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只進入了短暫的和平,就被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給分成了兩大陣營,雙方都想爭奪世界霸主的寶座,於是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明爭暗鬥,一度讓全世界都緊繃著神經。中國的社會性質是汲取了蘇聯改革的經驗,所以中蘇關係一開始很融洽,戰後蘇聯還幫助中國重建家園,提供了不少技術和人才。中國也是在蘇聯的幫助下,各個領域都在短時間進入到了正軌,擁有一片大好的發展前景。
可惜蘇聯由於霸權主義的作祟,妄圖染指中國的領海安全,在遭受到中方明確拒絕後,中蘇兩國徹底鬧掰,甚至大有一副要挺兵攻打中國的造勢。在1969年,蘇聯在中國邊境集結了110萬大軍和上萬輛坦克,但為何最終不敢南下攻打中國?
蘇聯這樣的大動作那就是戰爭的前兆,而且就蘇聯集結的這個規模,也證明了蘇聯想發動戰爭的決心,何況當時新中國還處於發展階段,和超級大國比起來差距很明顯。
中國和蘇聯都有著遼闊的國土,而且中國一開始都已經有了最壞的打算,在邊境線上早都搭建了很多防禦工事,一旦蘇聯敢真的和中國開戰,是必然會成為一場持久戰,而蘇聯交通一直存在弊端,戰爭打到後期蘇聯物資補給根本就跟不上。
中國雖然在軍事實力上比不過蘇聯,可我們手裡也握著大殺器核武器,蘇聯當時就算有碾壓中國的實力,它也要懼怕中國魚死網破使用核武器,屆時只會造成兩敗俱傷,這可不是蘇聯願意看到的局面。
中蘇交惡我們可以看作是兩兄弟鬧矛盾,不管怎麼說都有緩和的餘地,但當時蘇聯和美國的關係那才是不可修復,如果蘇聯真的和中國打起來,美國估計會開心得笑掉大牙,那麼就算蘇聯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國際地位也不可能比得過美國了。
所以蘇聯最終沒有攻打中國是經過多方面考慮,中蘇在本質上也沒有太大的衝突,蘇聯可不敢輕易冒險,因為存在了太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最後蘇聯選擇了放棄對中國動手。
蘇聯最後被美國利用經濟優勢給拖垮,只能在上世紀末無奈宣布解體,儘管蘇聯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不過最大繼承國俄羅斯換了種形式繼續存活於世上。俄羅斯這些年也一直被經濟問題羈絆,只不過俄羅斯作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那就是和中國建交。
不管在任何時代,唯有自己的拳頭夠硬才有底氣,國家的發展路上需要朋友,但圍繞在身邊的朋友隨時都會離開,只有當一個國家足夠強大,才會看到世界各國對你露出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