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周穎
寫這篇文章之前,觀潮君做了一個小測試,問幾個朋友:「端午節的祝福語是什麼?」
答案都一致:端午安康!
觀潮君又問「說『端午快樂』可不可以」,都說不可以,因為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投江這一歷史事件。
甚至有人認為,說「端午快樂」是沒有文化。
看來,不可以說「端午快樂」,成為了很多人的思維定勢。
事實真是如此嗎?
以「端午節始於紀念屈原投江」為由,主張「端午安康」說,其實有違民俗史事實。專家早已得出結論,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就有端午節存在。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曾向新華社介紹,傳統的端午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古代長江中游以龍為圖騰的越民族。
後來南北各地又根據自身的歷史文化特點,對端午起源作了不同的詮釋,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
在我國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有別名近30個,如端陽節、浴蘭節、菖蒲節、龍舟節、解粽節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別名多,意味著端午習俗起源的多樣和龐雜。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圖源:新華社)
貴州大學民俗專家張聞玉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端午的由來和陰陽五行說有極大關係,並非只是為了祭祀屈原。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萬建中也認為,直到魏晉,端午節才與紀念屈原聯繫起來。
後來歷代官方崇尚五月初五紀念屈原,於是,屈原就成了端午節的「代言人」。
關於「端午安康」論,萬建中教授說,端午節仍保持著辟邪的主題。農曆五月正值春夏之交,也是流行病暴發的時候,俗稱「毒五月」,人們通過喝雄黃酒、掛艾草、燒菖蒲等措施來預防,說「端午安康」有一些道理,但也不要只拘泥於這一方面。
因此,「端午安康」說,不必成為人人需要恪守的「標準答案」。
正如華東師範大學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在接受採訪時所言,歷史上從來沒有端午只能說「端午安康」的說法。
經歷千年時光的洗禮,端午節在天地之間和人心深處早已建立起豐富的人文內涵,它指向的是節日的團圓、除病的儀式、遊玩的季節。
如果端午節有顏色,那麼,它應該是五彩的,而「快樂」才是端午節的底色。
人們在端午期間激盪快意,享受人間至樂,理所應當,完全不必拘束,更不應受到批評或譴責。
應該看到,正是「端午快樂」所代表的樂觀主義、健康心態得以傳承,延續至今,端午節才始終保持勃勃生機。
當下,端午節作為國家假日已經制度化。這種制度安排的本意,就是讓人們更舒心、更歡快地過節。端午三天假期,與愛同行,與民眾樸素的情感同振,與美好的傳說同頻,展現出超越歷史視野的文化魅力和民族特質。
以划龍舟為例,在端午節,有中國人的地方、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賽。「全民賽龍舟」讓端午成為實質意義上的「中國狂歡節」。今年端午恰逢高考結束,「中國狂歡節」更添一份青春激情。
6月8日,2024株洲·淥口龍舟邀請賽在株洲市淥口區朱亭鎮開賽。(圖源:株洲市攝影家協會)
試問,端午節哪裡不快樂、哪裡不盡歡?端午節就應該是我們的「狂歡節」。
誰要說端午節就應該是陰鬱的、沉悶的,那一定是最不該有的誤讀。
假如不對錯誤的說法加以糾正,或許要不了多久,端午節的原色就會被抹上疑雲。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抱著錯誤的文化信息走向未來,是不公平的。
貶「端午快樂」揚「端午安康」,也折射出當下一些「新禁忌」。雖然它們生髮自民間,但也應警惕有意無意的以訛傳訛、以偏概全和顛倒是非。
一些民間「禁忌」仍在大肆傳播。最明顯的例子是,對坐飛機的乘客,千萬不可以說「一路順風」。
「科普中國」專門做過解釋,起飛和降落確實逆風更好,但空中巡航,順風更好。因此在設計飛機航線時,為省時省油,會考慮能借順風的時候優先借順風。
此類「新禁忌」,不過是偽科學、偽命題而已。如果你信了它、從了它,那就虧大了——小則不敢「快樂」,大則「不知魏晉」。
因此,端午節請大大方方跟親朋好友互道一聲:端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