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英劇《殺死伊芙第1季》。
片名Killing Eve Season 1 (2018),別名獨行殺姬(港) / 追殺夏娃(台) / 嗜血嬌娃 / 血腥迷戀伊芙 / 雙姝。
BBC在成功推出重量級驚悚劇《貼身保鏢》(Bodyguard Season 1 ,2018)後,很快就又推出一部風格相似作品,就是這部《殺死伊芙》。
《殺死伊芙》根據英國作家盧克·詹寧斯(Luke Jennings)的小說《Villanelle: No Tomorrow》改編。到2022年4月,《殺死伊芙》已經拍完四季成功完結,而《貼身保鏢》第二季則遲遲未見動靜。
《殺死伊芙》採用雙女主的設置,兩位女性演員上演了一場充滿黑色喜劇元素,互為貓鼠的追逐大戲。本劇和以往那些諜戰、驚悚劇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雙女主在相互追逐,而不是單方面的兵捉賊。
特工伊芙是英國軍情六處的後勤人員,但並滿足於無聊的日常工作,總是對現場充滿興趣,另一邊刺客維拉內爾則是個瘋狂的人,對世界充滿敵意,對死亡充滿興趣,更喜歡親手製造死亡,循規蹈矩不是她的風格,混亂才是她所迷戀的。
故事一開始,兩人故事相互平行,她們只能通過一些線索隱隱約約感知對方。
很快她們就鎖定了另一個人的存在,因為從本質上講,伊芙和維拉內爾是同一個人,她們都喜歡享受混亂,不過一個在追逐混亂,另一個在製造混亂。
到本季後半部分,兩人相遇後,觀眾會對此有更加明顯的感受。
她們都把自己當做是這場貓鼠遊戲中的貓,並沒有把自己當做純粹的鼠,這就顯得很有意思,鏡頭切換到她們任何一個人時,都是在窮追不捨地靠近對方。
《殺死伊芙》用這種無休的追捕模式,很快建立起了全劇節奏和懸念,追捕中夾雜著混亂,反過來推動情節發展。
劇集成功很大一部歸功於選角成功。
貓捉老鼠遊戲多了去了,而《殺死伊芙》能從眾多同題材作品中脫穎而出,更多歸功於吳珊卓(Sandra Oh)精彩演繹和朱迪·科默 (Jodie Comer)迷人表現。
細心的觀眾估計已經發現這一點:本劇每一集的標題取自同一集中的某個角色的一句台詞。
第一季中一共死去27人。其中維拉內爾殺害了18人,剩下1人死於自衛、1人自殺、1人意外死亡,6人被其他角色殺害。
吳珊卓表示,她「等」了30年才得到這樣一個令人滿意的角色。
然而,她第一次讀劇本時,並不知道製片人想讓她扮演誰,可能扮演一名接待員、一名醫生,或是其他一些符合大眾對亞洲女演員刻板印象相關的配角。
當她的經紀人南希·蓋茨向她保證她將扮演夏娃時,吳珊卓欣喜若狂。
演繹效果就如大家所見,吳珊卓不辱使命。
據報道,當年朱迪·科默還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的一個音樂節上和朋友們狂歡作樂,宿醉後她接到了為本劇試鏡的電話,不過要到洛杉磯。
朱迪·科默覺得自己希望渺茫,但是還是登上飛機,飛了13個小時趕到洛杉磯。在和吳珊卓進行了五分鐘試讀後,兩人組合成了。
朱迪·科默的高顏值搭配她無辜的小表情是成功關鍵。
她的眼距略寬,所以被說像小貓,但又不像安雅·泰勒-喬伊(Anya Taylor-Joy)、貝蒂·吉爾平(Betty Gilpin)眼睛分得那麼開。整體五官搭配起來給人十分舒服的感覺,她快速在各種表情之間切換,可憐惹人愛又可怕讓人畏,真的是讓人又愛又恨。
維拉內爾(Villanelle)這個名字由單詞反派(Villain)和法語單詞她(Elle)組合而成。Villanelle意思可以看做是「她是反派」。
Villanelle也是指義大利詩歌形式Villanelle(或villanesque)。於是也有人把《殺死伊芙》看做是一部有關維拉內爾的詩歌。
維拉內爾在本季中說了七種語言,包括法語、德語、俄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荷蘭語和普通話,還是用了四種不同的口音的英語,分別是英式口音、蘇格蘭口音、澳大利亞口音和美國口音。
不過在維拉內爾和康斯坦丁女兒伊琳娜的交流中可以得知,維拉內爾的普通話連皮毛都算不上。
