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決定你境遇好壞的本質不是勤勞苦幹,而是選擇。
決定選擇對錯成敗的關鍵又在於審時度勢。
審時度勢是競爭鬥爭的智慧,也叫前瞻判斷。
職場奮鬥的過程,其實就是不停地做選擇,做判斷的過程。
決定你是發達還是平庸,取決於你的判斷和眼光。
你任何的投靠和投入,都決定了你未來的格局和結局。
導讀:見過很多35歲左右離開了曾經很牛的崗位換行業從零開始找工作的,你們怎麼看?
人到中年面臨著許多關鍵性的抉擇,換行業重新開始一份工作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常常在自媒體平台上看到關於「35歲」的明顯字眼充斥著許許多多關於35歲的提問:
「35歲的人得有多少存款才是正常的?」
「男朋友35歲還沒有成績,是否值得一起走下去?」
這個年齡似乎成為了評判人生成敗的分水嶺,而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容易」二字。
年齡從來都不是職場人的累贅,關鍵在於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出正確的抉擇並為之付出努力。
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社會也不斷出現新的行業模式和新興崗位,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十年之後不換工作。
有些工作吃的是青春飯,過了三十歲就要籌謀轉行;也有些人在自身領域已經有所建樹,希望通過轉行來完成人生新的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需要不斷掌握新的工作技能,以適應新的工作機會,這其中也要付出相應代價,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代價是多少以及是否值得。
讓一個人放棄他所熟悉的、甚至已有成就的領域而轉投他行屬實不易,不僅要從零學起、從頭干起,更要承擔經濟上的損失和精神上的壓力。
但倘若我們將這些失去都看作是投資,中年轉行這件事就變得不再那麼難以理解:你並不是在換工作,而是在對一個全新的領域進行投資。
中年轉行就像另選樹幹,在舊有樹幹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來轉爬新樹幹的難度也越大,在這個過程中,收入的減少和職位的降低在所難免。
但只要選的方向正確,超越舊有職位和薪水也不過時間的問題,因此「退一」能收穫「進二」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國外有研究者實驗發現,一個人80%的財富是在40歲之後獲得的,雖然這只是一個統計數據,甚至含有取巧成分,但是它至少能夠說明年齡並不是獲取財富的絆腳石。
關鍵在於如何擁有一顆愈挫越勇、堅忍不拔的心,因此只要認為轉換方向是必然,則堅決不能猶豫,等待的時間越長,我們在後半段人生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轉換行業的傳統做法是進行周密的規劃,按照步驟確定職業目標、制定職業發展策略、採取實際行動,一步一步地轉行成功。
但這個做法有一個前提——通過總結反省過往經歷發掘出「真實的自我」,而「真實的自我」是一個流動的概念,不斷在頭腦中分析容易陷入決策癱瘓。
正如山本耀司所說:「自我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只有撞上一些別的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了解自我的更好方式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通過不斷試錯以體驗各種人生從而塑造新的自我。
兩年前朋友用「要換個活法」的說辭離開了從事八年的通訊行業,當時毫不猶豫轉身的姿勢十分帥氣,但做出離職決定的那一刻卻需要巨大的勇氣,是經歷了無數個輾轉反側夜晚的結果。
即便通訊行業是朋友最擅長的領域,但是通宵達旦的加班和日益衰退的職業前景讓朋友苟延殘喘,強烈的中年危機感已讓他無路可退。
因而做出了中年轉行的決定,就在迷茫無助之時,朋友考取消防工程師,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行業前景和政策改革,如今在這個全新的領域做得風生水起。
只有具備了足夠的勇氣和信心,我們才能獲得不懼怕未來變化的底氣,才有可能讓生活變得更好。
35歲離開熟悉的崗位選擇重新開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風險與機遇並存的選擇,而產生「35歲危機」的根源是對過去的糾結和對未來的不確定。
因此我們首先要帶著歸零的心態輕裝上陣,拋棄過去的成就、地位和光環,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正如馬雲在35歲時辭去公職,帶領著底下員工湊出50萬創立了阿里巴巴;羅振宇在35歲時因為和領導發生矛盾,被迫從央視辭職,四年後捲土重來推出了全新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
這些故事無一不在告訴我們:對過往背負得越多,身上的行囊越重,腳下的步伐就越慢,遲早會被身後的人超越。
孔子在《論語》中提到「三十而立」,其中的「立」主要指人格層面的獨立,可現今社會卻對此進行誇大,越來越多人執著於這串數字,並依此對自己進行道德綁架,強行要求自己跟上同齡人的節奏。
比如前段時間建議身邊朋友繼續考博深造,干回自己喜歡的本行,可對方淡淡一句:「都三十多歲的人了,哪能做不切實際的夢?」
無論在哪個時代,每個人都是獨立行走的動物,而年齡也不過是細胞增長的時間,不能成為自我設限的理由。
就像84歲高齡的摩西奶奶不為年齡所綁架,堅信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和兒子騎行川藏線,把人生活得淋漓盡致。
因此不要急匆匆地給自己的人生按下快捷鍵,更不要為了向年齡妥協而放棄心中的夢想。
文/老夏分析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