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首端午節唐詩,冷門而有韻味,千年後依然味道十足

2021-06-11     真游泳的貓

原標題:3首端午節唐詩,冷門而有韻味,千年後依然味道十足

端午節是傳統佳節,佳節自然會有詩詞助興。歷史上寫端午節的詩詞數量眾多,千百年下來,已經有不少古詩埋沒在故紙堆中了。

我是真游泳的貓,一個喜歡詩詞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3首端午節唐詩,冷門而有韻味,千年後依然味道十足。通過這些古詩詞,相信大家對端午節會有更多的認識。

第1首,《謝人送粽》:來時三月春猶在,到日端陽節又臨。珍重主人意勤腆,滿槃角黍細包金。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楊巨源。楊巨源在現在名氣不大,不過也有幾首諸如《城東早春》的傳世之作。

我們來看這首詩,題目說得很清楚了,乃是朋友給楊巨源送了粽子,楊巨源寫詩表達感謝之意。

現在很多公司,端午節都會發粽子或者一些節日禮包。可能有的人會覺得,發粽子有點不實惠,還是直接發鈔票得了。

但是粽子和鈔票的意味不同,之所以是粽子而不是鈔票,正可以看出端午節千百年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而楊巨源收到了朋友的粽子,心裡是十分感動的。

他大概是有一段長途跋涉的旅途,出發時候是三月,到地方是五月,走了兩個多月。用一個形容詞「風塵僕僕」,那是完全沒有毛病的。

我們都知道,羈旅之人多愁思,也多孤單寂寞。正趕上楊巨源發愁的時候,忽然有朋友來送粽子,瞬間就快樂起來了啊。

所以,這首詩前兩句不只是表明時間,更是一種情感上的醞釀。別看粽子只是不起眼的食物,但是在楊巨源這裡,簡直是堪比金銀財寶的貴重之物。

所以,「珍重」兩字就有了落腳點,楊巨源內心中實在是很感動。當然,感動在心裡,那就是沒意義,別人不知道啊!

所以,楊巨源用一句「滿槃角黍細包金」來體現粽子之豐盛(角黍,就是粽子),讓其他人也能夠鮮明感受到友人的「殷殷之情」。

顯然,這個端午節,楊巨源過得很開心。小小粽子,也代表了他在平凡生活里的小感動。

第2首,《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文秀。這首詩比較有意思,不是寫詩人的端午節過法,而是寫詩人對端午節的看法。

詩的意思是很明白的:「端午節是從什麼時候起源的呢?現在大家都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也許吧,有點搞笑的是,楚地的江河千百年流動不息,居然還無法洗清屈原的冤屈。」

詩人借端午節來詠古抒懷,表達了對屈原一片忠心卻悲劇下場的憤慨,表達了對屈原的崇高敬意,更表達了一種觀點:「歷史就是歷史,一旦發生,就無可更改,無可挽回。」

後世百姓都知道屈原的冤屈,可是已經無濟於事了。千百年來紀念屈原,也無法挽救屈原的悲劇。這是一個帶有滄桑的道理,不只是針對端午節,也適合人生的每一天。

第3首,《端午日》: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殷堯藩。這首詩也是抒發詩人在端午節的感慨。第一句化用了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但是王維寫詩的時候是少年,而殷堯藩寫詩的時候已經是老年了。

「年老多情」,反而比少年有更多的感慨。

第3句說唐代時候的端午節有「懸艾蒿於門戶,黏貼符籙以祛邪」的習俗。可是詩人因為垂垂暮已,就沒有按照習俗來,直接弄了點酒,期望天下太平。

詩人的頭髮每天都變得更加白,而人間的繁華年年依舊,對比之下,更加增添了晚年的悲哀和無奈。

端午節本來是個節日,但是詩人有一種「過一個節日少一點壽命」的思想,所以無法和少年人一樣開心玩樂。

但詩人雖然多感慨,依然能夠節制情感。我們看詩的最後兩句,把悲傷的情緒直接拉了回來;「千百年來,天下人不論是笨蛋還是聰明人,最終都會走向死亡。這是自然規律,無可避免。

不過,壽命的長短並不能影響後世的名聲。就好像端午節紀念的屈原,雖然跳江而死,可是屈原的名字永垂不朽。而有的人呢,雖然在世的時候煊赫無比,但千百年後,哪還有什麼痕跡?」

看到這首詩,我不禁想起了明代《五人墓碑記》的句子:「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獨五人之皦皦,何也?」

腦海中又忍不住浮現起《漢武大帝》的電視劇主題曲《千百年後誰又會記得誰》的旋律:「流星閃過,莫須傷悲,千百年之後。誰又還記得誰,誰又還記得,記得誰?」

大家還知道哪些端午節相關的對聯與詩詞呢?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1696128_100151658-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