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東側,有一條全長316米、寬8米的胡同,叫煤渣胡同。煤渣胡同見證了近代史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有好幾處規模極大的宅院。可惜,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這些宅院被拆除了,改成了居民樓。
其中,就有清朝神機營衙門。
清朝神機營是一支使用新式武器的禁衛軍,成立於1861年。
其實,在明朝也有一支神機營,專門掌管火器,屬於京軍三大營之一,裝備有火槍、火銃、火繩槍、霹靂炮、大連珠炮等槍炮,是世界上最先成為建制的火器部隊。清朝神機營與明朝神機營雖然名字相同,但在編制、武器裝備等方面有較大差別。
清朝神機營剛剛成立時,由恭親王奕訢管轄,軍機大臣文祥管理神機營的具體事務。清廷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派遣醇親王奕譞接替恭親王,管轄神機營。1871年,光緒皇帝即位。由於醇親王是光緒皇帝的生父,為了避嫌,他主動提出卸掉所有職位。慈禧太后批准了,以僧格林沁親王的長子伯彥訥謨祜管轄神機營。
由此可見,神機營的組建規格非常高,由親王直接參與管轄(伯彥訥謨祜承襲了父親僧格林沁的親王爵位,也是親王)。
與此同時,神機營的官兵來源不一般。
在組建神機營時,清廷就明確了神機營的官兵「選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及前鋒、護軍、步軍、火器、健銳諸營之精銳者充之」。這就是說,神機營的官兵全部是八旗子弟,沒有漢人。這主要是考慮到,神機營守衛於皇宮、御苑、三海周邊,並扈從皇帝巡行,職責極為重要。神機營衙門所在的煤渣胡同,神機營練兵的操練場位於今天的王府井東安市場,都離皇宮不遠。選用八旗子弟,對於清廷來說更放心。
神機營下設文案、營務、印務、糧餉、核對、稿案6個處,以及軍火局、槍炮廠、軍器庫、機器局,編制為15000人(後增加到3萬餘人)。神機營的武器裝備全部是洋槍洋炮。這些洋槍洋炮一方面來自於下設的軍火局、槍炮廠製造,另一方面耗費重金從國外購買。1866年,清廷指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訂購了5000支洋槍,配備給神機營使用。
按照清廷的重視程度,神機營應該是一支所向披靡、無往不勝的精銳之旅。然而,事與願違。
神機營在成立之初,表現的確不錯。1861年秋天,一隊馬賊闖入喜峰口。清廷擔心馬賊驚擾到清東陵,便派遣文祥率領神機營主動出擊。這是神機營第一次參與實戰。在直隸洋槍隊的配合下,神機營與馬賊十餘次交戰,都取得了勝利,斬敵3000餘人,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神機營第一次出場,就達到了巔峰狀態。此後,神機營就走上了下坡路,狀態每況愈下,戰鬥力大幅度下滑。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神機營加上武衛前軍、武衛中軍、神虎營,共有3萬多人,另外還有大量配合清軍作戰的義和團;而八國聯軍總數只有1萬多人。可是,裝備有洋槍洋炮的神機營依然不堪一擊,全線潰敗,跟烏合之眾差不多。
戰後,神機營被取消建制,結束了39年的歷史。
很多人認為,神機營的戰鬥力如此之差,是沾染了八旗軍隊的種種陋習,紀律鬆懈,缺乏訓練。這當然是對的。在這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神機營作為一支由親王直接管轄的禁衛軍,長期駐紮在皇宮周邊,缺乏參與實戰的機會。同時,清廷把神機營看得太重要了,捨不得拉出去參與實戰。
比如,神機營成立後,清廷還面臨著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的威脅。可是,清廷主要使用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抵抗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一次都沒有動用神機營。
在1868年,張宗禹率領西捻軍從陝北渡河,沿著山西、河北等地直逼京師而來,清廷震動之下,命令恭親王等人率領神機營辦理巡防事宜,並派遣都興阿為欽差大臣,率領神機營出京城,準備迎擊西捻軍。不過,很快左宗棠、李鴻章就將西捻軍包圍於黃河、運河之間,神機營沒有派上用場,沒放一槍一炮就收隊回京。
長期以往,神機營的官兵難免會變成「老爺兵」,把身家性命看得很重,自然就沒有什麼戰鬥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