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並非農民城鎮化的唯一歸宿

2024-07-01     北京日報

劉守英

現代化講求的是人要尋求外擴的改變模式,而如果人與鄉村的黏性一直保持不變,那就是傳統社會。改革開放之後,「農一代」們可以選擇離開村莊、在城市裡打工、賺錢、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們可以換一個活法,也有了更多途徑和機會改變自己和家庭,也就是「可能性邊界」擴大了。

應該充分認識到「農一代」一整代人對整個中國現代化的貢獻。如果他在城裡工作了大半輩子,他的家庭也在城市裡延續,我們應該給他們一個留在城裡的機會,供他們自主選擇,而不是讓他們覺得自己只有回去的命運。

相比「農一代」,「農二代」很多是80後,其中一些十幾歲就來城裡打工,與城市的聯繫更深,他們的預期也是想在城市體面地落腳。在城裡工作20多年後,他們也快五十歲了,很快他們也要面對和上一代一樣的問題:我的命是不是就該回農村?這影響著他們對自己、對家庭和孩子的規劃。這其實都是現代化的重大問題,城市化、工業化還是國家現代化的歸宿,這樣社會才能不斷進步,而不能讓大量的人都留在農村。我們現在不能籠統地說要讓農民市民化,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能不能給他們留在城市的選擇,制度性的戶籍、住房、孩子教育等問題能否被妥善地解決。

在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的人變少、農業在經濟中占比降低是規律。一個社會的農村人口保持太高的比例,這是社會的問題。進城務工的農村人體面地在城市留下來之後,鄉村和農業都可以聚集,農業也可以規模化。而對於已經回到農村的「農一代」的養老問題,就應該有保障措施。但是我們應該把「農二代」往城裡拉,而不能讓他們再次被動地被推回農村。

介於城市和鄉村的縣城似乎可以作為一個「中間地帶」供農村的務工人員選擇。它的平衡城鄉之間「中間性」的作用是否該被強調這件事我比較猶豫。縣城確實是農民城鄉轉換的重要樞紐:農民進城之前可以先在縣城落腳,到了退休的年齡又不想回鄉也同樣可以選擇縣城。但是如果把縣城設計成一個農民去城、回鄉的必由之路,這是否符合現代化的規律,我是不確定的。

我認為,還是可以保留縣城這個「城鄉通道」,也就是農民在去城、回鄉的途中可以選擇生活成本低、生活方式接近鄉村、交通便利的縣城。但只是作為一個選擇,而不能是必由之路。

現實中很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一個農民在北上廣工作40年,他自己也願意留在一線城市養老,但是政策和現實不允許,他也不想回到農村生活,因此選擇了縣城。但如果他有機會留在大城市,他不一定會做出這個選擇。除此以外,縣城不能支撐太多的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縣城大量投資是不經濟的。大城市就不一樣,產業集聚就能推進創新。所以需要保證把縣城的公共基礎設施做好,讓它能是一個體面的、能好好生活的地方。但它終究難以替代大城市。

東亞其他國家的鄉村轉型,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啟發,就是需要保留村落,讓它作為一種制度、一種空間能夠被留存下來,這很重要。日本的鄉村面貌就保留得比較好,即便他們的鄉村也沒有太多人,有也多數都是老人,但是有基本的公共設施。其實也不用搞過頭,例如不用重投資在村裡新建工廠,但可以開一趟能到達偏遠農村的慢火車,從村裡出去的人能夠在需要時方便回去。

如果村裡有好的基礎設施、交通便利,同時還能保留好的公共空間、文化和人情,這種「根」還會延續。打個比方,每到節假日,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村子當成「詩和遠方」,作為一個休息的地方。

不過,我們確實也沒有精力把所有村落都這樣規整。可以把周圍的村子聚集成為一個有特色和生活的區域,讓返鄉人對於「回到家鄉」有感知,這可能比「回到老屋」更重要。這種聚集也有利於緩解現在分散的村落沒有人氣的問題。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31b1911cbb05d77c7f85ccc10de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