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前瞻| 編劇陳宇:《堅如磐石》不怕遲到四年

2023-09-18   影視獨舌

原標題:大片前瞻| 編劇陳宇:《堅如磐石》不怕遲到四年

2023年9月18日刊| 總第3362期

今年國慶檔扎堆了十餘部新片待映,其中早早登上觀眾必看片單的,是張藝謀導演,陳宇編劇的《堅如磐石》。

2019年便拍攝完畢的該片,由於各種原因整整「遲到」了4年。雖然在題材新鮮度上被《掃黑風暴》《狂飆》兩部劇集後發先至,但張藝謀的大手筆和陳宇的創造能力,依然帶動了期待值的高漲。

陳宇和張藝謀在片場

陳宇和張藝謀之後合作的兩部電影《狙擊手》和《滿江紅》均已早於本片上映,豆瓣評分分別為7.7和7.0,累積票房分別為6.08億和45.44億人民幣。

兩人的合作作品有非常鮮明的獨特性。現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的陳宇,碩士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博士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是位少有的能將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深度結合的學者型電影人。當他的原創劇本經由光線影業交到張藝謀手上後,張藝謀立刻全力推進這個項目。

《堅如磐石》的劇本究竟有什麼魔力,能夠讓張藝謀如此看重?陳宇創作劇本的方法、風格、理念有什麼獨到之處,讓他和張藝謀的合作能夠連續成功?

陳宇

近日,影視獨舌與陳宇展開了一次深入的聊天。他分享了《堅如磐石》的創作歷程、與張藝謀合作的幕後趣事。本文主要記述《堅如磐石》從無到有的誕生,以及陳宇在創作時靈活運用的六個能讓影片保鮮的秘笈。

以下,是陳宇老師的講述。

「極致多面性」與「遲暮年輕人」

《堅如磐石》是2018年「磨出」的劇本,寫之前想自己拍,可是寫完後發現這個題材和規模不是我能搞定的,光線影業就開始找合適的導演。劇本遞給了張藝謀,他非常喜歡,第二天就約我見面。隨後我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作方向性的討論,制定了影片的策略、風格、樣態等。

國家反腐掃黑行動中的數個案件,是我創作《堅如磐石》的起始動力。影片並不基於某個案件或某個人,而是期望以一種類型片的框架,呈現人性的極致樣貌,特別是東方人的特徵。

西方人價值觀相對單一,比如相信了上帝,就簡單化地follow那一套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中國人不一樣。每個中國人身上往往都有幾種局部的價值觀同時存在。我們具備容納多種價值觀的能力,可以說是在生活打磨下具備了這樣一種能力。

我能想像的,當代中國人里價值觀最為複雜,具有最極致多面性的,就是《堅如磐石》里的鄭剛(張國立 飾)。我們可以想像,他作為一個專業型的領導,年輕時應當是一位很優秀的,業務能力很強的人,這會導致他初始的一套價值觀。

然而,他上去之後,要和這個城市裡的方方面面打交道,會有一套面對複雜社會的複雜價值觀。同時他面對家人,還會有私人情感的一套。多種價值觀和多種面孔集中在他一人身上。你很難去定義他是一種什麼性格的人,他就是一種極為複雜的人。

雷佳音飾演的蘇見明,在劇中年齡為30歲左右。我給他的一個設定叫做「遲暮年輕人」。雖然從年齡上看還是一個年輕人,但他開始踏入了遲暮的狀態。

他已經沒有了剛從大學出來時的那種朝氣,已經碰見了一些社會的東西,已經被社會改變了一些認知,自己的情感也經歷了挫折。於是相對來講,他處於一個向內走的、自省的階段。

蘇見明不是高大全的孤膽英雄,他本質上是有缺陷的。他的缺陷來自於什麼?來自於他的身份。對自己身份的困惑,使他從小和父母之間處於一種非常客氣的狀態。

他的缺陷體現為:無法建立一個穩定持久的親密關係。和父母也好,和戀人也好,他都無法接受長期持續的親密關係。這個人物身上有反叛和自卑,既自傲又孤僻的樣態,很有張力。

在中間的幾稿劇本中,我曾專門花筆墨去寫蘇見明的性格。比如通過寫他開的是一款什麼車,來突顯他性格上的特點,後來因為整體體量太大,就刪掉了。

「過河之卒」與「恐怖平衡」

在現在的片名《堅如磐石》之前,我在劇本修改階段時還曾用過一個片名,叫《過河之卒》。這個片名點出的是整個戲的人物關係、故事模型。

蘇見明就像是一步一步向前拱的小卒子,而鄭剛和黎志田(于和偉 飾)等人相當於車馬炮。卒子在過河之前,威力很小,只能看著車馬炮們互相殺。可是一旦它過了河,橫豎都可以走之後,殺傷力就不一樣了。這個「過河」機制,被我引用到了故事的構建之中。

