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董宇輝,年底捧紅了他

2023-11-18     視覺志

原標題:感謝董宇輝,年底捧紅了他

今天聊一條剛出現在微博上,就很快被娛樂八卦擠下去的熱搜。

#11月起開展第4次全國文物普查#

說實話,小視看到後瞬間想到的就是山西。

道理很簡單,隨著近些年網際網路的傳播,相信你也或多或少了解到,山西才是我國古建築最多的省份。

三晉故土,值得每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國人前去探尋。

但這本該是一頂歷久彌新的桂冠,可過去我們對山西的印象是什麼呢?

老陳醋、刀削麵、汾酒,媒老闆……

確實,在過去那個只求溫飽的年代,我們很難在意到「傳統文化」這種形而上的事物。

可如今,隨著平遙古城、大同、雲岡石窟等地旅遊的興起,山西終於等來了屬於它的榮光。

那我們,自然也要助其一臂之力。

說到我國古建築,一定避不開一個人,那就是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

事實上,山西古建築能被看到,也有他的功勞。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民生凋敝,國內對古建築的研究也乏善可陳。

這時就有日本學者乘虛而入,斷言中國已經沒有唐代以前的木構建築,要看唐代木構建築,只能到日本奈良去。

梁思成自然對這樣的狂妄之言不以為然,他堅信中國這片廣袤的大地上,一定還有唐代木構建築的存在。

因此,在1932年主持完故宮文淵閣的修復工程後,他和妻子林徽因開始前往祖國大江南北進行野外調查,遍訪古蹟。

功夫不負有心人,1937年的一天,梁思成偶然在一本名為《敦煌石窟圖錄》的畫冊上看到一幅來自敦煌117號洞窟的唐代壁畫,上面繪製著佛教聖地五台山上的一座名為「大佛光之寺」的古寺。

雖然距今一千多年過去了,這座古寺或許早就被歷史的塵沙淹埋,但梁思成和林徽因還是決定抓住這一絲希望。

1937年6月26日傍晚,梁思成和林徽因終於抵達山西五台山腳下的豆村,在那裡,他們看到了一座外形奇特的大殿。

這座大殿果然很符合唐代建築的樣式,首先,殿外是唐代建築才有的巨大的斗拱和超長的屋檐,而殿內的屋頂架構,也只在唐代繪畫出現過,此外,目之所及的塑像、繪畫和墨跡都極具晚唐遺風。

但這也不能定論此處就是唐代建築。‍‍

直到兩天後,林徽因在一根頂樑上發現一段淡淡的字跡,經擦拭,終於看清了字眼,寫著「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

而這句話在大殿外的經幢上同樣刻有,而經幢上所刻的年代為唐大中十一年。

也就是說,這座大殿是唐大中十一年年間,一位名叫寧公遇的女弟子建造的。

至此,中國現存的第一座唐代木構建築終於出現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也狠狠打了日本學者的狂妄嘴臉。

而後,他們又在五台山發現了一處年代更早,距今有1200多年的唐代建築南禪寺,加上山西平順縣的天台庵和山西芮城縣的廣仁王廟,如今國內現存的四座唐代建築,全都位於山西。

擁有全部唐代建築,已足以讓山西聲名遠揚了,但山西值得被讚嘆的國寶建築還不止於此。‍‍

近些年來一直陷入修、留爭論的應縣木塔在山西。

這座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的佛塔,是世界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

不僅塔身由純木構件搭建,更具特色的,是僅斗拱便有54種480朵,種種不一,而且塔內還創造性地設置了暗層,看似5層實則9層,堪稱峻極神工。

此外,壁畫被電影《封神》用作造型參考的永樂宮,也在山西。

這座於元代定宗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興建的道觀,本為紀念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因此在內部繪製了大量道教壁畫。

而這累計1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壁畫,不僅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極其罕見。

其中最為人讚嘆的,是三清殿中描繪道府諸神朝謁元始天尊的《朝元圖》。

畫面氣勢磅礴,人物對仗工整,以青龍、白虎二星君為引路,以南極、東極、紫極等八個人物為主像,二十八宿、十二星辰等依次展開,乃至二百八十多尊仙靈遍布四周,展現出一個立體的道教神仙譜。

而既然說到山西,自然不能不提被山西人稱為「晉源」「晉魂」的晉祠。‍‍‍‍‍‍‍‍‍‍

李白曾在《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中寫到,「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

雖然如今的晉祠並非李白當年所看到的,但現存的聖母殿也算得上宋代殿宇的佳作。

無論是殿前幾乎占到大殿長度的三分之一的廊道,還是被稱為「魚沼飛梁」的十字形石橋,都是國內古建只此一例的存在。

此外,還有五代的平順大雲院、平遙鎮國寺、平順龍門寺;遼代的華嚴寺薄伽教藏殿;金代的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等等,都是被稱為國寶的山西古建築。

截至2022年年初,山西現存一共28027處古建築文物,其中宋遼金之前的木構建築約占全國的75%,元代的木構建築約占全國的80%,至於明清建築,多如牛毛。

可以說,無論是寺觀廟宇殿堂,還是城池民居衙署,乃至樓塔橋樑陵墓,山西古建築的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

為什麼同樣都是中國省份,唯獨山西能保留如此多的古建築?

