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創作精品力作 攀登文藝高峰

2024-10-22     江南水鄉生活見聞

「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 

1983年,接連兩屆獲得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備受關注的作家路遙,卻決意從眼前「暖融融的氣氛」中轉過身去,開啟「一次看不見前途的遠征」。歷經6年嘔心瀝血、艱難跋涉,他推出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30多年來,這部志在「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代」的力作,以其打動人心、給人以深刻啟迪的力量,成為一代代青年的勵志經典,更成為中國文學創作高揚現實主義精神的一面旗幟。「跟路遙很熟,當年住過一個窯洞」、經常一起暢談文學和理想的習近平總書記,曾不止一次提及路遙,充分肯定其作品的文學價值、時代價值,更讚賞其「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的創作態度。

古今中外,優秀文藝作品無不凝結著創作者的才華和心血,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在2024年第20期《求是》雜誌重新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總書記鮮明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強調「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要求文藝工作者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形成『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之勢」。

「詩無達詁,文無定法」。什麼樣的作品稱得上優秀作品?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和體會,總結古往今來文藝巨製的共同特點,從不同側面為「優秀作品」畫像。比如,「優秀作品並不拘於一格、不形於一態、不定於一尊,既要有陽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頂天立地、也要鋪天蓋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這就是優秀作品。」又如,「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再如,「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兩年之後,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總書記進一步描摹優秀作品該有的樣子:「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必然含有雋永的美、永恆的情、浩蕩的氣。經典通過主題內蘊、人物塑造、情感建構、意境營造、語言修辭等,容納了深刻流動的心靈世界和鮮活豐滿的本真生命,包含了歷史、文化、人性的內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審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創造力,因此才能成為不會過時的作品。」 

文藝創作是艱苦的創造性勞動,來不得半點虛假。那些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文藝精品,都是篤定恆心、苦心孤詣鑄就的。針對一個時期我國文藝創作中存在的「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根源在於「浮躁」,並嚴厲警醒其危害性,「不僅會誤導創作,而且會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粗製濫造,不僅是對文藝的一種傷害,也是對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傷害」;告誡「文藝要贏得人民認可,花拳繡腿不行,投機取巧不行,沽名釣譽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轎,人抬人』也不行」;囑咐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藝術定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追求」。總書記特彆強調,要「克服浮躁這個頑疾,抵制急功近利、粗製濫造,用專注的態度、敬業的精神、踏實的努力創作出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作品」。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總書記強調,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全過程,大膽探索,銳意進取,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讓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總書記強調,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同時,要把握好傳承和創新的關係,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我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於世。創新貴在獨闢蹊徑、不拘一格,但把握好尺度十分重要,總書記警醒大家,「文藝要創新,但決不能搞光怪陸離、荒腔走板的東西」,「一味標新立異、追求怪誕,不可能成為上品,而很可能流於下品」。 

文藝創新離不開科技進步。這些年來,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助力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唐宮夜宴》、《流浪地球》、《長安三萬里》等一大批文藝作品,充分藉助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科技支撐,給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審美享受。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適應形勢發展,勇做時代「弄潮兒」,積極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使文藝創作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

來 源:求是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221a3ec799adfd9423463ef4351b9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