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差評,陳凱歌怕是頂不啊!

2023-10-04     電影派

原標題:這波差評,陳凱歌怕是頂不啊!

這是國慶檔割裂感最嚴重的電影。

有人看完哭得稀里嘩啦。

有人罵它大爛片。

但最恰當的評價恐怕是——

這怕不是一部紀錄片?

說點熱乎觀感,派爺看哭了。

但沒辦法摸著良心說這部電影好。

因為感人的是志願軍,不是電影。

電影,實在是低於預期。

這部電影的內容跟豆瓣簡介出入不大。

全景式還原抗美援朝。

所以內容也是貨真價實的「全景式」。

為什麼出兵?如何出兵?

彭德懷(王硯輝 飾)如何去大榆洞建立指揮部?

毛岸英(魏大勛 飾)同志如何犧牲?

梁興初(王驍 飾)為什麼貽誤戰機?

高潮部分當屬三次戰役——

首戰兩水洞伏擊戰、14個小時跑了七十多公里山路奔襲三所里、死戰不退的松骨峰阻擊戰。

最後,更是將伍修權(張頌文 飾)在聯合國安理會的發言和前線作戰進行穿插剪輯。

生動闡述了——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不可謂不多,不可謂不全。

而且都拍得很清楚。

給不熟悉歷史的年輕一代講述抗美援朝前因後果,這部電影是完全ok的。

還原度這塊被叫做「紀錄片」也是一種稱讚。

況且有些片段比「紀錄片」催淚多了。

比如,彭老總說:「你我生在這個時代,犧牲是我們一定要付出的代價,你不付,兒子付,孫子付,我們這輩人,一身血,兩腳泥,還是我們來付吧!」

毛岸英即將奔赴前線隔著玻璃默默與父親告別:「爸爸28歲去上海乾了大事,我今年也28歲了…」

魏晨飾演的連長戴如義被炸掉一條胳膊後,用嘴配合操作重機槍戰鬥到最後一刻,直到被烈火吞噬。

奔襲三所里中途有戰士跑到吐血犧牲。

這些場景震顫靈魂。

可惜,優點止步於此了。

成也蕭何敗蕭何。

為了「全景式」還原,該片在敘事上簡直一塌糊塗。

最常見最有效的敘事策略是以小見大,以情動人。

所以絕大對數戰爭題材的電影都會選取一場戰役或一次行動。

因為只有在具體的戰役和行動中,小人物才能發揮出左右結局的關鍵作用。

整部電影的情感脈絡也得以通過小人物展開。

而《志願軍》採用的顯然是宏觀角度的敘事,表達的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如此宏大的主題。

沒有具體的人物作為「抓手」,怎麼講好這個故事呢?

除了硬上,好像也沒別的辦法。

於是,我們在這部電影里看到了走馬觀花式的人物出場。

誰都沒落下,可也沒誰讓人印象深刻。

人物不過是出來迎合一下觀眾心中的刻板印象。

當然,陳凱歌導演也不是心裡沒數。

所以他在眾多真實存在的歷史角色中加入了一個原創角色——李默尹辛柏青 飾)

影片中,李默尹的任務是跟隨各個部隊考察前線,研判美軍戰鬥力。

彩蛋里,李默尹的兒子李想(朱一龍 飾)和女兒李曉(張子楓 飾)出現在下次戰役中。

該說不說,藉由這個角色來串聯故事中的每一次戰役再自然不過。

用這個家庭來串聯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劇情也非常巧妙。

但李默尹也就只是個串聯劇情的工具人。

戰鬥時,他在一旁打輔助。

戰鬥完,他也沒發表什麼感言。

電影開始他是一位20年代就加入紅軍的老戰士,結尾他是一位戰鬥經歷更豐富的老戰士。

這個毫無成長感的角色像是一根細線,挑不起一塊豆腐。

美其名曰全景。

實際弄出一團亂七八糟的群像,視點還跟著人物不講道理地亂切。

最後的觀感就倆字——混亂。

如果說敘事上的失敗是為了兼顧還原歷史,那還可以原諒。

可製作上的粗糙就真沒得洗。

一部大製作電影。

美軍登陸仁川的畫面居然卡幀,這是在開玩笑嗎?

還有就是一堆莫名其妙的運鏡。

鏡頭很愛甩,忍了。

但為什麼要圍著人物轉圈圈啊?

