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人寫書評,說有三個人的傳記,越早讀越好,那就是王陽明、曾國藩和富蘭克林。
之前已經讀過了《富蘭克林自傳》,最近又讀了《曾國藩傳》。用兩個多星期的時間,了解了曾國藩,走進了他的一生。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位列四大中興名臣,一度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
他創建了湘軍,為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
讀完全書,感覺曾國藩的一生,可敬、可嘆,也可頌,難怪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
但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起點卻極低。
低到什麼程度呢?
考秀才考了七次;
身體稟賦很差,多種疾病纏身;
出身平常,祖上幾百年間都是平凡的老百姓;
年輕的時候,性格有很多缺陷,自我管理能力極差。
但就是這樣一位平凡至極的人,卻憑藉著自我的不懈努力,脫胎換骨、超凡入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至高境界。
那到底是什麼成就了曾國藩呢?讀完全書,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1.「尚拙」(崇尚笨拙)——從不投機取巧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分為三步:秀才、舉人、進士。曾國藩一家,從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年間一個秀才都沒有出過,幾十代人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但到了曾國藩爺爺曾玉屏這裡,他就像中了邪一般,發誓要送自己的孩子讀書做官。
於是,曾國藩和其父曾麟書開始了漫漫的科舉之路。
終於,曾麟書43歲時考中了秀才。而這一年,曾國藩第六次落榜,不僅落榜,還在「反面典型」的告示牌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被批「文理欠通」,意思就是此文文筆還可以,就是道理沒講通,大家要引以為戒。
這一次對曾國藩打擊很大,他坐在書房開始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而第一個原因,就是自己太笨了。
湖南鄉下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
曾國藩有一次黃昏的時候在背《岳陽樓記》,一個小偷進入他家,爬上了房梁,準備等大家都睡了去偷東西。
結果曾國藩怎麼都背不下來,最後,那個小偷忍無可忍,從房樑上跳下來:「就你這個笨樣,還讀什麼書?你聽我給你背一個。」
說完,就流利地背了下來,然後揚長而去,留下曾國藩在原地目瞪口呆。
這個傳說雖然真實性不可考,但卻說明了兩點:一是曾國藩確實很用功;二是他確實很笨。
通過連續六次落榜,曾國藩自己也明確了自己的短板:進取心很強,但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聰明大腦。
為了解決自己這個短板,他認為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異於常人地努力奮發。
這一次,曾國藩也意識到,用力不能用蠻力,要從過去的學習思路中突破出來,尋求改變。
於是,他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優秀的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對比,以發現自己到底差在哪裡。反覆的對比之後,他終於發現了自己文章的不足,並且要在不足之處猛下功夫。
一年的苦學之後,他終於在第七次考上了秀才。
而且之後似乎一通百通,在考取難度更大的舉人和進士時,他只一次就成功了。
艱難的科舉之路造就了曾國藩「尚拙」的人生哲學,曾國藩曾經說過:「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也就是說,笨拙勝過投機取巧,更靠得住。
他還發現了下笨功夫的好處:
一是因為笨拙的人沒有資本,所以比別人更虛心,更願意付出;
二是笨人從小受的挫折教育多,失敗的多,因此抗打擊能力強;
三是笨拙的人不懂得取巧,不會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道下蠻力,所以做事不留死角。
所以,笨拙的人雖然看起來蠻,其實越往後就會走的越順,因為基礎打得牢固。
縱觀他的一生,他也充分發揮了「尚拙」的人生哲學:
他做人講究「拙誠」,對待朋友真誠,不玩心眼,對待別人的以怨報德,他也從不反擊,所以他一生朋友無數,多為深交,且都是相當傑出的人物,他的一生功業,也多半得益於朋友的相助;
他帶兵打仗講究「結硬塞、打呆仗」,從不憑著詭計奇謀,而是踏踏實實,死磕到底,雖然是文人出身,但靠著自己一點點的摸索和總結,打造出了一支無堅不摧的軍隊。就好像郭靖的「降龍十八掌」,初看笨拙,實則鋒利,大氣厚重,所向披靡。
在同時代的人中,曾國藩是最笨的一個,卻也是取得最大成就的一個,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境界,而天資過人的左宗棠、李鴻章都遠遠不如他。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曾國藩具有「尚拙」精神。
2.立志高遠——30歲立志做「聖人」
高中進士之後,曾國藩去北京做官,然而又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焦慮和自卑中。
曾國藩當時任職的翰林院,都是當時全國精英中的精英,這些人氣度不凡,具有學者風範和大儒本色。而與他們相比,曾國藩卻是一個典型的「湖南土包子」,不僅一口鄉音,而且穿著也土裡土氣,最要命的是,他沒怎麼讀過書。
