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簧刀無人機

2023-12-23     悲喜歷史

原標題:彈簧刀無人機

彈簧刀無人機是美國航空環境公司研製的一種單兵便攜小型自殺式無人機,又稱為「彈簧刀單兵巡飛彈」。

彈簧刀無人機外形設計結構小巧,方便攜帶,動力由電池、電動馬達和雙葉片螺旋槳構成,產生的噪音小、熱信號低,很難被探測和識別。士兵可以用彈簧刀無人機對目標進行近距離跟蹤和偵察,提高了打擊的隱蔽性和執行任務的成功率。該機頭部安裝有導引頭,其後是戰鬥部和處理器等電子部件。彈簧刀無人機長60厘米,翼展60厘米,裝備總重2.5千克,飛行時間15分鐘,飛行距離10千米。

彈簧刀無人機於2008年開始研製,2009年樣機用於實戰測試,2012年正式列裝美國軍隊並用於阿富汗戰爭。

彈簧刀無人機是美國航空環境公司所研發的單兵武器。正式分類其實不是無人機,而是戰術飛彈系統,更具體地說是單兵微型 巡飛彈 。巡飛彈不是巡航飛彈的變種,它的主要任務是在戰場上空執行監視、偵察和毀傷評估等任務。攻擊型巡飛彈在戰區上空發現高價值目標後則直接發起攻擊,所以軍方認為其是無人機和飛彈之間的跨界武器。隨著小型無人機和火箭發射技術的進步,單兵巡飛彈應運而生。

彈簧刀無人機在設計之初就定位為一次性使用的、為步兵排提供偵察支援和精確火力打擊的無人機,該機全長61厘米,包括發射筒的重量為2.5千克,一個士兵就可以輕鬆攜帶。

"彈簧刀"採用了鴨式氣動布局。在發射前的摺疊狀態時,前翼向後摺疊,後翼向前摺疊。初型的垂直尾翼向下翻轉180°與機身貼合。最新型則增大了垂直尾翼的高度和面積,採用旋轉90°與機身貼合的設計。發射前,其螺旋槳亦處於摺疊狀態,各個翼面在摺疊狀態下與機身渾然一體,不多占用空間,有效縮小了發射筒的尺寸。"彈簧刀"的機身採用非圓截面設計,機頭部有半球狀雲台,以容納光學和紅外攝像機。

彈簧刀無人機射出去後,主控計算機控制機身上的旋轉軸帶動前後機翼和垂直尾翼展開。螺旋槳隨著電機的運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自動甩直,開始提供推力。固定在旋轉軸上的機翼具備可變後掠功能,當巡飛時減小後掠角,提高低速時的失速裕度和操縱性。接近目標時則增大後掠角,減小阻力提高飛行速度,增加攻擊的突然性。由於採用了可變後掠翼技術,彈簧刀無人機可以在101~157千米每小時的速度範圍內飛行,追擊地面車輛遊刃有餘。

彈簧刀無人機的發射裝置,由發射筒、摺疊支架和底座組成,只需要花費幾秒鐘時間將支架和底座展開放置於平地上,發射角度就固定好了。隨後操縱手一隻手握住發射筒上端保持發射筒穩定,另一隻手按動開關,釋放出高壓氣體,推動發射筒下端的活塞高速運動,將彈簧刀無人機彈射出去。活塞與發射筒底部用一根限位繩相連,防止活塞隨無人機飛出。採用高壓氣體驅計理念和航母的蒸汽彈射器動活塞的設如出一轍,具有噪音小、無塵和光亮,使用方便安全的特點。雖然相對精密的活塞提高了發射筒的加工成本,但非常適於輕型無人機,有利於步兵和特種作戰。

彈簧刀無人機在自主飛行時,操縱手可以放下發射裝置、拿起移動地面站控制飛行。其地面站只要在發射前對通信鏈路進行對碼就可以通用,不用額外訓練。通用化的設計降低了採購和使用成本,減少了裝備數量,縮短培訓周期。

受限於無人機和移動地面站信號發射的功率,彈簧刀無人機的受控距離只能達到10千米,但對於當前步兵班2千米內的交火距離而言已經足夠。"彈簧刀"內置了高靈敏度的信號接收天線、視頻信號發射天線和GPS天線,分別用於接收地面控制信號、向地面傳輸無人機所拍攝的視頻信號、接收GPS衛星信號用於導航。

在飛行的大部分階段,彈簧刀無人機無需操縱手干預,可以自動調整飛行姿態。如果想改變攻擊目標,操縱手還可以隨時解除攻擊狀態,無人機將尋找下一個目標。

助,使"彈簧刀"具備攻擊低空低速飛行器的能力。當敵方小型無人機低空突防時,己方雷達只要發現它,就立即啟動干擾系統,切斷敵方無人機的通信,隨後引導在附近巡飛的彈簧刀無人機對其進行攻擊。"彈簧刀"配套的反炮兵雷達和電子干擾系統都可以安裝於悍馬車上,實現對小型無人機的移動防空能力,並且提高了系統的生存能力 [7]。

在反恐戰爭中,美軍巡邏隊常遇到反美武裝襲擊,巡邏隊在遇到敵方重機槍、迫擊炮等火力壓制時,來不及召喚攻擊機、武裝直升機或者遠程炮兵的火力支援,而只能依靠巡邏隊自身武器反擊。彈簧刀無人機裝備部隊,給美軍巡邏隊提供了新的作戰模式,可遂行發射並攻擊敵方近程目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28f959b9ab759f9d0cdede6ced495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