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中國和蘇聯開戰,勝算會有幾成?這是一個網友提出的問題。
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與蘇聯局勢緊張到了極點,只差一步就開啟大戰,當時的蘇聯陳兵百萬,一望無際的裝甲部隊和震懾世界的核武器隨時待命,可以說軍事實力連美國都怕。
而當時的中國,無論是地面裝甲部隊還是海上空中力量,都遠不及蘇聯,真的開戰後能占據上風嗎?
曾經的蘇聯,與美國並稱世界唯二的超級軍事大國,蘇方的核武器遵照「完全毀滅」計劃而籌備,數量至少在幾千枚以上,能夠搭載核武器的遠程洲際飛彈擁有接近1400枚,遠超美國。
在遠東方面,蘇軍部署的地面勢力更是堪稱恐怖,占據總兵力的三分之一,擁有200個正式師或預備師,囊括130萬全副武裝,隨時準備出擊的步兵部隊,主戰坦克6萬餘輛,步兵主戰車7萬餘輛,運輸車等其餘各式載具更是數不勝數,這些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在遠東方向,蘇軍還部署了一支由50架遠程轟炸機、400架中程轟炸機組建的密集核武空投部隊,戰爭一旦爆發,這些空中死神能夠瞬間投放當量40億噸的核武器。
而當時的我國,擁有600萬讓世界咋舌的龐大部隊,並隨著軍工體系的不斷完善發展,單兵火力擁有極大提升,再也不是拿著「萬國造」的年代。
隨著原子彈、氫彈的相繼試爆成功,我國也擁有了核武器這一扭轉戰爭局勢的利器。
可即便如此,由於裝甲、空中、海上力量的匱乏,再加上比對蘇聯核武器體量上的差距,我國軍事力量與蘇聯的差距依舊是巨大的。
1969年3月,蘇方悍然派兵入侵珍寶島,我軍將士英勇奮戰,以傷亡71人為代價,殲滅蘇軍100餘人,擊傷50餘人。
為此,蘇方高層惱羞成怒,揚言對我國本土主要城市展開核打擊!
在正式行動開始之前,蘇方秘密通知了美國白宮,老美思量再三後,決定通過報紙等方式「無意」間提醒我國。
消息傳來,我國上下人心惶惶,蘇聯即將執行的核武器攻擊,是新中國成立後遭遇的最大危機之一。
誰曾想,毛主席僅僅發表了一段話,就讓這次危機不攻自破,更是把不可一世的蘇聯嚇住了,再也不敢對我國狂言,而老美更是緊急出手,充當「和事佬」化解雙方的危機。
這就是著名的「換家戰術」。
所謂換家,就是當我國遭受來自蘇聯的核打擊後,全國所有軍隊立刻組織起來,護送所有百姓直接由北部地區進入西伯利亞,就此安居下來!
同時,我軍還將充分發揮擅長游擊的優點,在略作休整之後直接西進,直取莫斯科!
我國自古以來就以農耕、穩定聚居的生活方式為主,在外交活動中也極其注意禮節,可蘇聯的行為,無疑嚴重影響到了我國的安危,將所有的老百姓置於戰火之下。
「換家戰術」至此只完成了初期部分,不再進行駐紮也就意味著不用再顧慮本土的安危,我軍的游擊戰術將因此發揮到極致,在蘇聯境內,蘇軍必定不敢再使用核武器。
而我軍,擁有著「陸軍之王」、「輕步兵之王」的美譽,這些稱號不靠吹噓,而是用一場場大戰磨礪出來的,用血與火拚出來的。
攻克莫斯科後,我軍不但不會停下,還會直接借道地中海,挺進歐洲腹地!
不僅如此,我軍還會將手中所有的核彈,全數用於轟炸美國位於亞洲的軍事基地。
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國核武器發展尚且起步,海陸空三方核打擊體系遠未成形,並沒有向蘇聯重要城市直接投放的能力,同時也是為了防止美國趁機從中偷襲。
「換家戰術」之所以讓人拍案叫絕,在於其震顫、敲打整個世界的力量!
