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視角看行業
睿財經訊(文/劉然)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一直低迷的露營行業「活」了,據預估:2022年露營產業規模或超350億元。攜程數據顯示,今年3-4月出行的露營產品預訂火熱,預訂量環比增長120%。蘇寧易購大數據顯示,2021年國慶節前三天,露營裝備銷量同比增長76%,大受追捧的「天幕」類帳篷銷量同比增長178%,野餐墊銷量同比增長58%。
據艾媒研究院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0年中國露營營地市場規模從77.1億元增至168.0億元。疫情基本控制後,2021年露營營地市場規模快速增長,預計增長率達78.0%,市場規模達299.0億元。預計2022年增速達18.6%,市場規模達354.6億元。
不得不說露營行業是當下最好的出遊方式之一。背後其實是無法出市或者出省的無奈之舉。現在的出行形勢比2020年、2021年更加嚴峻,航空、鐵路等班次數量大幅減少,相關單位人員出區(縣)需要報備。中小學生如家長出市都需要攜帶48小時核酸證明才能入學,種種原因造成了無法出遊,國外游沒有不可能,國內游有限制,無奈只好選擇周邊游。因此,親近大自然、踏青為主的露營地成為大家的選擇。
被迫選擇之下,也有嘗鮮的原因之一。露營這種出遊方式,早就出現,但接觸的人較少,很多人也想嘗試一下先的出遊方式。多種原因疊加造成露營市場的火爆。
但作為投資者和想進入露營行業的人員來說,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露營市場現在是被高估的。
現在的投資環境非常一般,資本們沒有投資方向,露營市場的火爆讓投資者看到「救命稻草」一樣,紛紛進入這個市場,想從看似龐大的市場當中分一杯羹。資金流入肯定會造成露營市場的泡沫。
同時,人們本身就喜歡樂觀估計比較火爆的行業。比如,2005年一份關於鐵路乘客的報告中指出,1969—1998年的所有鐵路項目當中超過90%的項目都高估了新線路的乘客數量。露營市場也是同樣道理,各行各業都在賠錢,急需一個迅速增長的市場,迫切的心理狀態更容易出現規劃謬誤。我們需要冷靜看待露營市場。
看一個市場,其實要看整個市場的復購率和使用頻率來分析。露營行業是一個復購率較低的行業之一。首先是出遊,露營出遊並沒有想像中的舒服,在吃方面,主要以冷食、自嗨鍋、燒烤為主,這種食物不太適合老人和孩子食用。露營一般不會住在外面,並且住得也不太方便。衛生間、洗澡等問題都比較不方便。
同時,自己購買露營物品的消費者,使用頻率也非常低一年用幾次,大部分時間都在儲物間待著。大多數露營人都是看到朋友圈、網紅打卡等參加露營活動跟風而已。沒有好吃的、住宿不方便,只剩下親近大自然了。
總體來說,看來露營並不是一個舒服的旅遊方式,其實算是偶爾性消費。露營市場的增長是當下環境下影響的。
露營市場火爆是與,遊客的出遊半徑明顯變小密切相關的。恢復正常出遊後,露營行業肯定是要下滑的。遠行其實更是人們嚮往的旅遊方式之一。不過,露營市場會持續存在並逐年增長。
對於露營市場的未來,不少研究機構表示看好。渤海證券指出,露營具備體育、旅遊、社交、休閒等多重屬性,且參與門檻較低。疫情爆發後周邊游、自駕游成為居民主要選擇,國內露營地行業規模已突破300億元,且保持高速增長,看好一站式裝備供應商企業的成長性。
也有人認為,露營只是當下年輕人的「三分鐘熱度」,等風口過去,賽道玩家們還能繼續「飛翔」嗎?
對此,集野公社俱樂部創始人阿永持樂觀態度。「疫情是露營的催化劑,但不是轉折點,露營未來會成為常態化的休閒旅遊產業,會成為城市人周末的度假方式,所以我們會將重心放在城市營地和近郊營地。」
四川大學旅遊學院教授劉俊在接受紅星新聞的採訪時表示,露營熱背後,疫情影響因素是其中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人們生活條件的提升,休閒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市民有需求,戶外又有這個條件,所以露營已經逐步走進大眾的生活,而且在以後,這種方式應該會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
但「露營熱」 背後,也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例如商家資質良莠不齊、行業缺乏規範管理。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未來露營營地建設與經營者要加強露營營地的合規性,提高消費者對露營營地的信心,提高其市場口碑,才能獲得更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