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最急的不是雷軍,是武漢

2021-04-02     ZAKER科技

原標題:小米造車,最急的不是雷軍,是武漢

一座工業城市和一家科技公司,他們都走到了自己的十字路口。

當小米官宣造車的消息傳出時,武漢人比北京(小米總部所在地)人更著急。

一天內,武漢城市留言板上多了幾十條熱切的詢問," 小米正式造車,武漢要力爭!"、" 一定要把小米汽車爭取到武漢來 "、 " 小米汽車,請領導重視!"、" 市政府應趕緊聯繫小米雷軍,將小米汽車產業園落戶武漢 "…… 武漢人從情感到產業都為政府分析了一遍:無論如何,要讓小米造車落戶武漢。

在民眾的強烈情緒之下,武漢政府的熱情和效率同樣不低,消息公布的第二天,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便回復道:" 我們高度重視小米官宣造車事件,已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專班,將主動、熱情對接小米 "。

武漢人民的熱情並非一廂情願。

雷軍的家鄉仙桃市緊鄰武漢,他的母校是武漢大學,而正是在武漢的電子一條街,雷軍開始了自己的程式設計師生涯,這裡就是雷軍的青年時代,是他走向全國的起點。

現在,武漢光谷有小米的第二總部,而近幾年在國內晶片投資領域大展拳腳的湖北小米長江產業投資基金,也與湖北國資有著密切聯繫。

在一系列的情感和商業紐帶下,武漢和小米聯姻造車似乎並非不可能。

武漢為什麼需要小米?

如今新能源汽車格局未定,但新能源汽車之城的基本格局大有清晰之勢。

蔚來已經和合肥以及安徽深度綁定,成為當地政府的一張名片;小鵬在廣州獲得無數扶持,自建工廠已落地旁邊的肇慶;上海則有 " 大鲶魚 " 特斯拉;即使是與武漢同為中部重鎮的長沙,也有和百度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合作。但提起武漢新能源,你能想到什麼呢?

武漢對新能源缺少興趣嗎?恰恰相反。

2009 年,武漢率先成為國內首批獲批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的城市。緊接著,武漢計劃到 2020 年,新能源汽車整車產能達到 60 萬輛,力圖成為國內中部新能源汽車中心。到了 2012 年,上海通用汽車落戶武漢市江夏區金口新城並建立生產基地;兩年後,比亞迪宣布其武漢基地落戶武漢市黃陂臨空產業園,並投資 30 億元建設新能源汽車基地。看起來似乎一切都像奔流不息的長江水,不可阻擋。

武漢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第三工廠

然而工業重鎮武漢,並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激起足夠的水花,當其他城市正在為爭奪 " 新能源汽車之都 " 而打得不可開交時,武漢仿佛生了銹的老牌汽車,踟躕不前。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對 ZAKER 科技表示,在過去幾年的新能源浪潮中,湖北最重要的車企東風汽車投入不足,導致其逐漸落後於行業,而它的停滯連帶整個武漢甚至湖北都掉隊了。

" 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對一向風風火火,早餐都要走在路上吃的武漢人來說,並不十分體面。

要抹去身上的 " 銹跡 ",除了打磨原有車身,最好的方式是,換一輛。

但對武漢來說,可供挑選的已經不多了,新能源汽車 " 三巨頭 " 皆已名花有主,即使是一輛車都沒賣的賈老闆都被珠海搶了去。雖然雷軍連小米汽車的名字都還沒想好,但張翔認為,小米在品牌、智能軟硬體等領域均構建了自己的優勢,如果落地,對武漢的產業拉動無疑是巨大的。

當然,武漢現在的處境就連它的人民都一清二楚,城市留言板里一位網友寫到:" 武漢已經錯失了很多,落後了很多 …… 這是武漢最後的上車機會了 "。

小米為什麼需要武漢?

雷軍對武漢確實蠻有感情。

1987 年 6 月,從武漢寄來的一封錄取通知書,把他從無名小鎮帶到了視野廣闊的大都市;在武漢大學圖書館,他遇到了那本改變人生的《矽谷之火》;在電子一條街給人修電腦,為他積累了最初的商業經驗 ……

小米武漢總部開園那天,雷軍站在新建的辦公大樓里難掩激動:" 正是因為這裡是我人生事業的起點,這裡留下了我太多的青春回憶,所以我一直想為武漢、為東湖高新區做一點事情。" 他希望,未來十年能把武漢建成小米的超大研發總部和人工智慧時代的技術高地。

當然,這是從雷軍個人情感角度而言。但決定小米未來方向的千億級投資,顯然不會如此簡單地隨性而動。

武漢大學第五屆校友珞珈論壇舉行 雷軍回母校演講

某種程度來說,小米需要武漢,並沒有武漢需要小米那般強烈。但張翔認為,武漢對小米依然有足夠的吸引力。

首先,武漢以及周邊黃岡、襄樊等城市擁有極為完備的整車製造能力,不少汽車零部件廠商同樣相伴而生,對沒有自建車廠的小米來說,光製造和生產就已經十分具有吸引力了。

同時,也正如前文所述,失意的武漢正大力扶持新能源企業,如果有優秀標的,武漢絕不會輕易放過。再加上小米和湖北政府一向關係良好,心屬武漢並非牽強之舉。

此外,張翔認為一個更關鍵的因素是,小米和武漢面臨類似處境——他們都沒有太多可選擇的餘地了。如果小米跟隨已有的新能源車企,進駐話語權強勢的城市,那以目前小米造車的進度來說,它大機率不會是那個最讓人偏愛的孩子了,畢竟他們已經要供養一個非常能吃的大胖子了。

小米和武漢,雙向奔赴?

汽車產業百年發展史,城市與車企都會相互烙印,在各自身上留下自己的標籤。" 東方底特律 " 已無人會去爭奪,但 " 新能源汽車之都 " 的亂戰才剛剛拉開帷幕。

對小米來說,像武漢這種資源好,政策強,又捨得將小米放在優先位置的城市已經不多了。同樣地,對武漢來說,像小米一樣意志堅定,預期投入巨大的科技公司更是鳳毛麟角。

當 52 歲的雷軍站在小米的十字路口時,當他言語哽咽地說將押上人生全部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時,除了老套的情懷,還應該有能夠支撐小米造車的堅實後盾。

而當建城 3500 年的武漢想要擺脫過去的桎梏,奮勇前行時,除了熱乾麵和滾滾長江,還應該有面向未來的產業機會。

命運的巧合之處在於,現在,他們都成了對方為數不多的選擇。

參考資料:

《給補貼、爭車企、搶資源:誰能成為 " 新能源汽車之都 "?》

《雷軍與武漢的往事》

ZAKER 科技出品

文 / 劉凡

編輯 / 黃嘉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3cGkngB9EJ7ZLmJmv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