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大天才:尹希和張湛高中同桌,分別多年事業巔峰哈佛再相聚

2023-12-09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中國兩大天才:尹希和張湛高中同桌,分別多年事業巔峰哈佛再相聚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不論是同學,還是朋友,又或者是家人、愛人,都會經歷離別。因為我們都在奔赴不同的人生,朝著各自的方向繼續努力。

夏天,畢業季,一個令人歡快的季節,又是一個令人悲傷的時光,不過青春本來就是一直不停的相遇和錯過。

有很多情侶因為畢業而錯過對方,又有很多朋友因為選擇不同而不再聯繫,但是暫時的分別都只是為了在頂峰相見。

張湛、尹希就是如此,曾經是高中最親密無間的同桌,後來因為求學的道路不同而分散,闊別多年,竟然在哈佛大學相遇。

這是一個什麼戲劇化的故事,真是令人難以置信,這麼大的緣分,在他們身上又有什麼驚喜在等待著對方。

「物理天才」尹希,他可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天才少年,5歲就能背下300首唐詩,8歲的時候自學了微積分和量子學分,這智商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9歲半的時候,尹希因為智力超群,進入了北京八中的智力超常實驗班,並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學完了這些難懂的內容。

12歲那年,他以總分572的高考成績考入了中科的少年班,中科大的招錄條件很苛刻,不僅僅要通過高考,還要有單獨的初試複試。

儘管這樣,尹希還是考中了中科大,成為少年班裡最小的一個孩子,但他的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沒有因為年齡的差距而成績落後,反而一直穩居全班第一。

五年之後,尹希順利完成了中科大的學習,然後他準備出國留學,在眾多學校里選擇了哈佛大學的物理系攻讀博士。

後來,年僅24歲的尹希因為成績優異,哈佛大學不想錯過這個有著極高天賦的物理天才,於是打破了以往的慣例,一個慣例保持了300年。

按照這個慣例,博士畢業後是不能留在本校,繼續從事博士後的研究,需要離開哈佛,但是這個慣例因尹希的存在而突破。

於是,他成為了哈佛大學物理系的助理教授,在通過幾年的磨合下,他被晉升為正教授,直到如今,他又做出了更高的成就,成為了哈佛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但是他和他的團隊全部留在了美國,對於為什麼不回國發展的疑問,尹希也做出了相應的解釋。

他認為,如果回國,他希望帶著他的物理團隊一起回來,不過只要祖國需要他,他隨時都可以。

他能夠把自己做出的成就結果隨時奉獻給祖國,報效祖國,這足以證明他對祖國的熱愛,所以不管他在美國發展還是在中國發展,這都是他個人的選擇,我們不該多加干預。

有人曾說,張湛是高曉松和老狼的結合體,但是你以為他人生的履歷上,只有這麼一張相似明星的臉嗎?那你可想錯了。

他的人生也同樣精彩,張湛14歲就考入了北大化學系,起初,他十分刻苦地學著化學,化學這門課的成績也十分優異。

就在人們以為這個天才要在化學的道路上,為我國的科研技術貢獻出一份力量的時候,他做出了一個決定,這個決定讓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

他改專業了,其實改專業,這一事上來說並沒有什麼,因為學霸嘛,不管學什麼,都會學的很好,但是他選擇的這個專業,可以說是非常冷門了。

梵語,這是印度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就跟它的名字一樣,繁瑣複雜,學霸的世界,我們凡人果然不懂啊。

本以為這個專業已經很冷門很難學了,沒想到在他讀研的第二年,他又開始研究起了闐語。

這種語言要是放平常人身上,可能聽都沒聽說過,學霸就如此奇特嘛?原來,張湛除了學習好,還有一種很喜歡研究稀有語言的興趣愛好。

闐語是我國和田、巴楚一帶的語言,在宋朝以後就沒有人在使用過這種語言了,而進來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封1000多年前的闐語信,所以,張湛打算研究出這門語言,翻譯出這封信,讓它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在張湛的潛心研究下,他終於破解了這封信,為了學好闐語,他掌握了二十多種語言,也讓千年前的闐語重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後來,張湛憑藉這個學術研究,成功地被錄到哈佛大學讀博士,並且在這裡遇見了昔日的同桌尹希。

張湛和尹希的相遇是在中學,作為最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兼同桌,每天互相督促學習,他們也同樣經歷了畢業季的分別,沒想到再見之後,卻是頂峰。

在分別期間,他們都在為屬於自己的人生而努力著,從沒有過懈怠,也正是因為他們同樣優秀,才能夠有後面的相遇。

因為朋友、愛情、事業不會永遠在我們身邊,但是我們知道,我們都在各自的領域裡成就著,去展望未來,為未來而努力奮鬥著,各有所成,老友依舊。

其實真正的好朋友無論在不在眼前,都不會因為距離的改變而改變情誼,人生的道路是不同的,每個人的選擇也不相同。

我們不能去干涉別人的選擇,同樣也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不同的地方也能夠做出相同的成就。

暫時的分開不是永別,只是為了更好的相遇,張湛和尹希的例子就很好的像我們演示了,即使兩個人一開始有不同的人生選擇,也會在最後有著相同的成就,即便在不同的領域內。

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更好的自己,他們的成功離不開他們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努力,如果只看到了他們的成功而不付出實際行動,那麼你將一無所有。

離別,並不代表友誼即將逝去,而是力量的延續,他日再見時,必定是頂峰,其實,只要肯努力,我們都會在屬於自己的領域裡發光發熱,未來可期。

跟朋友們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在我們共同的交際圈裡,展現不一樣的人生精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59028b825fd5000080df6b777b2c6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