首先自然是悠久且燦爛的歷史。

中國古稱九州,九州之首的冀州,其核心地區其實並非如今的河北省,而是晉南,也就是如今山西的臨汾市和運城市。

事實上,我國敢自稱有五千年文明史,就是因為在臨汾襄汾縣,發掘出了被確定為堯帝都城的陶寺遺址(距今3900年至4300年)。

甚至如今走在山西臨汾,還能在地名里感知到「堯」的遺存。

比如臨汾市市區被稱為「堯都區」,市區內供奉帝堯的「堯廟」,以及歷代修葺的「堯陵」。

此外,舜的都城蒲坂、禹的都城安邑,也分別在如今山西運城的永濟和夏縣。

至於此後的商周秦漢,山西更是帝王諸侯建都立業之所。‍‍

春秋時期,山西作為晉國,「趙氏孤兒」在此上演,到了末年,韓趙魏攻占晉國,史稱「三家分晉」。

魏晉時期,匈奴崛起,山西也自此成了邊關戰地。

如今位於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交接處的「殺虎口」,便是因這段歷史得名,原名「殺胡口」,後因康熙親征北方才得以改名。

而同樣因此得名的,還有山西各地的殺胡關、殺胡堡等。

可要說最受這段歷史影響的城市,當屬有著2300餘年建城史的大同。

近些年來,無數前往大同的遊客都被其粗糲雄壯,帶有唐風漢韻的建築風格所震撼,但很少有人知道,塑造這一切的背後,是大同千百年來的戰火不休。

從地圖上看,大同正好位於南下陰山、東來燕山、北上呂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脈的交匯之處,再加上西北部的黃土高原,因此也就成了攔截游牧民族南下天險中,最薄弱的一處。

而與戰火不休同時存在的,還有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在大同的交匯融合,而這種融合留下的最直接的證明,就是古建築。

例如直到現在,我們都無法想像古人建造方式的恆山懸空寺。

但我們今天要講的,並非是它在建築上的奇蹟,而在於它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座,同時供奉儒釋道三家的廟宇。

或許正是因為千百年來兵戈不斷,才讓終日難寧的大同先民想要用世間所有信仰,跪求一份庇護。

而如果說恆山懸空寺是大同戰爭頻發的歷史證明,那麼雲岡石窟則是大同民族融合的意外落腳。

從造像風格來看,崖面長達1000餘米的雲岡石窟其實是可以按照時間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的氣勢磅礴,渾厚純樸,中期的精雕細琢,富麗堂皇,晚期的清瘦典雅、俊美清麗。

這一風格變化根本原因,也是民族融合,其建造者其實並非漢人,而是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

雖是鮮卑族,但因為他們始終懷著對佛教的信仰,以及對漢文化的嚮往,才會在建造過程中不斷更新審美,從而讓各民族藝術風格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匯。

除了因朝代更迭,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廟宇外,山西還有著無數底層民眾因繁衍生息,留下的民舍遺蹟。

而這,就不得不提到晉商。

其實早在秦漢時期,汾陽、平遙等地就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商貿重鎮,到了唐宋,晉商應運而生,成為了一張地方名片。

而在我國的傳統觀念里,富不歸鄉如衣錦夜行,因此,晉商在外賺取的金銀便源源不斷地送回山西,高宅大院從而拔地而起。

我們所熟知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傳統民居都是因此而誕生。

正是這數千年悠久且輝煌的歷史,造就了山西遍地多而精的殿宇民舍,但建成只是開始,留得下才是本事。

我國傳統建築較西方之所以難以保存,就因為大多是木製。

無論建造之初多麼宏大,可只要遭受了蟲蛀、火燒、戰亂等任何一樣傷木之災,都會使建築梁椽毀壞。

而即便是日常的寒來暑往,也會在古建築上留下深深淺淺的傷痕。

土牆面磚會因雨雪剝落,木柱木樑會因風化開裂,而哪怕只是在屋頂長了一株植物,其根系也能以蠶食之勢瓦解建築。

但山西卻因為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又位處黃土高原,所以氣候乾燥,少有雨雪天氣和災害,更有利於古建築的留存。

