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耽誤的「國安孩子」!!

2022-05-12     微涼生活

原標題:那些被耽誤的「國安孩子」!!

說到年輕球員的使用,國安的過去並不那麼令人難忘。通往一線隊, 國安,的道路對於梯隊球員來說從來沒有這麼順暢過,以至於國安梯隊的很多年輕球員都看到了「牆內開花牆外香」。

丁海峰,唐淼和李提香應該算是這種類型的代表。

不知道丁海峰是誰國安,前主席羅寧,此前離開國安的時候,只聽到球迷和媒體念叨這個名字,不是央視版《水滸傳》的武松,而是國安梯隊培養的左後衛。

丁海峰在2011年被帕切科提拔到一線隊。當時,老帕非常看好他。有一次,他被列入18人大名單,帶他去參加賽前新聞發布會。然而,在帕切科,的領導下,丁海峰沒有得到上場的機會。

在老帕執教的第二年,丁海峰離開了當時的國安,有一種說法是帕切科讓丁海峰簽下了和自己有關的經紀公司,而丁海峰沒能如願,所以後來被老帕開除,還有一種說法是國安的一位中國教練讓丁海峰休賽期為自己的業餘球隊打野球。丁海峰因為害怕受傷沒有同意,所以他離開了,而老帕後來得知丁海峰已經離開了。

不管怎樣,足球界有很多謠言。你相不相信並不重要,但結果是,丁海峰,離開了,去了南方,然後又去了北方。深圳和遼寧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中國中超,滑了一段時間後,他成為了一名國際左後衛。

丁海峰的最高成就,恐怕曾經引起當時廣州和恆大的興趣。平心而論,丁海峰巔峰狀態不如李磊.他更明顯的是攻強守弱,不如李磊.均衡不過作為「國安",之子」這樣一個擁有邊緣國際實力和一定技術特點的球員最終沒能為國安做出貢獻。恐怕他上至羅總經理,下至普通球迷都會感到「遺憾」。

在李磊,成熟之前,國安曾長期由張辛昕獨自支撐。趙和靖最初是作為右後衛出場的,在張辛昕受傷並客串了兩年後才被確定下來。但事實上,國安從來沒有一個正經的左後衛。

與丁海峰,唐淼,的右後衛位置相似,國安,一直缺人。周挺,是一名老兵,一直堅持到35歲。周挺離開後,趙和靖被從左翼調到右翼,國安設法應付了一兩年。

比唐淼丁海峰更悲慘的是,他從未謀面的帕切科國安精英隊從新加坡戰鬥回來後被解散了,當時受傷並不受歡迎的唐淼,帶著他的弟弟唐鑫離開了國安

和唐淼丁海峰,一樣,他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低谷,從中乙到中甲再到中超,最後成為富力, 廣州,的主力,然後成為富力,的老將,最後入選國家隊。

唐淼和丁海峰後來在富力, 廣州打球,唐淼等著他的隊友李提香,現在,李提香是富力, 廣州,隊的中場核心,也是該隊的中國隊長。和唐淼,一起,他是國安兩個梯隊的球員,就像廣州城這支球隊的老大哥一樣。

實際上,國安並沒有忽視李提香。帕切科非常喜歡這位漂亮但虛弱的中場球員。李提香有一個很好的左腳傳球,並且有一個很好的整體視野。他是典型的北京足球運動員,但年輕時身體太瘦,對抗能力差。

帕切科給了李提香一些機會,尤其是在2012年的最後階段,帕切科拿下了組織原來的核心,徐亮,讓李提香打組織後腰。如果2012年底帕切科不離開國安,也許李提香會接手國安,的徐亮班但是帕切科離開後,斯塔諾之前一批年輕球員的培養出現了很多問題,大部分年輕球員在斯塔諾手下明顯退步了

>後來國安還一度把李提香租借到葡萄牙去鍛鍊了半個賽季,但因為2014年的時候國安整體兵強馬壯,李提香確實沒有太多機會,後來他也就只能離開了北京。

但李提香這樣技術和意識的球員,在中國足壇確實不多見,所以他後來慢慢地在中超站穩腳跟,更神奇的是,他在廣州富力長期擔任三中衛里的左中衛,在對抗方面也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彌補,現在33歲的他在組織型後腰的位置上踢得也更遊刃有餘。

李提香、唐淼和丁海峰,他們身前是徐亮、周挺和張辛昕,這三名老將的能力確實強於他們,即便是後來他們三人踢出名堂,也未必比當時的三位老將更好。這是中國足球「一代不如一代」的現實造成的。但是,如果用發展的眼光來看,2011年和2012年的他們三人或許不如三位老將,但如果在國安能夠得到更多機會鍛鍊,到2016年或者2017年的時候,他們三人還不如36、7歲的三位老將嗎?肯定不會。他們仍是同位置同年齡段球員里的佼佼者。

其實,李提香、唐淼和丁海峰能夠踢出來,跟他們離開國安早有一定的關係。同樣早早離開國安的蘇渤洋、唐鑫等人後來也都有了踢中超的機會,當然他們的能力不算多強,但如果能夠有一定的機會鍛鍊,是不是至少可以在國安擔任一個替補位置呢?

