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修訂草案)》。自然科學基金可被視為各類科研項目的「指揮棒」,令人關注的是,此次的修訂草案強調要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加大對重大原創性、交叉學科創新等項目資助力度,培養青年科學技術人才。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出台舉措,希望鼓勵原始創新,推動學科交叉,但是在實施中,仍然有諸多瓶頸問題需要破解。
我國科學技術正在飛速發展,在不滿足於跟跑世界科技前沿的同時,逐步爭取「並跑」乃至「領跑」角色。若想再深度拓展多個尖端領域的科研「無人區」,學科交叉融合將是重要路徑,且這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加速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力。
縱觀全球,科研基金是科研人員從事科技創新的重要補給線。那麼,如何有效地以科研基金為抓手,推進交叉學科研究與科技人才培養?
破解「成果歸屬顧慮」,促進學科交叉創新
當前,我國的科技創新存在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創新評價體系單一、科研人員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亟需對症解決。
首先,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尤其對科研人員分配激勵及獎勵設置缺乏長遠導向。多數獎勵及項目較偏重短期成效和貢獻,在評價和激勵內涵中缺乏對長遠創新和工作過程的評價。同時,缺乏以人才為先導和核心的資源配置機制。
其次,對青年人才的培養與經費支持不足。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內卷」環境,引發青年工作者更重產出量,缺乏自主創新與探索的制度環境支撐。無論是政府還是學校,雖在政策與主觀意願上試圖創造更寬鬆的環境讓年輕人安心做學問,但在「指標」指揮棒的影響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壓力大,影響身心健康。這也進一步導致大量青年人才在工作、生活及職業發展的最初階段就陷入「內卷」焦慮的惡性循環中,不利於科研創新的長遠發展。
科技創新須重視自由探索性研究,然而目前多重製度因素制約了科研的自由探索與學科的交叉孵化發展。在科研評審中,不少院校或科研單位過於強調科研人員的職稱、頭銜(俗稱「帽子」),如院士、長江學者、傑青等,使得評審人員更傾向於將資源和機會傾斜給已有頭銜的科學家,忽視了沒有頭銜但具有創新潛力的年輕科研人員。這種「比帽子」現象導致了科研資源分配的固化,限制了有潛力的科研人員自由探索的機會。
此外,在科研成果驗收方面,過度關注量化指標。比如,過度重視論文數量、影響因子、專利數量等,忽略了科研的實際質量和長遠影響。這種「數論文」「數專利」的現象,導致科研人員追求短期成果,傾向於發表更多數量的論文,甚至因此分割研究成果以多發論文。
此外,成果歸屬和考核方式也制約了跨部門、跨學科的合作。在許多科研項目中,成果的價值往往只看重第一完成單位和第一完成人,這種模式鼓勵單打獨鬥,抑制了多學科、跨部門的合作。具體而言,一些科研人員為了確保自己能夠成為成果的第一完成人,避免與其他學科專家深度合作,導致跨學科項目難以有效開展。例如,在人工智慧和生物醫藥的結合領域,原本可以通過跨學科合作取得突破性成果,但由於成果歸屬上的顧慮,相關科研團隊往往在各自領域內「守土有責」,缺少跨學科合作的積極性。
這類制度化的評審和考核方式,不僅制約了科研的自由探索精神,還阻礙了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真正孵化和發展。要打破這些桎梏,需要通過制度創新,激勵更多自由探索型科研項目和跨學科的協作機制,推動科研更具創造力和靈活性。
順應人才發展周期,量身定製激勵政策
鼓勵學者參與多學科或跨學科的研究創新,需要進一步完善科研激勵機制。其中,既包含待遇,也涉及科研訓練與職業發展。在這方面,一些已開發國家的做法也許值得借鑑。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簡稱為EMBL)為培養頂尖多學科交叉科學家及相關人才,提供卓越博士後獎學金計劃即跨學科博士後獎學金(簡稱為EIPOD),旨在支持有才華和潛力的年輕科學家進行交叉學科研究。EIPOD要求,申請者從實驗室位於歐洲各國的6個站點中選擇至少兩位導師(通常需要技能互補,跨越學科)、共同開發一個跨學科的研究計劃,並最終經歷項目篩選和面試。EIPOD為候選人提供3年的工資、福利和科研支持。
