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有很多「網紅路」。
比如頤和路,這裡黃牆紅瓦,老式紅漆百葉窗,處處彰顯著南京特有的民國風韻,被人形容稱:「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
熱河路,這是文藝青年最愛打卡的一條路,也曾是南京最輝煌的地方,這裡的梧桐樹上、電線桿上寫滿的「詩歌」和「愛情」,充滿了青春氣息。
板湯線,這是一條長約8.5公里的盤山公路,蜿蜒曲折,風景秀麗,無論是在路上散步、還是騎行,都別有一番意境!被稱為南京的「小川藏線」。
南京有故事、有味道的道路,是數不完、看不盡的。
那你知道南京排名第一,被公認為最美的一條路,是哪條嗎?
那就是位於明孝陵之中,常年霸榜熱搜,有著「南京最美600米」之稱的明孝陵神道。
如果來南京遊玩,一定要來這條神道上,走一走,能給你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
為什麼這條神道能夠打敗一眾「網紅路」,成為南京的道路之最?
今天,我就帶大家一同走進這條「南京最美600米」的明孝陵神道,探索一下裡面的秘密。
神道又名天道,是古代通向亡者陵墓的道路。
而這條神道連通的,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
這條歷經600多年滄桑的神道名字叫做石象路,是明孝陵的組成部分,也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一段。
其實明孝陵的神道,一共有兩段。
另一段叫做翁仲路,全長250米,路兩旁松柏掩映,放置了4個文官和4個武官的石像,之所以叫翁仲路這個名字。
也是有來歷的。
是因為秦始皇手下有個叫翁仲的大力士,非常勇猛,經常把匈奴打得節節敗退,深得他的喜歡。
後來翁仲死後,秦始皇為了紀念他,就專門為他鑄造了一尊銅像,放在咸陽宮門外。匈奴人來到咸陽,遠遠看到這尊銅像,還以為是真的翁仲,紛紛不敢靠近。
後來,有著威嚴象徵的翁仲,慢慢演化成了陵墓前的銅人和石人。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一次來明孝陵拜祭朱元璋,還故意考其他人,指著翁仲路的文武官石像問是什麼?
身邊的一位翰林學士回答說:「這石人名叫仲翁。」結果被乾隆一頓嘲諷和臭罵。
所以,來到明孝陵神道千萬不要搞錯名字,別鬧了笑話。
唐代史學家司馬貞在《索隱》描述:「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可以看出翁仲往往都是十分高大的。
明孝陵神道上的石翁仲,高度都在3.18米之上,是目前為止中國最高大的石翁仲。
相比翁仲路,旁邊的石象路的名字來歷,就沒有那麼多講究了,主要是因為旁邊排列了6種神獸的石像,以其中最高大的石象來命名的。
之所以美,是因為路兩邊交錯種滿了烏桕、楓香、銀杏、紅櫸等樹木,還有常青的圓柏,紅橙黃綠相間融合。
就像給這條600米的神道披上了一件華麗的袍子。
尤其是到了秋天,這些樹木構成的秋日畫卷向人們層層展開,漫步其中,猶如踏進一個充滿夢幻的七彩世界。
其實這些美都是後來賦予的,在以前是沒有的,整個神道很荒蕪,光禿禿地,只有這些莊重肅穆的神獸們,巍然矗立。
整條石象路,一共有6種12對24個神獸,形態各異,有跪著的,有站著的,每一種都有著不同的寓意。
進入石象路,最先看到的就是兩對獅子。
獅子應該是我們最常見的石獸像,它一直是從古至今最受歡迎的動物,在宮殿、寺院、園林、大戶人家的府邸門口,都會有一對石獅子。
獅子兇猛,但化為石像,就是中國人的守護神。
而在明孝陵的這兩對石獅,寓意很明顯,獅是百獸之王,一來是為了彰顯帝王的威嚴,二是皇權的象徵,有著鎮魔辟邪的作用。
石獅後面是兩對獬豸(xiè zhì),很多人可能都不認識,或者不熟悉這是什麼動物,很正常。
因為這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動物,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
體型和牛差不多大,長得像麒麟,只不過麒麟的身體毛髮是彩色的,而獬豸全身都是黑色的,而且還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頭上有一隻角。
東漢文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有對它的解釋:「廌,解廌獸也,似山牛,一角。」
所以也被叫做獨角獸。
《西遊記》中觀音有個坐騎叫金毛吼,就是拿鈴鐺一晃就能生出煙沙的那個妖怪,它的原型就是獬豸。
獬豸是所有神獸中智慧最高的,能夠聽懂人話,能辨是非曲直,但把它放在明孝陵神道上,不是因為它聰明,而是因為他另一層身份:執法公正的象徵。
它和前面的石獅,之所以放在一起,就是石獅代表著帝王的威儀,獬豸代表王朝的法度。
兩者合在一起,就是我們常說的「王法」。
現在很多法院、檢察院的門口都會有一對獨角的獬豸。
朱元璋是十分注重這方面的,他建立明朝後,首先作出的變革,就是整治官場,締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力度的反貪反腐風暴。
為了維護「司法公正」,朱元璋甚至直接革了丞相的職,搞了個秘書班子,間接催生了明朝內閣制的形成。
所以,石獅和獬豸排在最前面,不僅是為了陵墓的安寧,還向世人展現著這位開國皇帝的治世理想。
獬豸後面是駱駝。
在神道上放駱駝,這是朱元璋的首創。
按理說,駱駝在古代是西域的動物,以前從沒有人會在陵墓的神道上放駱駝。