朱迪·科默在格雷厄姆·諾頓秀節目的採訪中表示,她最喜歡說的是義大利語,因為義大利語最容易學。
扮演卡洛琳(Carolyn Martens)的是費奧納·肖(Fiona Shaw),她是愛爾蘭人。
費奧納·肖提出一個想法,給她的角色增加一些上流社會的愛爾蘭口音,但製片人直接拒絕她的建議。
編劇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說,她曾尋找一個詞去替代「fuck」,因為BBC美國頻道有規則要求不讓出現這個詞兒。
她最終在網際網路上找到了「dickswab」這個詞,並且在搜索時發現真的有人叫dickswab這個名字……
Dickswab的意思分解開就明白了,dick + swab 。
說幾個有意思的小花絮。
1. 劇中第2集,維拉內爾通過香水行刺的手法也有現實印證。
在2018年3月4日,前俄英雙重間諜謝爾蓋·斯克里帕爾(Sergei Skripal)和他的女兒尤利婭(Yulia)在索爾茲伯里(Salisbury)被諾維喬克神經毒劑(Novichok)毒死。英國指責俄羅斯與此事有關,俄羅斯對此堅決否認。
2. 還是第2集,維拉內爾接受心理評估時,唯一能夠引起她情緒波動的是留有黑色卷髮的女性照片。
儘管這個時候她還沒有見過伊芙,但觀眾還是能夠看出這個造型和伊芙一致。
這也能解釋維拉內爾的戀母情結以及對伊芙的迷戀。
3. 第4集中,觀眾可以通過伊芙的行李箱標籤看到她的地址:39 Piscally St,Ealing,London WI3 2CK。
當然,這是一個虛構地址,並不存在Piscally St。
4. 維拉內爾隨口給納迪亞(Nadia)起了一個「范妮」(Fanny)的名字做偽裝,其實並不是隨口,這裡其實包含了不少細節。
第一,范婭·卡普蘭(Fanya Kaplan)是一個俄羅斯出生的女刺客,她因1918年試圖殺害弗拉基米爾·列寧而聞名。
第二,「Fanny」表面看起來完全正常女性名字「Frances」的縮略詞,但它也有俚語的含義。在美國,這表示臀部,在英國,這更加粗鄙,表示女性私處。
維拉內爾選擇范妮代指納迪亞,也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想通過這個詞兒的不雅含義讓納迪亞尷尬,另一方面兩人原本是戀人關係,維拉內爾就是用那個貶義看待納迪亞的。
5. 第5集中,我們可以看到監獄記錄顯示維拉內爾出生於1993年3月12日。
這與朱迪·科默的實際出生日期(1993年3月11日)只相差一天。
6. 「棕色沙司」在英國是一種流行的調味品,在美國通常被稱為「牛排沙司」。
最常見的品牌是H.P.牌亨氏醬汁。它通常含有糖蜜、西紅柿、醋、酸味水果。
7. 維拉內爾把行李還給伊芙時,留了一瓶「La Villanelle」牌香水。
在盧克·詹寧斯的小說中,維拉內爾就是在看到一瓶這種香水後選擇了她的名字。
8. 第6集中,俄羅斯酒店門口使用的是羅馬字母,而不是西里爾字母。
這樣裝修的目的就是迎合外國人,顯示自己很時髦。
9. 第7集中,康斯坦丁使用的藥瓶上用俄語寫著「磷酸可待因」。
可待因主要作用是抑制咳嗽,還有鎮痛功效。
10. 第8集,卡羅琳向伊芙提到「佩妮花園」(petunia garden)。
因為扮演者菲奧娜·肖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扮演過佩妮·杜斯利(Petunia Dursley),算是一個小致敬。
11. 本季最後一個鏡頭是全季精華,一共花費兩天時間完成拍攝。
吳珊卓花費了整個下午破壞公寓,而朱迪·科默並不在片場,直到進入現場前,都不知道公寓會變成什麼樣子。
伊芙將刀插入維拉內爾腹部的時候必須十分精確。朱迪·科默的衣服下面藏有一塊海綿,上面沾著假血。如果戳歪了就要重來。所幸,這個鏡頭第一次拍攝成功,維拉內爾當場血流如注。
維拉內爾尖叫著說:「我不是才說了嗎?」這句話是後期添加的,拍攝時,她只是在尖叫,後期才重新配音了這句話。
貓鼠遊戲互為獵手,
可愛可憐可怕可怖。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