此外,EIPOD為獎學金獲得者量身定製幫助其成長為獨立科研人員的全套培養方案和科研訓練支持。通過相關激勵計劃,為他們提供跨國合作機會。每一位獲獎者可以在歐洲範圍內選擇一位碩士生,師生共同參與培訓並進行為期1.5年的定期互動。EIPOD還為獲獎者參加國際會議提供資金支持。對於計劃離開學術界進入工業界的科研人員,EIPOD將通過最長2個月的職業實習計劃,資助他們探索多元化職業選擇。
還有一些研究機構的科研工作者薪酬待遇可依據時空差異靈活調整,以滿足科研人員需求並促進人才國際流動。例如,英國瑪麗·居里博士後基金為結婚或有子女的獲獎者提供一定額度的家庭津貼。此外,EMBL為員工提供每年30天的帶薪年假,與保險公司合作提供全面的醫療、牙科保險等福利,並為距離工作地點較遠的員工及其家人提供交通資助。
最後,鼓勵頂尖科學家的科研流動與學術交流。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簡稱EMBO)為流動科研人員提供了靈活的機制,例如博士後研究員最多可工作5年,工作人員和實驗組負責人最多可工作9年。為減輕科研人員因短期離職帶來的經濟損失,EMBO提供離職補貼。EMBL還為離職科研人員提供健康體檢,並比較入職與離職時的健康數據,反饋給機構用於管理質量的改進。
跨學科和跨領域研究,需要時間和信任
為助力產出更多原創性科研成果,組織機構應為科研工作者營造良好的基礎研究環境,從制度上保障建立多元、自由且鼓勵冒險探索的學術生態與團隊合作氛圍。
在基金申請與執行的支持保障上,劍橋大學基金辦公室曾反饋,科研項目的核心在於「讓科研工作者專注於項目本身,而不必擔憂其他外部因素,同時敢於進行創新嘗試。」即,行政流程的目的是消除障礙,使科研人員聚焦於研究主題。劍橋大學教育系基金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其主要職責是負責成本核算等行政任務,減輕科研人員的負擔,並協助處理與政策相關的基金申請表格,確保科研人員能專注於研究。當行政手續變得繁瑣並偏離初衷時,需及時重新評估其合理性。
組織機構應秉持人文關懷的理念,營造輕鬆互助的團隊合作氛圍。以瑪麗·居里博士後獎學金為例,項目通過基金支持,推動國際合作與頂尖會議交流,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充分的科研自由與試錯空間,不受年齡限制,旨在通過跨學科和國際化合作培養頂尖科技人才。
為促進多學科跨學科合作,建立跨領域的研究中心或實驗室至關重要。這樣能夠吸引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共同參與,或者組織跨學科研討會、研究生課程等學術活動,推動各領域專家間的交流與合作。
比如,瑪麗·居里獎學金鼓勵跨學科研究,要求申請者和所依託實驗室在技能上互補,從而實現技術轉化。此外,瑪麗·居里獎學金還鼓勵科研人員在國際間流動,申請者可以來自世界各地,無論是歐盟成員國還是國際合作夥伴國家,但在過去三年中不能在申請機構所在國居住超過一年。
與此同時,建議增加更多支持青年科研工作者研究創新的種子資金,進一步促進學術關係和能力建設。跨學科和跨領域研究需要時間和信任,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更是如此。
同時,持續的資金支持可以保障研究人員建立跨學科和跨領域的研究生涯,從基於好奇心的研究到基於挑戰的研究自然過渡。資金招標應更加平等、開放、包容,鼓勵多元視角來解決問題,並明確人文社會科學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在主題上做出廣泛貢獻以實現跨學科領域合作。還可增設一些注重交叉學科的博士後獎學金,如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的New Venture獎學金為年輕科學家(至少有兩年博士後經驗但不多於兩年的獨立研究經驗)提供不多於90天的基金支持,用於支持他們訪問一個新的課題組,建立新的課題從而進入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人類前沿科學計劃博士後獎學金,包含長期博士後獎學金和跨學科博士後獎學金,旨在支持生命科學領域具有前沿性和潛在轉化性研究的計劃。該博士後獎學金鼓勵申請者具有跨學科的特性,通過使用新穎的方法和技術來挑戰現有的範式。
作者:張丹
文:張丹(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圖:視覺中國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姜澎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