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航天保險:全球保費每年在6億美元左右

2024-06-25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袁園每經編輯:馬子卿

6月25日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嫦娥六號帶著「月球土特產」回家,無疑彰顯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實力。

另一方面,航天活動衍生的航天保險,也越發引起人們的關注。作為風險保障的管理者和參與者,保險在護航航天事業發展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特殊風險保險,航天保險是如何為航天項目保駕護航的?當前全球範圍內的航天保險規模有多大?航天保險的承保管理難在哪裡?業內人士表示,由於航天項目的特殊性和複雜性,決定了航天項目具有高價值、高技術、高風險的特點。同時,由於火箭和衛星不是批量生產的,所以需要險企對其量體裁衣,對其提供定製化和個性化的保單管理服務。

中再產險方面表示,過去十年,全球範圍內航天保險的保費收入每年在6億美元左右,呈現一定程度的上下波動。

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視覺中國圖

航天保險屬「小而精」險種

航天保險是指投保人和承保人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由承保人為整個航天發射活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事故所造成的各項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的保險。航天保險中有共保和分保(再保險)兩種形式。

據悉,世界上首例航天保險保單誕生於1965年,承保標的是首次應用於商業通信的同步靜止軌道衛星「國際星1號」(又稱「晨鳥」),保單所保障的範圍僅包括第三者責任保險,即對衛星發射前可能對第三方造成的損害進行責任保險。

隨後,保險公司便在航天保險領域開始了探索,航天保險市場也在持續擴大,保險的保障範圍也在逐步擴展。而後,隨著全球商業衛星廣泛應用,尤其是星群、星座等新航天科技發展模式不斷革新,使航天保險方案設計變得複雜。

中國航天保險的發展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彼時,以人保、平安、太保為代表的保險公司開始涉足航天保險領域。1997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牽頭全國9家財產保險公司,依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組成了航天保險聯合體,通過集合承保能力的方式為航天業提供堅實保障。

「這充分展現了保險行業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擔當,也標誌著中國保險行業在航天風險方面開始釋放影響力,主導和影響市場的走勢,走出獨特的發展道路。」中再產險方面對記者表示。2004年,原保監會明確航天保險採用「一個市場、兩種模式」的新規則,商業共保形式逐漸成為主流。

當前,保險業圍繞航天風險,按照火箭/衛星發射的時序,所提供的常見的險種主要火箭/衛星的發射前保險,火箭/衛星發射及在軌保險,衛星在軌保險,火箭/衛星發射第三方保險等。中再產險方面表示:「過去十年,全球範圍內航天保險的保費收入每年在6億美元左右,呈現一定程度的上下波動,但總體而言保費規模較小,屬於小而精的險種。」

航天保險具有「三高」特徵

雖然我國的航天保險起步較晚,但是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完善,我們的保險保障也在逐步完善。「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離不開科技實力的進步,而中國保險業在其中扮演了『守衛者』的角色。」中再產險方面表示,航天活動具有天然的高風險屬性,保險的參與,可以減少航天活動中的成本。

首先,對於航天相關的主體,如果發生損失,將面臨較大的經營波動性,特別是對於商業航天企業,航天保險在這種情形下,將成為「救命稻草」,幫助商業航天企業平抑波動性,目前在商業航天領域,已經有非常好的體現(這塊可以考慮展開案例);其次,隨著商業航天產業鏈的延伸,生產製造領域的分包商之間、運輸測試和發射服務的供應商之間、遙測監控管理企業的保障服務商之間將形成商業合同關係,保險將更好地去彌合這些供應商之前潛在的侵權關係;最後,保險費率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發射服務活動的成本,作為「隱形的手」去幫助優質的、高成功率的發射服務商和衛星製造商獲得更低的成本和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航天保險業務的核心是風險評估,其直接決定了保險合同的費率。目前國內發射太空飛行器數量及事故數量有限,難以形成可信的統計規律。因此,航天風險作為「特殊風險」,往往具有「三高」的特徵,即:高技術、高保額、高風險。

「高技術」主要是指航天保險的技術門檻較高。保險公司需要具有專門的經營團隊和專業的技術人員,能夠深入地了解航天風險標的、技術風險,並將航天的技術語言「翻譯」為保險語言,用於風險篩選、承保定價和風險管理;「高保額」是因為火箭和衛星的價值較高,數千萬美元的標的非常常見。特別是近幾年來大型通信衛星和遙感衛星,出現超過5億美元的標的,往往需要保險人甚至整個保險行業有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高風險」主要指航天活動天然的高風險特徵,因此損失頻率上相對其他險種較高。此外,在航天保險事故中,全損事故占比非常高,與傳統的財產險也有比較明顯的差異,需要保險人對於損失形態有比較清晰的認知和理解。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原副主任、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表示,航天技術本身極其複雜,涉及精密的機械、電子系統以及複雜的軟體控制。相對於普通保險業務,航天保險的承保資料較少,出險案例更少。這會導致保險公司承保航天項目時風險難以準確預測,費率厘定困難。

去年全球理賠近10億美元

正是因為存在上述「三高」問題,航天保險的保單也呈現出高保額、高保費的特徵。以中國政府採購網發布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風雲三號07星航天保險項目為例,該項目總保費為4500萬元,風險保障金額近30億元,由16家保險機構共同承保,保險責任包括風雲三號07星發射保險、在軌保險、發射第三方責任保險。

其中,發射保險包含風險期間覆蓋運載火箭意向點火至星箭分離,風險保障至少覆蓋全部損失,零免賠額;在軌180天保險包含風險期間覆蓋星箭分離後180天,風險保障至少覆蓋全損、推定全損,零免費額;發射第三方責任保險包含風險期間覆蓋運載火箭意向點火後365天,零免賠額。

高保費的背後是保險公司為航天活動提供的全方位風險保障。Seradata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航天保險理賠金額約為9.95億美元,而年度保費收入僅約5.57億美元,這是全球航天保險界至少20年來遭遇的最沉重的虧損。

航天理賠額大幅攀升導致保險公司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上調保險費率,對火箭製造商、發射服務商、衛星製造商、衛星運營商以及航天保險公司均帶來顯著負面影響。以獵鷹9火箭為例,其執行靜軌衛星發射任務(含衛星發射後在軌一年期間)的保險費率從2023年初的不足6%增長到2024年初的近10%,保險成本大幅度上升。

航天理賠額大幅攀升導致保險公司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上調保險費率,對火箭製造商、發射服務商、衛星製造商、衛星運營商以及航天保險公司均帶來顯著負面影響。以獵鷹9火箭為例,其執行靜軌衛星發射任務(含衛星發射後在軌一年期間)的保險費率從2023年初的不足6%增長到2024年初的近10%,保險成本大幅度上升。

李文中表示:「衛星和火箭的研發、製造和發射成本巨大,一旦發生事故,賠償金額可能非常高,這對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正因為如此,航天保險通常需要藉助再保險機制來分散風險,這增加了交易的複雜性和成本。」

對於想要涉足航天保險的機構,李文中也給出了建議:一方面,由於航天保險的專業技術性強,因此需要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與招攬,建立相應的專業團隊;另一方面,由於航天保險容易產生巨災損失,因此需要加強保險企業之間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共保或者再保險合作關係,並加強行業信息溝通交流,推動航天保險市場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38d8b52cd4adefbe1f357564bc9c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