到了古建損壞速度最快的近代,因為外敵侵略和內戰交戈都極少波及山西,加上山西現代化發展較其他地區緩慢,因此也對這些古建築影響也較少。

所以,山西能留下這些古建築,追溯背後原因,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然而,雖然山西留下的古建築最多,但如今的它們卻在以難以抵擋的速度潰塌。

遠的不說,就說2021年國慶假期間一場持續了近90個小時的暴雨,就造成了山西1763多處古建築的損毀。

國保晉祠多處建築屋面漏水,國保天龍山石窟部分石窟漏水,國保千佛洞石窟萬佛殿屋頂塌落漏水,國保運城鹽池禁牆東禁門瓮城大面積坍塌……

其中早在2015年就已岌岌可危的新絳縣古交鎮閆家莊魁星樓,就因這場暴雨徹底崩塌。

天災之外,還有人禍。

雖然如今對古建築的保護意識越來越重,但由於山西古建築數量大、價值高、分布廣,因此保護任務也十分繁重。

一些位於偏遠地區的古建築由於管理人員較少,或者直接沒有,因此偷盜行為屢禁不止。

甚至有的竊賊大膽到直接將工作人員綁住,然後大搖大擺地搬走,甚至切割古建築。

幸而,還是有一些有識之士在努力呼籲。

例如耿彥波市長高瞻遠矚開發大同,讓其作為文化名城重獲生機;董宇輝和俞敏洪主動前往山西,在直播中為其宣傳;山西旅遊局長更是通過各種渠道,推廣當地古建築……

可遺憾的是,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更多的,是麻木的看客,甚至是趨利的倀鬼。

就拿受眾最多的影視業來說,他們本應該承擔起提高國民文化素養的重責,但因自身的懈怠、資本的媚俗,在創作中自甘墮落,以倭代華,反倒讓一些還未感受到我國古建築華彩的年輕人誤入歧途。

可明明只要這群人用心呈現,中國古建築可以給到他們更多。

外國之於建築有一句名言叫,「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但若把這句話拿來形容中國建築,實在太過單薄。

因為在中國古建築上凝固的不僅有音樂,更有技術、審美和文化。

技術傳承千年,直接影響了整個東亞的建築格局,已不必詳述。

文化角度,傳統建築的發展過程,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因此二者始終在相互融合。

例如我們古代稱皇帝為陛下,稱王公貴族為殿下,稱官員為閣下,這些用建築指代身份的稱呼,就是一種文化折射。

再說審美,傳統建築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現,剎那留存,即便是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一牆一畫都有值得可展開講述的地方。

就說作為建築中心的藻井,「交木如井,畫以藻文」,不僅結構繁複,而且色彩艷華,是我國傳統建築技術和審美的核心體現。

但我們卻甚少在影視劇中看到對這一華彩的展現。

林徽因回憶自己野外調查時曾提到這麼一段經歷。

她和梁思成在一個古村中發現了一座北齊年間的石碑,圍觀的村民問到:「年代多了吧?」

二人看著石碑高興地回答:「多了多了,差不多一千四百年了。」

「呀,一千四百年!」在場所有人一齊驕傲起來。

你看,哪怕是沒有受過教育的鄉間老農,也會因古建築的悠久年歲而感到驕傲。

為什麼我們如今反倒放棄這些驕傲,轉而尋求他國之物呢?

這些古建築,被先人們用對安居樂業的企盼,神明庇佑的信仰,以及精妙絕倫的技術建造出來,躲過了王朝更替的戰火,跨越了歷史延續的長河,歷經了萬千過客的停靠,才得以與我們相見。

不是讓我們以時代發展太快為由,將它們一座一座,一間一間捨棄的。

之前上網看到有人吐槽說如今各地都在重建古建築,究竟有什麼意義。

有人回答:「什麼是古什麼是今?就拿黃鶴樓來說,歷經兩千年,歷史重建20多次,一次次的倒塌和重啟恰恰見證了中華民族千年歷史興衰。每一次的重建都是當時最高水平代表,你說這20多次所建的哪一次算是古哪一次算是今呢?《長安三萬里》也許有人覺得不好看,但最後那句話卻沒有錯,『只要黃鶴樓的詩還在,黃鶴樓就在』。」

既然我們都已經在用重建,挽回著過去毀壞古建築的錯誤,就不要用無視繼續一錯再錯,放任當下僅存的古建築繼續崩塌。

留住山西古建築,就是留住我們的過去,就是留住我們的話語與詩歌。

參考資料:

《誰是中國古建第一大省?》星球研究所

《最厲害的古都變形記,看完我服氣》九行

《你還沒去過山西?》 新周刊

中國古建築 百度百科

部分圖片和素材來自網絡

18 / Nov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張益州

微博:視覺志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來微博找小視玩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6e1e4762e7beeac5181822148f43f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