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青春電影,你首先想到什麼?
狗血的三角戀,失足少女墮胎、男男女女之間撕逼......全是慣有套路。
講真,這些和今天的主角比,簡直弱爆了——
《叛逆邊緣》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裡面的人設接近瘋狂。
主角們時刻琢磨著什麼時候去死,影片第一幕就是一場葬禮。
作為死者的兒子,在葬禮開始前的最後兩分鐘,大搖大擺的走入教堂。
不同尋常的是,他沒有在座位坐下,而是徑直走向爸爸的遺體。
敲了敲「門」,感嘆句「還是死了」。
隨後,沒有一絲猶豫,轉身背著手離去。
離開後,他騎著單車,叼著根煙,暢遊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
這段長達一分多鐘的直拍鏡頭,配合著燃爆的BGM,奠定了本片不同尋常的基調。
這樣一氣呵成的開頭,讓看過的人,瞬間愛上。
而這個看似瀟洒的男人,就是故事的男主強納森。
扮演者希里安·墨菲,儘管當時已經25歲,但演起19歲的小鮮肉來,卻一點也不違和。
出道多年,作品眾多。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他是蝙蝠俠的宿敵「稻草人」。
這一角色,讓他提名MTV電影獎的最佳反派。
《盜夢空間》中,他又化身富二代公子哥費舍。
戲路寬,銀幕形象複雜多變,難怪他被譽為「變色龍式的演員」。
而這次,他是個叛逆青年。
19歲的強納森,早已練就嗑藥、泡妞、偷盜等十八般技能。
比如,在街頭,他能老練的邀請路過的美女一起爽一下。
就連死亡在他的眼中,也和逛街、買東西一樣稀疏平常。
夜裡,他開著偷來的豪車,載著勾搭來的美女,笑著談論著病死的老爸。
對於酗酒,喝掛的爸爸,強納森反而高興他可以一了百了。
然而,在路上狂奔一夜後。
早上的強納森畫風一轉,面色嚴肅的將美女趕下車。
接著,可怕的一幕發生了。
他載著老爸的骨灰盒,加大油門,衝下懸崖。
按說,這麼高的懸崖,人就算不死,也該摔個一級殘廢吧。
電影果然是戲劇。
強納森不僅沒摔成重傷,反而只弄斷了一根手指。
只能說,不管什麼電影、電視劇,主演果然都自帶主角光環。
醒來後的強納森,為了躲避偷豪車的罪責,答應去精神病院「改造」三個月。
但就是這段日子,改變了他的一生......
這間醫院,最正常的人是強納森。
他每天的生活,就是被醫生灌心靈雞湯;閒著無聊了,就在院子裡逛逛,順便勾搭下妹子。
此外,還要參加心理培訓。
前來聽課的人,都是有嚴重自殺傾向的病人。
其中,女孩兒瑞秋引起了強納森的注意。
他上來就夸女孩兒很可愛,還問人家是否單身,把她搞得一臉懵逼。
課下,瑞秋一臉嬌羞的去找強納森。
難道她對男主也有意思?
誰知,看似溫柔的妹子,一巴掌就扇到強納森臉上,直到他滿嘴是血。
原來「可愛」這個詞,是她的雷區。
強納森內心肯定很無語,這詞兒難道不是用來夸人的麼。
強納森是個男人,他沒任何怨言,默默去洗手間清理血跡。
這時,瑞秋跟了上去,一下子將他撲倒。
瑞秋似吻非吻,撩的強納森一愣一愣的,她將他嘴角的血擦塗到自己身上。
然後反問強納森「你還覺得我可愛嗎」。
就衝著這句話,她一定是個有故事的女人。
原來,瑞秋之所以住院,是因為她曾親眼目睹了她媽從懸崖意外跌落。
那慘烈的景象,深深烙在她的心底。
自此以後,她夜不能寐,總是夢到那個懸崖。
終於,瑞秋也跳了下去,但她和強納森一樣,幸免於難。
但瀕臨死亡的感覺,讓她感受到了媽媽的溫度。
那種溫暖與美好,吸引著她,一次又一次走向死亡。
或許,是因為感同身受。
這兩個擁有相同境遇的人,一步步走向對方。
除了愛人,強納森還收穫了一位好基友托比。
托比的顏值太高。
再加上他和強納森在片中,基情四射,連廠長都誤以為他倆有一腿。
同是病人的托比。
他也因哥哥的離世,而想要輕生。
平時性格開朗的他,總帶著強納森偷偷翻牆外出。
他們一起去酒吧喝酒,一起被流氓追打。
兩人在夜晚的街頭,交流著死亡經驗。
「開車衝下懸崖,你居然沒死?那是什麼感覺。」
「前5秒滿有趣的。」
隨著日益的相處,他們的友情愈發深厚。
當有人欺負托比時,強納森一把將他護在身後,拿著玻璃瓶指著對方的咽喉。
連小女友都驚呆了。
在醫院裡,有女友陪,有基友一起玩兒,小日子過得也挺舒心。
但這份幸福,在新年派對的那個夜晚被終止。
托比完全照搬強納森的套路,偷了豪車,衝下懸崖。
可惜,這次他沒有主角光環。
這一切行動,托比完全是有準備的。
他將自己寫的最後一首詩歌,送給了老朋友瑞秋。
派對上,托比在離開之前,欣慰的凝望著兩位好友曖昧的熱舞。
至於托比為什麼選擇死亡,我們不得而知。
扥,就像片中所講:你永遠無法知道,人在自殺的那刻是怎麼想的。
因為成功了,你只能一輩子去猜測;失敗了,他也絕不會告訴你。
摯友的離去,讓瑞秋和強納森再次陷入悲痛中。
脆弱的瑞秋,好不容易重塑的世界,重新崩塌。
她又再一次,站在了懸崖的邊緣。
這次她會不會跳下去呢?
這部以死亡為主題的電影,氣氛沉重,但不壓抑。
主人公們時不時扔出一句搞笑的金句——
強納森調戲瑞秋:
——你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嗎?這件事很噁心,下流。
——我們應該找個時間一起去吃冰淇淋。
這樣的處理方式,觀眾確實很買帳。
至今豆瓣評分都保持在8.1。
當然了,這還要歸功於本片的導演約翰·卡尼,經典音樂愛情片《曾經》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叛逆邊緣》中,導演再次用細膩的手法,告訴觀眾:走極端並不是逃避和發泄悲傷的正確方式。
拋開心理疾病不談,故事著重突出一個字「愛」。
兩個人,都痛失親人,都經歷過死亡。
是愛,讓他們互相救贖,有了新的活下去的理由。
而旁觀的人,則會被感動。
感動,人生中偶然的一次相遇;感動,其實每一個人都曾受過傷害;感動,死過一次的人更加珍惜生命。
還是那句老話——
自殺有100種理由,但活下去的理由只需要一個就夠了。
逝去的人,固然重要;
但在眼前的人,以及現在的你,更應該去珍惜,這是當下最切合實際的。
就像強納森說的:
如果我們對彼此來說都很重要,我想活下去,活得比你久,好看看你過得好不好。
這句話,送給在看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