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創作者如何超越算法?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論壇把脈電視行業前沿問題

2024-10-11     文匯報

在一切都可數據化、算法化的時代,電視劇的創作生產也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一方面人工智慧帶來影視劇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美學觀念的革新,另一方面編劇、演員的創作主體性遭到動搖,算法定製下的影視劇也被質疑因一味迎合市場,角色臉譜化、劇情套路化而失去了藝術的靈氣。數智時代,電視劇創作者要如何超越算法?近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重塑·融合·創新——新時代中國電視藝術發展論壇」上,多位來自學界和業界的專家學者就此議題提出了思考。

論壇現場照。

當下電視劇創作呈現用戶思維

今年2月,OpenAI發布了「文本到視頻」生成式人工智慧(AI)模型。作為一個通用的視覺數據模型,僅憑几個關鍵詞,Sora便能創造出高度模擬現實的視覺畫面,展示了人工智慧在影視製作中的巨大潛力。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盧蓉觀察到,科幻領域、奇幻領域和冒險類等劇集領域已得到新質生產力的飛速助益——去年1月份奈飛(Netflix)首部動畫片《犬與少年》是AIGC(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技術輔助商業動畫片的首支發行級別的作品,幾乎所有的場景繪製都是由人工智慧完成的,並且在片子結尾處的字幕中,畫師部分的署名不再是具體的姓名,而是「人工智慧和人類全體(AI + Human)」。在國內,愛奇藝、芒果TV等平台都研發了自己內部的人工智慧平台,「AIGC的應用已經進入了包括策劃、製作、宣發、搜索的電視劇生產傳播全流程,比之前任何一個人工團隊都更高效更簡潔。」

除了極大解放生產力,提高劇集製作效率以外,網際網路媒介和數字智能技術還帶來了更深刻的電視劇創作思維的變革。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魏兵提出,數智時代,內容生產和傳播之間還形成了一種相互嵌入的互動型關係,究其本質是由數據和算法所驅動的傳播形態,構築了新的媒介情境。這一媒介情境正越來越趨向於個性化和互動性,當下觀眾的審美訴求、情感期待、文化消費在新的劇集生態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關照、尊重和滿足。「十餘年來,在媒介深度融合發展的傳媒生態中,人民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被具象並聚焦為融媒傳播生態當中活躍的用戶,用戶的數據可以直觀地呈現出大眾的觀劇偏好、藝術評價和審美趣味。新時代以來,劇集逐漸走向精品化的道路,其要義之一就在於用用戶思維來統籌當下劇集的內容生產、創作導向和傳播生態。」

在藝術創新前,算法也可能失效

打破傳統影視製作流程的束縛、實現明顯的降本增效、觀眾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這些只是數智時代電視劇行業變化的冰山一角,隱沒在「水面」之下的還有許多隱憂。比如盧蓉指出,當今社會,任何人都可以用AI生產內容,語言模型製作出來的東西可以假亂真,我們進入一個後仿真社會。在各種短視頻徵兆衝擊之下,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內容的生產和信息的發布,越來越多的人更傾向於碎片化的接受和瞬時的體驗。不管是營銷領域,還是生產領域,或者是評論領域,熱詞「情緒價值」浮出水面。當所有類型都只是盯著情緒價值去供給時,作品的人文深度從何處尋找成為最應關切的問題。「作品究竟是景觀更重要,還是故事更重要?流行劇集的粉絲活躍度和興趣點如果被提取,當下劇集就以這樣的興奮點作為內容設置嗎?」

魏兵也指出,當前電視劇行業基於數據和算法的配方生產固然製造了不少爆款,但也暴露出劇集產業的快餐化問題。諸如《沉香如屑》《千古玦塵》《蒼蘭訣》一類影視劇,其玄幻背景、瑪麗蘇式的純美虐戀成為吸引當下年輕人的最大賣點,但當越來越多的影視創作者會仿之效之,影視創作就會走入機械重複甚至倒退的「死循環」。令人欣慰的是,近日螢屏上也出現了《去有風的地方》《繁花》《我的阿勒泰》等反類型敘事的作品,帶有創作者強烈的個人思考與風格,不僅受到了觀眾的認可,甚至帶動了影視文化和地方旅遊的融合創新之路——「這可見在藝術創新和價值認同面前數據和算法有時也是失效的,內容創新的突破點或許就是超越算法的關鍵。」

在智能算法規則下,有人擔心影視創作者的主體性反而退居邊緣。此前國外就有編劇集體罷工,抗議AI介入劇本寫作。如何結合智能技術與個人創意,表達自己獨有的思想和情感,成了當前創作者破題的關鍵。寫作過《一仆二主》《離婚律師》《平凡之路》等電視劇的職業編劇、作家陳彤表示,自己也曾嘗試用過AI寫作,其速度確實比人類的寫作快很多,尤其是需要變動故事線的時候,可以讓AI幫忙生成幾個備選,節省時間的同時也能讓人快速判斷某條故事線的可行性。但她也發現AI存在局限,資料庫十分有限,無法精準地把脈需求,因此難以高質量地輔佐創作。職業編劇余飛也嘗試過AI寫作,他認為AI的文本總結能力十分強,但對於寫劇本而言,想創作出有個性化的內容比較難。

技術風行的當下,更呼喚返璞歸真的創作。盧蓉提出三個重返以應對技術帶來的電視劇行業變局:重返內容本身,而不是營銷的話語;重返專業性本身,回歸專業性;重返人自身,研究內容或者說作品本身所提取出來的,關於人在當今世界何以自處的問題。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苗棣也指出,主流敘事的人文意義才是根本。前不久摘得飛天獎的16部優秀電視劇作品恰恰表明,無論是以現實題材為主,還是意義深度和觀賞性佳的作品的融合,亦或是求新和求精的結合,最核心的仍然是能深刻體現人本質的作品。「體現人文精神,才能表現時代的精神,才能真正受到歡迎。」

作者:彭丹

文:駐京記者 彭丹 圖:彭丹/攝 編輯:李揚 責任編輯:江勝信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1eed17596c6d32367e45ab6bd171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