因為他之前讀的都是應試書籍,他所花的精力也都在八股文上,根本談不上什麼學術修養。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氣,成為他新的焦慮。
他發現了自己身上的缺點:
靜不下來,生活不規律;
為人傲慢,沒有修養;
「虛偽」,即社交場合容易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讚美之詞,還喜歡不懂裝懂,誇誇其談;
「好色」,愛看美女。
為了克服以上種種缺點,在曾國藩30歲這一年,他立志做「聖人」,「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在給弟弟寫的信中,說自己已經立下了終身之志,這一目標實現了,其他目標自然而然就能實現。
我們的30歲,有些人還在渾噩中度日,沒有找到人生目標,而曾國藩30歲就有做「聖人」的目標,可見曾國藩的覺悟之高,光這一點,就是百分之九十的人難以企及的。
那為了做「聖人」,他是怎麼做的呢?通過寫日記。
跟普通人一樣,剛開始他寫的日記只是記流水帳,且不能堅持,為了克服自己的惰性,他特地向唐鑒和倭仁請教日記的寫法。
從此之後,曾國藩的日記注重對生活中的細節進行記錄,以對自己的脾氣、性格進行反省,對於自己的言行不足之處,他要麼大罵自己一頓,要麼抓緊去給別人賠禮道歉。
為了監督自己,他還間隔一段時間,就把日記給自己的朋友傳閱,通過外力來監督自己。
在日記之中,曾國藩還給自己立下了12條做人規矩和課程,翻譯為現代漢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絕不賴床。
二是靜坐。每天靜坐半個時辰,也就是一個小時。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要天天處於浮躁狀態,被事務牽著走。
三是讀書不二。每天讀十頁經書、十頁史書,不論遇到任何問題,絕不改變。而且不讀完這本書,絕不摸下一本。
四是謹言。就是時時警惕不亂說話,每句話都要慎重。
五是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節慾,就是節制慾望,說白了,就是節制房事。節飲食,吃飯也要有節制。這是養生的辦法。
六是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就是記筆記,找一個筆記本,起個名,叫茶餘偶談,專門記朋友們聊天時談到的各種有啟發的事情。聊天也不能白聊。
七是每個月要做幾篇文章,寫幾首詩,有固定任務。
八是練字。每天早飯之後,要寫半小時的字。最後一條是夜不出門。天黑了就不要出門找朋友瞎聊天。
就這樣,曾國藩把這個習慣堅持了一生,並且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曾國藩的脾氣性情發生了很大變化。
曾國藩的一生,因為立志高遠,讓他從不在小目標、小誘惑前止步,而是時刻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不斷自我反省,不斷自我磨礪,對自己的天性進行搏殺,雖然過程極其痛苦,但也讓他具備了越來越多的優秀品質。
3.反思——逆向思維,善於總結
曾國藩創建的「湘軍」,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而湘軍的戰鬥力,來自曾國藩的「反思」習慣。
當時與太平天國對抗的,是晚清的「綠營軍」,而這支軍隊卻沒有戰鬥力,多次失敗。
曾國藩在創建湘軍時,並沒有首先去想「湘軍怎麼才有戰鬥力」,而是先分析「綠營軍為什麼沒有戰鬥力」。這就是曾國藩的逆向思維。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的:
「要朝前想、往後看,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最好是從別人的悲慘經歷中學到深刻教訓,而不是自己的。」
正因為曾國藩深刻總結了別人犯的錯誤,所以湘軍才能規避許多彎路,最終所向披靡。
曾國藩曾經被解除兵權,在家蟄伏兩年,而就在這兩年中,他對自己在官場上的言行進行了深刻反思,終於「大悔大悟」。
他認識到以前行事過於剛強,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而在官場上,這種作風顯然是行不通的。他終於意識到,以前他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都是在官場生存下去的必需手段。
只有在必要時圓滑柔軟,才能順利渡過難關,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到達勝利彼岸。
當再次出山時,他徹底變了,朋友們幾乎都不認識了。
第一,他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
第二,對皇帝不再那麼直言不諱,而是學會了打太極拳;
第三,他善於「同流合污」了。
正是因為善於反思,善於總結,他一次次地戰勝人性中的弱點,一步步把自己塑造成更好的樣子,所以才能於低谷處「脫胎換骨」,最終逆風翻盤,華麗轉身。
曾國藩一生中的每一階段,都值得我們深刻學習。曾國藩身上所具備的美德與習慣,一篇文章是無法囊括的。
與富蘭克林一樣,曾國藩的身上,似乎承包了人類身上所有的閃光點,讓人肅然起敬,感慨敬佩。
就像作者張宏傑在結尾所說的那樣:
他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達到的高度,同時,也證明了一個人意志力的局限。
他無望的努力在人類精神征途上,樹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肅然起敬的豐碑。
作者簡介:孟小喵,90後小仙女,愛生活,愛寫作,專注心理和情感。希望用我真摯誠懇的文字,打動你柔軟善良的內心,陪伴你我悄然成長的每一瞬。
原創作品,歡迎轉評贊,盜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