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傷口要打「破傷風針」?

2024-06-11     環球時報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外傷經歷,如被尖銳物體刺傷、切菜時割傷等,身邊人可能會提醒你打破傷風針。

然而,有些人受傷後覺得傷勢不嚴重就在家自行包紮,結果引起了普通感染或破傷風感染。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解讀,提醒你幾種情況抓緊打針。

受訪專家

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戰創傷醫學科副主任 李陽

破傷風,被忽視的致命感染

如果從字面上理解「破傷風」,破就是「皮膚破口」,傷即「外傷」,風意為「抽風」(肌痙攣)。

從醫學角度來說,破傷風是破傷風梭菌引起的一種特異性感染,經常與ICU搶救、截肢、喪命等詞彙掛鉤。臨床發現,破傷風的致死率為10%~20%。

作為一種潛在致命性疾病,在沒有醫療干預的情況下,尤其是老年人和嬰幼兒,病死率接近100%。

當病菌經由皮膚或其他傷口侵入人體,會生成一種名為破傷風痙攣毒素的強效神經蛋白毒素。

這種蛋白質會使感染者的「抑制性突觸」失去相應功能,引起超反射反應和橫紋肌痙攣,進而導致多種症狀:

  • 全身乏力
  • 頭暈
  • 頭痛
  • 咀嚼無力
  • 局部肌肉發緊
  • 扯痛
  • 吞咽困難
  • 咧嘴「苦笑」
  • 頸部強直

尤其以下頜僵硬最常見,重症患者可發生喉痙攣、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

「破傷風針」是什麼?

由於新生兒破傷風疫苗接種的普及(我國1988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基本都打過破傷風疫苗),我國於2012年已宣布消除了孕產婦以及新生兒破傷風。

目前,威脅公眾的主要是成人破傷風,危險人群是以前沒有接種過破傷風疫苗的人。此外,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即便得了破傷風,如果及時妥善處理,患者死亡率可降低至10%。

老百姓俗稱的「破傷風針」,其實是一種能夠對抗中和破傷風毒素的「破傷風抗毒素」或「破傷風免疫球蛋白」。與破傷風疫苗相比,屬於被動免疫。

根據來源不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馬的血清里提取的,另一類是從健康人血清裡面提取的,稱為「人破傷風免疫球蛋白」。

  • 馬來源的免疫球蛋白獲取方便,價格低廉,但只能提供10天左右的保護,且過敏風險比較高;
  • 人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可在人體內提供28天的保護,過敏反應也比較小,但由於是從人血中提煉的,來源少,比較難獲取,價格也較高。

被動免疫只是應急的、救命的,不是主要的預防手段。接種破傷風類毒素疫苗,在體內產生主動免疫才是最可靠、最經濟的預防辦法。

哪種傷口要打「破傷風針」?

很多人只要出現外傷,甚至是擦傷,就會去打「破傷風針」。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王傳林指出,感染破傷風需要同時具備的條件:

1.組織開放性損傷,創口較深;

2.有破傷風桿菌侵入,比如沾染泥土、糞便、鐵鏽、木刺等;

3.傷口內有失活組織或局部組織缺血缺氧。

怎麼判斷傷口是否要打破傷風?首要判斷原則是傷口有多嚴重。以最常見的刀片割傷舉例,傷口分三種。

  • 清潔傷口:在身體相對比較乾淨、毛髮較少部位的傷口,如果在6小時以內得到消毒處理,破傷風桿菌定植和感染風險較低。
  • 不潔傷口:若傷口超過6小時未進行消毒處理,或者受傷部位是腋窩、腹股溝、會陰部等相對較髒的部位,細菌定植風險較高。
  • 污染傷口:被污物、泥土、糞便污染的傷口,包括釘子扎傷、鏽蝕刀具深度割傷、農作物杆莖葉刺傷、被動物或人咬傷的傷口,是最應該關注的傷口。

一般來說,清潔傷口不需要打「破傷風針」,不潔傷口和污染傷口要根據疫苗接種的情況和時間來判斷。

  • 小時候打過三針破傷風疫苗,不管什麼類型的傷口都不用打「破傷風針」;
  • 接種疫苗的時間久了,擔心抗體濃度不夠,可及時加強接種一針破傷風疫苗;
  • 以前從未打過疫苗,儘快到疾控部門規範接種破傷風疫苗,只有疫苗才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持續產生抗體;
  • 如果既沒有接種過疫苗,傷口又屬於需要打「破傷風針」的情況,越早打越好。

破傷風感染後發病的潛伏期為6~12天,只要還未發病,傷後2周內打「破傷風針」都有用。

來源:生命時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4267f8adb48eef1eb63b33970a083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