不僅看得頭暈還十分幼稚。

特別是配上阿瑟的大白牙,可太出戲了。

講到這裡,順便回應一下熱搜#志願軍 不像陳凱歌拍的#。

網友火眼金睛。

阿瑟露臉時長和戰鬥指數都是鐵證。

走近志願軍的第一個鏡頭,阿瑟在,忙著和魏晨、尹昉在站台嬉笑玩鬧。

美軍轟炸我國邊境的時候,阿瑟在,忙著保護搶收麥子的農民。

通訊班被敵人攻破的時候,阿瑟在,迷路了正好碰上就過來幫忙。

最後,松骨峰被美軍炮火剷平,全連犧牲到只剩個位數的時候,阿瑟還在。

而且,打得最焦灼的時候,阿瑟還自告奉勇給敵人來了個「反衝鋒」。

什麼是反衝鋒?

只見他從坡上滑到坡下,對著敵人一通掃射,然後自己毫髮無傷。

整得跟爽片一樣。

後面被擊穿肩膀又被炸彈衝擊波震飛,該下線了吧?

畢竟陳導還給了個大大的特寫鏡頭啊。

結果人家只是暈過去了,後面啥事沒有抱著戰友的屍體痛哭。

英勇還是離譜?

反正給派爺氣笑了。

沒開玩笑,第一次這麼希望一個角色下線。

水這些劇情,不如挪點時長講講另一個阿瑟。

對!麥克阿瑟。

影片中,他的狂妄自大確實感受到了。

但為什麼狂妄自大要說清楚吧。

咱借點史料說說。

首先,麥克阿瑟不相信新中國敢和強大的美國對抗。

其次,麥克阿瑟一開始是知道有中國軍隊入場的,但他估計中國軍隊的人數只有三四萬。

而且後面他還下令轟炸鴨綠江大橋以及大橋兩岸,切斷志願軍的補給。

最後,美軍還派出了大量的偵察機,但是他們在朝鮮北部沒有發現志願軍的身影。

這是因為志願軍白天不行軍,不生火,不吃熱飯,隱蔽工作做得好。

而不是美軍又蠢又瞎。

對應的,彭老總的戰略、戰術也應該是影片表現的一個重點。

可,整部片子看下來只記住了一個「扎口袋」。

翻譯翻譯就是——誘敵深入,包圓了打。

具體細節就是幾秒的動態行軍圖。

上面是移動的行軍路線,下面是一大串解釋的文字。

咱兩隻眼睛是真看不過來啊。

戰鬥部分也是同樣的問題。

除了打得激烈打得殘酷,根本看不出是怎麼打的。

怎麼可能只是靠意志和信念擊退火力強勁的美軍?

我軍的戰鬥智慧難道不值得濃墨重彩地描繪嗎?

總之,敵人塑造地太愚蠢,志願軍塑造地太粗糙。

戰鬥是一場接著一場,可沒品出勝利是偉大的奇蹟,倒是覺得流水帳。

真是愧對「抗美援朝」的題材。

每個人感知歷史的顆粒度是不一樣的。

每個人對「抗美援朝」的了解也是不一樣的。

《志願軍:雄兵出擊》槽點不少,但它至少堅持了「還原」的底線。

不像《長津湖》片名僅供參考。

本來是志願軍從長津湖連追擊帶穿插阻擊,打得美軍由興南港裝船走水路撤離。

結果影片追擊沒咋拍,連三炸水門橋都被刪得一乾二淨。

而且還自作聰明虛構了完全不講戰術的密集型隊形衝鋒。

這種硬核就是腎上腺素拉滿的蠢。

《志願軍:雄兵出擊》至少沒有掛羊頭賣狗肉,它更像是不舍的雞肋。

差在過於平庸。

可以當做科普去看,但千萬不要把電影當做歷史。

因為你只能看見到前所未有的勇氣,卻沒有看見前所未有的軍紀、戰術和戰略。

這樣的勝利實際上是在麻痹我們自己,麻痹我們的下一代。

最後,希望「主旋律」電影的進步能快一點再快一點。

拍出最真實,最有深度的電影。

如此才是對最可愛的人最大的敬意,才是對中華民族精神財富最好的傳承和發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495ac9a4c230963478cd07cfe31ac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