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這個概念就是指中國古代詩歌與詞牌。
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也就是古風和格律詩。而詞牌是發展稍晚一點的格律體長短句,有嚴格的平仄限制和格式體制。
詩是韻文。千萬不要被「平仄格律是詩歌創作的鐐銬」這種懶人藉口所誤導,還沒開始就心裡抵制學習平仄格律。
平仄是漢字發音系統,我們平時說話高低起伏就暗含了平仄。而格律是一套平仄關係的規範。近體格律詩作為古詩中的後起之秀,長期占據了中國古詩壇的高地,雖然和不守格律的古體詩共同發展,但是精緻工巧的作品多出於格律詩。
我們學習寫詩,是要在前人的肩膀上往上爬,沒理由放棄上千年的詩家語、和格律詩意象的積累。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創作的源泉。
古體詩不講平仄格律,押韻寬鬆,相當於文言版的現代詩。古體詩最深處的東西就是當時代的古樸、古拙。我們在今天是無法還原那種古意的,因為時空的不可逆性,社會文化的精緻化,其實我們今天已經完全無法達到當年古風的意境高度了。
古體詩雖然不講平仄,也講漢字音律,詩是用來吟誦的,如果不合乎音律,都無法正常朗讀順暢,這樣的作品,會有人喜歡?
所以,學習近體詩,平仄格律是基礎,非學不可。學習古體詩,也要注意句詞通順,不能磕磕巴巴,影響句子發音的抑揚頓挫。學好平仄只會讓我們的詩句更加流暢而有節奏感。
好的鑑賞力是技巧和意境結合提升的表現。鑑賞能力來自於大量的閱讀,來自於對古詩發展變遷的理解。
「文章合時而著」,詩也是一樣的。當我們通過大量閱讀了解到古詩的起落和演變,就能搞清楚自己的寫作風格在詩歌發展史中的維度,找准自己的定位。
鑑賞力提高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對古詩寫作技巧的提高。也就是前面說的平仄,韻腳,對仗的知識,以及古體詩的轉韻,普遍文法等各個方面的學習提高。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技巧和方法,才可以在讀到古人詩句的時候發現他們的精妙手法並學以致用。
當我們有了很高的鑑賞力,一首古詩放到面前,我們就可以了解它構建意象的方法。當我們遇到生活中詩的靈感,腦海中自然會有積累的經驗解構靈感,重新組合,用古詩特有的韻味表達出來。
這個時候出來的作品就不能說「入門」,已經是「升階」了。
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溜溜。
經過認真學習和閱讀賞析,我們會發現詩詞的境界越來越高深,用心的創作者只會越來越虛心,不會滿足於基礎知識和小成績,那麼就需要把作品亮出來,讓高手來指點,在批評中進步。
因為我們總認為自己的作品是沒問題的,正所謂「敝帚自珍」嘛。可「旁觀者清」,特別是有詩歌創作才華和鑑賞能力高超的人,正是我們需要的良師益友。
不過我們在學習和閱讀的基礎上也要構建自己的詩歌知識框架,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並對他人的批評和讚揚保持一種積極地、謙遜的姿態。確實有問題,可以藉機提高。如果別人的指責有誤,則互相幫助提升。
如果遇到半桶水的槓精,那就置之不理。
「不卑不亢,勤學好問」才是真正進步求學的態度。
詞牌除了在押韻上比近體詩要稍微寬鬆一點之外,其他方面是更為嚴格的格律體。不學平仄格律,就不要去填了。即便學會了平仄格律,還需要了解清楚成千套詞牌名的固定格式,然後找出能夠合適表達當時情感的詞牌,再依據固定格式進行創作。
這個難度比寫近體詩只高不低。
要入門詩詞,個人建議從古體詩入手,逐步掌握文言文的精妙,體會平仄音律帶來的快感,再上升到格律需求,再進一步研究近體詩。近體格律詩基本掌握,再考慮詞牌。
祝大家儘早升階,成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