小卒子的戰鬥,過程是激烈且複雜的,因此,蘇見明既是行動者,也是觀察者。三個角色都是主人公,形成了一種三國關係。

陳宇在北京大學放映交流活動中

2019年5月開機前,大的劇本修改有五六次。總體的風格樣態和基本故事並沒有太大變化,每一版都是尋求講故事的不同方法,以及人物前史和內心的豐富。比如鄭剛和黎志田年輕時第一次見面的情景,蘇見明小時候的生活等。雖然這些戲沒有保留在最終版里,但是對角色塑造幫助很大。

開機前藝謀定下了《堅如磐石》這個片名,這個片名確實更能體現出國家反腐掃黑的決心,以及正義力量的硬朗。

這個戲的衝突和對抗方面,我嘗試建立一種新的張力,我把它叫做 「恐怖平衡」。大佬之間角力,殺人一千,自損八百,在恐怖平衡中進行殊死搏鬥。

蘇見明就是恐怖平衡中的一枚小卒,看似作用低微,卻在觸及底線後,絕地爆發,勢不可擋。

在創作中,我嘗試做到即便兩個人物只坐在那裡談話,也能有驚心動魄的感覺。希望這次所嘗試的新衝突模型,能夠被觀眾接受。

「類型切口」與「信息差」

雖然當時大環境在反腐掃黑,但這個題材放在任何時候都是比較敏感,比較難寫的。我之所以敢於動筆,是因為在思考了很久後,感覺想到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去切入。

這個辦法就是不直接寫反腐掃黑,而是以警匪、犯罪類型為切口。影片的整體是放在一個破案的框架之中的。

因此,你們會看到《堅如磐石》在宣傳的時候,會說這是「張藝謀導演首次執導都市警匪片」。我認為張藝謀導演當時喜歡這個劇本,一方面是覺得人物夠複雜、情感有分量,另一方面就是裡面的類型片底子。

在我的創作觀念里,做主流電影,類型必須是作為基礎的。類型片滿足觀眾某種特定心理範式,它一定是針對觀眾某種心理需求的。《堅如磐石》從框架上是警匪片,講了正義戰勝邪惡的過程;而從主旨和心理底子上講,又是一部犯罪片,講了罪惡是如何形成的。在我看來,是這兩種類型的雜糅。

影片實際上講的是人性如何被異化,如何在人性層面一步步走到了自己都不願意走到的境地。

我腦海中這一點做得特別好的電影,是美國的《教父》,還有韓國的《黃海》。

影片5月開機9月殺青,我於拍攝初期在片場待了一段時間。全片拍攝的第一個鏡頭,是于和偉等三個人乘電梯的一場戲。我一下就被驚艷到了。演員的表演、構圖、燈光等具備非常獨特的氣場和風格,與這種類型的底子非常契合。

電影敘事中的一個非常關鍵性的要素是「信息差」。戲中人物獲得什麼樣的信息,和觀眾獲得什麼樣的信息,中間所產生的這種信息差,是敘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

《堅如磐石》中就存在著許多基於「信息差」的設計。片中這個人物所知道的信息,和那個人物所知道的信息,在某一階段一定是有差異的。有些信息觀眾會早於影片主角知道,有些信息觀眾會晚於影片主角知道,都經過卡點式的設計。

信息差能夠編織更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情感關係。這種信息差的建構,是強情節電影,或者說敘事為主旨的電影,一個重要的、有效的敘事手段。

信息差還來自於視點的轉換設計。《堅如磐石》一開始是客觀視點,推進一段後變為主人公的主觀視點,中間又變更了視點。某些核心信息可能觀眾知道,但劇中人並不知道。

這部電影經歷了漫長的待映過程,終於要和觀眾見面了,我感到非常欣慰。在這個等待中,其實我自己沒有特別焦慮,我覺得這部電影是一部硬核的、有能量的電影,它會等到它的觀眾。

希望觀眾能在看片的過程中,體會到敘事上的紮實,看到人性、場面和情境上的奇觀。

文/滿囤兒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