最開始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朱元璋很大膽,他親自給駱駝賦予了一層寓意。
因為駱駝號稱是「沙漠之舟」,同時又是絲綢之路的最重要交通工具。
所以朱元璋就直接讓駱駝代表大明王朝的疆域遼闊,威鎮四方。
駱駝後面就是大象了。
大象是獸中巨物,它四腿粗壯有力,堅如磐石,這兩對石象就是象徵著大明江山的穩固。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大象更多是和印度掛鉤,和中國仿佛格格不入。
但其實,早在漢代的時候,皇帝外出的儀仗隊就有大象,之所以有大象是因為它有個神奇的功能:
能夠辨別橋樑道路穩不穩固。稍微有些不牢固,大象就不會通過。
所以大象走過的地方,說明十分牢靠,能夠為皇帝的出行,再上一層保險。
明代有一幅記錄萬曆皇帝朱翊鈞出巡的畫,裡面就有四頭大象拉車走在最前面的情景。
在明孝陵神道的6種石獸中,石象是最大的,足足有80噸重,也以此將該段道路命名為石象路,同時也是受傷最深的。
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這四尊石象的耳朵和背部都不同程度的受損,後面都進行了修補。
這是因為清代的時候,民間突然流行一種往石象背上扔石子,說是能夠祈福。
所以很多人就跑到明孝陵,對著這四尊石象一通亂扔,導致它們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而且石象的鼻子上有很多洞,有得像碗口一樣大,這些洞不是自然形成,也是因為人禍。
以前有傳言說,明孝陵的這些石像生的粉末能夠治病,於是就有很多老百姓跑來刮石粉,最後刮出了很多的洞。
第五個神獸石像,就是古人最崇拜的麒麟,它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就很常見了,出現在很多的神話故事中,是中華文化中的代表性神獸。
麒麟還有個特點,就是從不踩生草,不吃動物,所以有著「仁義」的美譽。
其實嚴格來說,麒麟是兩種神獸,雄的叫麒,雌的叫麟。
古人把「麟、鳳、龜、龍」稱為四靈,以借喻傑出的人。
尤其是明代對麒麟的崇拜達到了鼎盛,在明代官員的官袍上,只有一品武官的官袍上才能用麒麟,其他都是獅、虎、豹啥的。
可見麒麟在明朝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有個我們熟知的成語叫做「衣冠禽獸」,就是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圖案,武官飾獸,文官飾禽,本來是褒義詞,後來慢慢演化成了貶義詞。
麒麟在神道上,代表著祥瑞。
最後一個石獸,是馬。
馬是伴隨著中國歷代王朝的動物,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戰、統一江山的重要坐騎。
也是是皇帝出巡的儀仗隊中,最多的一種動物,是人類最忠誠的夥伴。
《易經》里說:天子死後,就是乘著六匹馬上天。
所以,朱元璋陵前置馬,代表著明朝皇家的勇武精神。
這條600米長的神道上的24尊石像生,鬼斧神工、栩栩如生。
如果分散開,每一種都有著特別的寓意,那麼合在一起則代表著中國明初石雕的最高水平。
很多人好奇,這些神獸石像是怎麼運過來的呢?
每一個都重達幾十噸,尤其是最高達石象,一個就足足有80噸重,要知道在古代可沒有大卡車。
了解完這趟運輸之旅,你就知道古人的智慧有多高了。
當時為了將這些石獸運抵明孝陵,古人想了個絕妙的法子,就是等到冬天最冷的時候,在路面上洒水,然後等結成冰。
然後再用巨大的樹木當作滾軸,一路上用人力前拉後推的方式運過來的,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拉旱船」。
儘管如此,望著這些石像生,仍能感受到當時運輸過程有多麼壯觀。
明孝陵神道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
一般來說,帝王陵寢的神道,都是直的,但明孝陵神道不是,走著走著你就會發現拐彎了。
這是怎麼回事?
有人說旁邊就是梅花山,過不去。
要知道這座明孝陵是皇家最大的陵墓之一,被稱「中國明清皇家第一陵」,朱元璋動用了十萬名軍工,建了足足25年,才建完。
而且他對自己的陵墓的十分注重,作為九五之尊的他,能會被一座小小的山崗攔住?
當然不可能。
那為什麼會繞路?
因為明孝陵的設計十分講究,是按照天上「北斗七星」的位置布局的,這七星分別對應著明孝陵的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方門、享殿、寶城。
這麼設計的寓意是「魂歸北斗」,可見朱元璋對自己的陵墓是下足了功夫。
還有一種說法是,神道之所以拐彎,是因為旁邊是東吳大帝孫權的墓地,如果換成其他皇帝,自然不會為了一個隔了數代的古帝讓路。
但明太祖朱元璋卻非常大度,他覺得孫權也是一位英雄人物,就讓他繼續留在原地為自己守陵吧!
所以孫權的墓得以保留下來,路也繞了。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這條神道,我覺得這是「明朝歷史中最壯觀的儀仗隊」。
因為它的存在,為歷史增添了一抹耀眼的色彩。
看到這,或許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這條僅有600米的神道,會被稱為「南京最美600米」。
因為這裡面不僅裹挾著絕美的風景,還藏著太多太多歷史文化和故事。
是南京唯一留給世界的文化遺產!
這條600米長的神道,訴說著帝陵600年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