而那些沒有早點離開國安的年輕球員,其實比他們更為可惜。

楊運、王皓、譚天澄、李涵博,這是典型因為沒有離開國安,而最後讓自己陷入到無球可踢的尷尬中的人。

論天賦,譚天澄曾經與武磊和張稀哲齊名,他是91國青「三叉戟」中的箭頭人物,在青年隊的階段,這是中國本土賽場上的大殺器。

譚天澄的起點很高,在09年國安爭冠的時候,就代表國安首發過,而且表現還很不錯。如果沿著這條路走的話,他至少不應該比張稀哲差太多。

但悲催的地方在於,譚天澄成長的初期,中國足球已經開始了由廣州恆大引發的「軍備競賽」。各支球隊鋒線上全都是外援,打雙前鋒的往往會用兩個外援組成「黑風雙煞」,打三前鋒的則習慣使用「三叉戟」。在那個年代,本土的當打前鋒郜林和于大寶也只能是去踢邊路,只有楊旭一個人算是正經的本土中鋒,但在到魯能以後也成了替補。

帕切科手下,譚天澄得到了一些機會,一方面是帕切科重視年輕球員,另一方面也是國安當時的外援水平確實一般,大格和小馬丁雖然更好用,但整體能力並非超群。可是再往後的卡努特、格隆、烏塔卡、德揚等人,要麼是名滿歐洲亞洲的外援,要麼是在歐美聯賽拿過個人榮譽的外援,譚天澄根本就沒有機會。

可能到現在,譚天澄都會遺憾他在2015年的一場比賽里替補上場後錯失了一個絕殺的好機會,如果那個球進了,或許他會有更多的機會,但擦著立柱出去的這個球,也宣告了他跟國安的緣分結束了。

譚天澄沒踢出來,跟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受到傷病困擾也有關係。他後來去了中甲和中超的幾個隊也踢了一些比賽,但比起當年的隊友武磊和張稀哲,他已經落後太多了。

比譚天澄大兩歲的楊運,同樣是外援前鋒當道的受害者。很多人記得的都是2014年楊運在亞冠賽場上回傳失誤,導致楊智紅牌的那一幕,卻沒有人記得,2010年時剛剛21歲的楊運是如何蹂躪國腳中衛趙鵬的——或許是因為球迷太年輕,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那場比賽有一個19歲的張稀哲比楊運更出彩。

2010年主場同河南隊的比賽,楊運作為首發中鋒出場,在與國腳趙鵬的對抗中取得了完勝,趙鵬為了防守楊運不得不多次採取犯規戰術,同時還付出了一張黃牌的代價。而楊運的一次禁區內的凌空墊射也差點打入自己的中超處子球。

雖然趙鵬是范志毅口中的那個「他能踢中衛嗎?沒有那個能力」的人,但在2010年前後,趙鵬確實也是國內中後衛里數得著的球員。能夠贏得與趙鵬的對抗,說明了楊運作為中鋒的能力。

楊運的球風其實有點像張玉寧,他身體很強壯,背身拿球的能力不錯,站樁做球的意識好,只是門前射門的能力不如張玉寧。

但楊運算是在國安只留下了這麼一點高光時刻,還有一次是2011年,國安客場打天津的時候,楊運曾經為隊友送出過一次助攻。

帕切科走了以後,楊運的機會就徹底沒了。斯塔諾把他改造成了後腰,畢竟他有身體,也有技術,只是在後腰這個特別需要位置感和預判意識的位置上,中鋒出身的楊運完全迷失。

楊運離開國安的時候已經26、7歲了,他的技術已經定型,而連自己的位置都沒有找到,雖然他後來去其他的中超球隊也踢了一段時間的主力,但也是不溫不火。

斯塔諾手下唯一成長的年輕球員是王皓,這位前國青隊邊鋒特別適合斯塔諾的防守反擊戰術,在2013年里他為國安貢獻了多個進球和助攻,已經有破繭而出之勢。

但很奇怪的是,在2013年底和2014年初的轉會窗口期,國安在王皓已經踢出不錯表現且引進了張呈棟後,又先後引進了宋博軒和陳志釗兩位邊前衛,2015年又引進了張池明。這一下國安在邊路的球員出現了扎堆,張呈棟、宋博軒和陳志釗都是花了好幾千萬買來的,而自己梯隊培養的王皓,自然排在了末尾。

