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供應鏈的高度做採購

2019-07-18     採購從業者

導讀:未來的競爭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如何站在供應鏈的高度系統思考,制定戰略,是每個採購人必備的素質,當問題發生時,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站的夠高嗎?

The competition in the future is not going to be betweenindividual organizations, but between the supply chains they are part of。

未來的競爭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MartinChristopher教授這句名言現在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背後的趨勢與內涵則更為重要。

供應鏈的競爭形勢,如果劃個簡圖,是下面這個樣子。



多家企業帶領各自的供應商團隊開展了一場PK賽,要想贏得客戶芳心(需求),須要團隊成員之間面向客戶,達成共識,高效協作,哪家的質量、成本、交期與服務體驗綜合指標更讓客戶滿意,哪家就能在供應鏈競賽中勝出。由於現在傳統行業供過於求,產能過剩,企業關注焦點從內部專業化轉向滿足客戶需求,所以供應鏈最準確的翻譯應是供需鏈,即客戶需求驅動的供應鏈變革方向。隨著專業化細分,組織越來越依賴於外部的供應商資源,現在的整車廠如果離開配套供方的協助,無法生產出了一台完整的汽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生產車間就是我們的一個供應商,而我們的這些供應商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我們的生產車間。如果某個供方出了交期問題或質量問題,就意味著我們的整個供應鏈都會受到影響,隨著專業化分工的加深,我們的供應鏈管理會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需要專業化的供應鏈管理團隊。

供應鏈管理的目標,主要有兩個1:客戶要滿意,2:利潤要高。客戶滿意,交付就要及時,質量要有保證。利潤最高,庫存就得低,成本就得低。於是形成了2對互相制衡的指標:交付(O.T.D),庫存(I.T.O)質量Quality與成本Cost

相應的,採購管理KPI設計上,也應設置以下2對看似矛盾實質均衡指標:供應商的質量合格率,供應商的交付準時(O.T.D),供應商的成本, 原材料的庫存周轉率(I.T.O)



一: 站在供應鏈的高度制定採購戰略

企業的採購戰略,不是採購人員拍腦袋來決定的,而是企業為了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需求為導向來制定的整個產業鏈的供應戰略.採購戰略必須支撐供應鏈戰略,供應鏈戰略的好壞往往體現在爭奪客戶需求的競爭優勢上。要制定好的供應鏈戰略我們需要考慮下面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根據我們的客戶需求、產品特點,明確我們供應鏈努力的方向是什麼,到底以省為準,還是以快為準?

通常如果產品是創新型產品、流行時尚類產品、客戶訂製的產品,這時需求波動比較大,難以預測哪個產品未來市場如何,必須快速上市,柔性擴大產能,那麼這家企業屬敏捷型供應鏈,典型代表:蘋果、特斯拉、快時尚的服裝品牌ZARA等等。這時,我們的採購戰略應該把快捷、柔性當作重點,包括選的供應商,都應具有快、柔性的特質。敏捷型供應鏈, 應像小李飛刀,把「快」連到極致。

如果產品屬日常型大眾化產品、客戶選擇產品時更看重性價比,需求相對穩定,那麼這家企業的供應鏈應屬精益型。典型代表:豐田汽車、統一方便麵。精益型供應鏈,強調成本優勢,往往圍繞著成本做持續改善,有點像練少林功夫。你選的供方,也必須是具有成本持續改善能力的供方。每年都要給供方設定Cost Down(成本降低)指標。所以,採購人員一定得明白我們的供應鏈戰略方向。否則採購工作很有可能在幫倒忙。



二:站在供需鏈的高度,以終為始來選擇、評價供應商

經常被問到如果選擇供應商,評價供應商時,指標與權重如何設定。如果站在供應鏈管理的高度,答案是非常清晰的,客戶如何選擇我們, 客戶如何評價我們,我們就如何選擇、評價我們的供應商。如果客戶選我們,質量占50%,成本占30%,交期占20%,你選擇供應商時、評價供應商時,也得質量占50%,成本占30%,交期占20%,這樣,我們的供應商才能助力我們的供應鏈,才能讓我們的客戶滿意。

三:站在供應鏈的高度,用TCO的眼光來考慮全成本控制

把供應鏈當作一個成本系統整體來研究。不要做局部優化。當把供應鏈當作整體研究時,你發現可以挖掘的潛力非常之大。而我們之前所謂的Cost Down成本降低,實際上就乾了一件事,就是壓供應商的利潤。

過分壓榨供方利潤,直接的後果是破壞了供應夥伴之間的關係,造成質量與交付的一系列問題,破壞了供應鏈的韌性。



四:站在供應鏈的高度,系統思考,避免與供應商的零和遊戲

你發現我們之前做了非常多的零和遊戲,比如以轉移庫存為目的VMI(供應商管理庫存)。供應商的貨到我們倉庫,不算我們的庫存,仍然屬於供應商的,我們什麼時候領用什麼時候算我們的。有的企業還收供應商租金。這種以轉移庫存為目的的VMI之所以沒有意義,是因為這份庫存無論怎麼轉移,都存在於供應鏈當中,存在就會有庫存成本,誰最終來支付這個成本,肯定是核心企業你自己—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是說VMI不好,是說以轉嫁庫存為目的的VMI不好,基於供應鏈做整體庫存下降的VMI是可以做的)基於供應鏈的思維,我們稱之為系統思維.

很多採購問題發生,很多採購人的糾結,根本的原因是:你站的高度不夠!



最後請企業高層注意以下常識:

1. 一個生產型企業,收入的60%以上是由採購花出的2. 採購省下的都是凈利潤,採購成本每降低1%,企業的利潤率將增長10%;而且這是通過內部管理提升就可以實現的。3. 採購控制百分之百的原材料庫存,進而影響公司的現金流出。4. 採購人員用心談一個單子,可以省下他全年的工資,目前很多採購人員的薪資占到採購成本的比例少到可以省略不計,很多採購乾的都是良心活,所以對採購人員激勵投入回報最高。5. 企業老總們要向銷售要收入,更要向採購要利潤,更要向採購要供應鏈競爭優勢,儘快把採購系統從保證供應升級到成本管控中心,從成本中心升級到利潤中心。6. 採購管理著你最重要的合作夥伴、決定你明天競爭優勢的外部資源。你也可以不重視採購管理,但你的競爭對手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uPyCWwBmyVoG_1ZNU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