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上聆聽蟲鳴,露營觀賞螢火蟲 東林這門選修課太有趣啦

2024-07-31     生活報

在東北林業大學,有這樣一門選修課,以獨具一格的方式講解著昆蟲的「顏值」、衣食住行、有趣行為、親戚關係……以別出心裁的實踐活動帶領同學們探索昆蟲世界的奧妙。跟記者一起走進林學院孫凡老師主講的《昆蟲鑑賞》課程,開啟一場奇妙的昆蟲探索之旅吧!

課程設置各種實踐活動

「比科學有趣,比科普科學」

「比科學有趣,比科普科學。」帶著這樣的想法,孫凡老師設置了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不僅有參觀森林博物館、觀賞昆蟲標本,還有校園內觀察昆蟲、記錄編寫屬於東林的「昆蟲記」。到了秋季,她還會帶領大家鑑賞鳴蟲,坐在草地上靜靜聆聽蟲鳴聲。此外,孫凡老師還計劃帶同學們去露營觀賞螢火蟲,深入大自然,尋找更多的昆蟲類群。

孫凡老師進行野外觀察

除了多樣的實踐活動,小組任務也是課程的特色之一。同學們常常分組討論、共同完成任務,無論是第一節課時同學們互相介紹家鄉常見的昆蟲,還是後來一起觀賞孫凡老師帶來的昆蟲標本、共同尋找拍攝所見昆蟲,每一次任務都成為了連結大家的橋樑。同學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里,既學到了昆蟲知識,又增進了彼此友誼。

「剛開始還有點拘謹,後來大家都變成朋友了越聊越開心。」一位同學如是說,小組活動已成為她上課最喜歡的部分。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標本

在孫凡老師的《昆蟲鑑賞》課程中,同學們還享有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她鼓勵大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昆蟲話題在課堂上進行專題講座。一位同學便選擇了一個看似平平無奇卻和許多人息息相關的話題——「為什么小強殺不死呢?」並分享了他對蟑螂生存能力極強的深入探討。無論話題多麼獨特或新奇,只要有想法,每個人都可以在課堂上大放異彩。

從身邊常見昆蟲開始

探索昆蟲世界

在《昆蟲鑑賞》的課堂中,孫凡老師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昆蟲知識,詳細介紹了它們的取食習性、飛行奧秘、進化歷程以及親緣關係。孫老師從身邊常見的昆蟲開始,帶領同學深入探索昆蟲世界,你會了解到食蚜蠅和蜜蜂的區別、螢火蟲發光的「浪漫」背後為何是「危機四伏」、異色瓢蟲「花大姐」為何在金秋十月進行「聚集派對」……

探索昆蟲世界,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能順利在生活中觀察到它們呢?孫凡老師說:「實際上昆蟲就在我們周圍,只需用心觀察就能發現它們的蹤跡。首先,要留意身邊的植物,因為接近一半的昆蟲是植食性的。例如,葉子上常常可以看到葉甲和鱗翅目的幼蟲(毛毛蟲),樹幹上也可能有被蟲蛀過的痕跡。提供花蜜、花粉等營養物質的花朵是昆蟲非常喜歡的部位,比如蜜蜂、食蚜蠅、天牛和金龜子,它們都喜歡在花中活動。另外,像螞蟻這種雜食性的昆蟲,很容易就能在地表發現,我們只需撒一些麵包屑,就能吸引它們前來。」

中華奧鍬甲

不僅專注於傳授科學知識,孫凡老師還積極與同學們共同探討昆蟲與文化的關係。為什麼蜜蜂象徵勤勞和團結?法布爾的《昆蟲記》又蘊含著怎樣的價值?課堂上,孫凡老師引導同學們逐一揭開這些謎團,思考昆蟲與人類生活的聯繫,以及它們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

圖片由學校提供

從害怕昆蟲變為喜歡昆蟲

感受生命奇蹟的體驗

「我這門課不對學生做利益上的引導,不去區分哪些昆蟲有益或有害,主要是對生命和自然之美的欣賞。」孫凡老師說道。

許多對昆蟲不甚了解的同學,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對昆蟲產生了興趣,甚至喜歡上了昆蟲。一位同學分享道:「課堂上欣賞到美麗的閃蝶標本,昆蟲也有這麼美的一面,我不再害怕身邊的小昆蟲了。在生活中遇到它們時能大致辨認出來這是什麼種類,非常有成就感。」

另一位同學說:「學習課程之前我對昆蟲了解很少,學習之後對昆蟲可以說是有了全新的認知。如今再遇到昆蟲時,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課堂知識,想要觀察辨析,對昆蟲世界有了很大興趣。」

《昆蟲鑑賞》這門課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索自然界奧妙的興趣,更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孫老師以昆蟲為窗口,讓同學們感受其形態之美、進化之美,幫助大家建立起與自然的聯繫,喚起同學們對自然的熱愛。這些使《昆蟲鑑賞》這門課程不僅僅是昆蟲科學知識的傳授,更是一次與自然親近、感受生命奇蹟的體驗。

  • 龍頭新聞·生活報 記者:呂曉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3e1d9036f9639788a7397d61e495d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