加上王皓並不適應曼薩諾的高位壓迫和傳控的踢法,結果,2013年的短暫輝煌,成為曇花一現,王皓在破繭的最後一刻,沒能化成蝴蝶。

後來王皓離開國安就銷聲匿跡了,中甲中乙也沒有了他的消息,據說是還不到30歲就直接退役了。

還有一個在亞冠打入過驚天一球的李涵博,也跟王皓一樣早早退役。李涵博是91梯隊的成員,跟張稀哲和雷騰龍同歲,從帕切科時期到曼薩諾時期,一直到扎切羅尼來到球隊時,他都在隊中。帕切科用他打過邊前衛,曼薩諾用他打過邊後衛,扎切羅尼用他打前鋒,位置的不斷更迭也說明他就是球隊的一個應急球員。

其實,李涵博也有自己的特點,他的速度、體能和技術都不錯,個子雖然不高,但身體對抗很好,是個矮壯型的球員。如果早一點改造成邊後衛的話,至少能夠緩解一下國安在邊後衛位置人員短缺的問題。

只是國安當時一門心思去挖邊後衛,沒有想到內部挖潛培養,買來了李運秋,結果發現也並不好用,而李涵博也失去了黃金的培養期。

李涵博離開國安的時間比王皓晚,但同樣在離開國安後就沒有出現在職業賽場上,不到30歲就結束了足球生涯。

以上這些人,像唐淼和丁海峰,後來證明都是有國腳實力的,李提香在中超中游球隊也能踢上主力。楊運和王皓都在中超有過短暫的閃光,譚天澄和李涵博則是在青年隊時被寄予厚望。這都說明他們的能力其實都不錯,只是沒有得到機會,要麼被老將壓制,要麼被外援壓制,要麼被引援壓制。

很多事實也證明,那些離開國安的球員,最後再回到國安來也能為國安貢獻很大的力量。姜濤和張瑀是最典型的代表。姜濤也是帕切科賞識的球員,但從帕切科到曼薩諾,他都沒有得到過一分鐘的機會。無奈之下25歲的他離開國安去了青島踢了兩年中甲,2017年他回到國安,很快就成為了球隊主力。

當時很多球迷對姜濤不感冒,罵他罵得特別狠。但要知道,回到國安的那一年,其實才是姜濤職業生涯的第三個賽季,這位27歲的「小將」,如果能夠早一些得到鍛鍊和機會,他的表現會比如今強得多。

好在,後來姜濤也不斷證明自己,除了兢兢業業的比賽態度之外,還有對國安不離不棄的忠心,以及偶爾神來之筆的傳中,在國安的歷史上也留下了兩腳精美絕倫的貢獻。

張瑀離開國安也頗為無奈,國安草草的解散了93-94梯隊,張瑀一度無球可踢,後來尋求體育總監邵佳一的幫忙回到國安,一直在預備隊折服。直到2018年施密特把他扶上位,踢了一年的主力。

雖然那一年張瑀的表現不能說多出彩,但作為一名24歲的中超「新人」,他至少也能得到70分的評價。其實以張瑀的能力、特點和年齡,以及北京孩子的這一特殊身份,在國安擔任一個替補中衛是沒有問題的,但沒辦法,國安先是改造了于大寶,而後回收了晉鵬翔,接著引進了楊帆,一個又一個新中衛的出現,擠壓了張瑀的空間,他只能再一次離開國安。

但實話實說,于大寶也好,楊帆也好,更別提晉鵬翔和柏楊,他們哪一個比張瑀踢主力的那一年表現更好了?張瑀的情況跟王皓有些類似,明明眼看著就好「冒頭」了,然後被國安自己生生的給按回去。縱然他們在國安這種強隊無法成為主力,那麼就算是擔任個替補,也比留著晉鵬翔這樣的球員有點意義吧。

姜濤和張瑀之後,現在還有國安吳貴超、張岩這樣的新一代國安梯隊成員,他們離開國安,然後在其他球隊成長,這些,國安不覺得可惜嗎?縱然以上這些人都不是張稀哲這樣的「天才」,但至少比球隊里那些「庸才」強得多吧。

國安總是習慣買來一些能力並不算特別突出的球員,把自己的同位置還不錯的青訓球員壓下去,然後還不讓自己的青訓球員早點離開另謀出路,最後的結果是,買人花了錢,賣人沒錢賺。

從中信到中赫,這個問題一直都在,且沒有看到有要解決的意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36a3c84196a55df01ad3675b5884a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