竟國九條對於政策的監管,本身就是引到市場資金多配置這些穩定高分紅的資產。(要起到好榜樣,才能吸引場外大量的遲遲未能進來的長期大資金)。

現在,信號已經發出來,就看場外的那些長期機構資金(包括國家隊)跟不跟了。(全文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a826cf23fc49c079f14dd1a7e35b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