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契機和共識

2023-11-07     凱恩斯

原標題:分歧,契機和共識

11月7日,儘管大盤沒有持續反彈,但市場在逐步走強。市場趨勢明確向好,底部投資機會千載難逢。抓住牛市早期的戴維斯雙擊的投資機遇,是一個散戶開啟價值投的必須課。對於即將到來的牛市,有可能是一輪外資推動的牛市,也許是「外資對中國經濟信心增強主動流入」,又或者「外資認清形勢造成新一輪通脹輸入」。個人預計,隨著美元周期逆轉,中美關係的緩和,未來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將更加頻繁,外資流入的力度會逐漸加大,而當前A股、港股的成交量也將逐漸放大。莫著急,萬億成交量終將成為A股日常。

中美關係層面,應美國財長耶倫邀請,主管金融的副總理何立峰將於11月8日至12日訪美。從外交部長訪美,到金融主管領導訪美,到未來將要促成的中美元首洛杉磯會晤。新一輪中美經濟博弈和合作全面展開。對於中美關係,我向來樂見改善,當前美國製造業空心化相當嚴重,但美國手上還有兩張王牌,那就是金融和科技,科技當前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手段,這方面中美分歧一時間可能難有突破,中國只有技術自主自強才能突圍。但中美金融合作應對全球風險卻有一定空間,美國的華爾街資本依然具備左右全球資本流向的力量,介於所有經濟現象背後都是金融博弈,所以,中美之間通過金融合作破局這件事,我是相當樂觀的。舉個例子,如果可以,中美可以嘗試聯合解決房企美元債違約的問題。

當然,中美之間對於金融監管也存在「文化差異」。比如美國在經濟不好的時候習慣於收緊監管,一旦出現經濟問題,美國普通人首先對準華爾街資本,所以政府此時會以限制資本擴張、胡作非為的方式來加強監管。而中國在經濟下行的時候習慣於減少干預,將部分問題暫時擱置、延後。金融領域「文化差異」客觀存在,但並沒有孰好孰壞之分,相互理解,包容共處,共同應對全球經濟困境才是長久之計。當然,金融能夠解決宏觀經濟流動性問題。若能夠在貿易和技術方面達成更廣泛的中美合作共識,那的確是意外之喜,只不過,這些領域的合作分歧更大。這裡關注下海關數據,10月出口數據公布,10月份,我國進出口3.54萬億元,增長0.9%。其中,出口1.97萬億元,下降3.1%;進口1.57萬億元,增長6.4%;貿易順差4054.7億元,收窄27.9%。從重商主義角度,這個數據並不好看,進口下降,順差收窄,且幅度較大。但從貿易平衡的角度,實際上貿易順差收窄是好事不是壞事。

我們說過,商品進口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資源流入,你賺來美元,那就是紙幣,你用美元換了商品,那才會轉變為資源和價值。所以未來我們要更加客觀的看待進出口。而出口降低也解釋了,為什麼10月製造業PMI只有49.5,也許,中國需要進一步切換產業賽道,來對應順差國向貿易平衡過度的現實。一方面是提高製造業的質量,而不是規模,另一方面是發展三產來替代製造業就業。 需要特彆強調,當下對於中美關係的確也是一個機遇期。主要是因為2024年是美國大選年,美國選民需要高性價比的中國商品,物價才是和美國普通人息息相關的,所以,美國大選也是中美關係改善最有利的契機。

呂長順(凱恩斯) 證書編號:A0150619070003。【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買賣依據,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62df8f091264cc44f8343935a0f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