只有敢於向全世界「亮劍」,才不會時時刻刻受人欺辱,不會讓霸權國家肆無忌憚,得寸進尺。
本來準備看戲的歐洲、美國徹底傻了眼,他們沒有想到,我國捍衛主權的決心竟然如此強烈,偉人的戰術竟然如此高超,讓他們措手不及。
老美、歐洲各國為了不讓戰火蔓延至本國,阻止局面失控,真正爆發戰爭紛紛站出來,譴責蘇方的無恥行徑,一時間,我國直接占據了國際輿論的上風,而蘇方成了人人唾棄的對象。
而此時的蘇聯,早已經被偉人的戰術主張嚇破了膽,蘇方高層緊急召集大量軍事專家,經過密集的測算與推演,竟然驚恐地發現,我國的「換家戰術」,具有相當大的可行性!
在極其不利的狀況與愈演愈烈的國際輿論威脅下,蘇聯放棄了對我國進行「外科手術」核打擊的軍事方針,此後世界各國再也不敢對我國進行核威懾。
從蘇聯甚至世界各國的忌憚中可以看出,蘇方如果真的膽敢對我國發起戰爭,我們完全有能力,讓心懷不軌之徒付出難以承受的慘痛代價。
但現代戰爭並不僅有核打擊這一種形式,如果我方與蘇方皆保持克制,在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下出動海、陸、空三軍進行全面戰爭,勝算能有幾成?
如果當年我國和蘇聯爆發全面戰爭,即使在擱置「核武器」與「換家戰術」這兩大殺手鐧的情況下,戰局雖然嚴峻,卻依舊是樂觀的,這也是世界各國包括蘇聯軍事專家的觀點。
我國不但有抵抗蘇聯全面軍事入侵的能力,甚至還能夠將蘇方拖入長期僵持的戰爭泥潭,讓其陷入消耗極為嚴重的持久戰。
之所以做出如此論斷,主要原因在於3點,這3個原因缺一不可。
第一點原因,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我國強大的軍事儲備、動員力量。
自中蘇交惡以來,我國未雨綢繆,在全國範圍特別是東北地區大力推行民兵制度,還為各地的民兵組織修建了數量極大的軍火庫,其中甚至包含諸如54式衝鋒鎗、56式自動步槍、67式手榴彈等軍用列裝武器。
在此有一個很多人都未曾了解的誤區,那就是我國武器裝備薄弱,實際上,經過數十年的長足發展,我國軍備儲量已經躍升世界前列,戰時無槍可用的尷尬境地早已成為過去式。
可以說,全國動員的民兵制度,讓本就強大的軍事力量上了不止一個台階,如果蘇聯真的有膽量入侵,我國軍民將勠力同心,讓侵略者付出血的代價。
第二點原因,同時是最關鍵的一點,在於雙方漫長的戰略縱深及交界線。
無論是我國還是蘇聯,都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那批國家之一,龐大的戰略縱深意味著戰術上擁有極大的容錯率,也讓戰局有著多種多樣的可能性。
在我國「換家戰術」的威脅下,蘇聯不敢動用核武器這種一擊制勝的殺手鐧,這就代表著體量如此巨大的兩國,必將陷入長久的拉鋸戰。
此時的蘇聯正在進行全球霸權擴張,力量極其分散,我國的全力進攻將是難以招架的。
況且,蘇聯人口較少一直是困擾其高層的一大弊病,一旦陷入長期戰爭,有生力量的不斷消耗將持續降低他們的勝算,局勢將逐漸倒向於我國有利的一面。
兩國因為龐大的國土,交界線相當漫長,這就意味著蘇聯無法完全封鎖我國,我軍能夠出其不意地主動出擊,進入對手本土,形成難以預料的奇襲。
而最後一點原因,也是最核心,讓軍民最有底氣的一點,在於我國強大的軍事素養。
我軍是一支鐵一般的軍隊,這不僅是世界公認的,更是我國用實打實的戰績打出來的。
許多人並不看好這場戰爭的原因,莫過於彼時蘇聯國力正處於頂峰,而我國的發展尚且起步。
但縱觀我國現代史,我們以弱勝強的狀況可以說是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