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心使命引領下接續前行

2019-11-23   贛南日報

作者:記者劉潤發 楊曉安 張宗興 張惠婷 溫居林

來源:贛南日報

贛州發揮紅色資源滋心鑄魂的作用,全市基層黨組織常態化開展「到紅色教育基地悟初心」等活動,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牢記黨的宗旨、堅守人民立場,爭創新時代「第一等工作」。圖為市直機關單位一批黨員幹部近日在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參觀學習、感悟初心。記者劉青 攝

歷史,總是讓人銘記。

1931年11月7日,瑞金葉坪謝家祠堂成了「一蘇大」的會堂。在這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告成立,開啟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

歷史,總是值得借鑑。

2019年11月7日,同樣的地點,贛州市委將理論學習中心組的一場專題學習會放在了這裡。

仿佛時間回流、情景再現:一排排長板凳,整齊地坐滿了人,大家面對主席台,全神貫注,認真聽、認真記……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贛州在11月7日這個特殊的節點、選擇「一蘇大」這個特殊的地方、以「情景教學」的特殊方式,召開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會,有著不一般的深意。

「在這特殊的時間、特殊的地點,以特殊的內容、特殊的方式,我們開展集體學習研討,就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蘇區歷史、弘揚蘇區精神、踐行初心使命。」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李炳軍在主持中心組專題學習會時開宗明義。

贛南是黨的初心啟航之地。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11年再次踏上贛南大地。他深情地說:「這裡是中央蘇區,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我來這裡也是想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全中國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們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們的革命前輩、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們蘇區的父老鄉親們。」

「要從瑞金開始追根溯源,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教育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增進群眾感情,踐行群眾路線,錘鍊忠誠乾淨擔當政治品格,當好人民勤務員。」

牢記領袖囑託,深刻領悟三個「來之不易」,贛州結合主題教育,初心源頭追溯初心、恆守初心、傳承初心、踐行初心,勇擔使命,奮然前行,致力推進贛州新發展,回報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厚愛。

追溯初心,深刻領悟紅色政權來之不易,答好「守初心」的政治答卷

贛南人民對紅色政權有著相濡以沫的情感。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政權,首次以國家政權形態登上中國政治的舞台,開始治國安民的偉大預演。從此,瑞金作為「紅都」——紅色政權首都,走進中國革命史。

贛南人民對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從紅色政權成立到1934年10月撤離中央蘇區,為保衛和鞏固紅色政權,10.86萬有名有姓的贛南兒女獻出了生命,參與其中的贛南民眾更是不計其數。

紅色,已然植入血脈,成為這片土地的鮮明底色。追求、熱愛、建設、守衛這片紅色,成為一代代贛南兒女的集體意識,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未曾改變。

隨著主題教育深入開展,這種熾熱的紅色基因,如同奔騰在贛南大地的精神火種,燃旺了廣大幹部群眾的初心「火炬」。長征渡、紅井旁、紀念館……探尋者絡繹不絕。飲水思源、追尋初心的自覺匯聚成汪洋大海,滋潤著這片土地,以及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

「1934年10月16日,紅軍主力在於都河集結完畢。大家踏著臨時搭建、咯吱作響的浮橋,通宵達旦過河,邁開長征第一步……」國慶前夕,在贛州市人民醫院療養病房,104歲老紅軍王承登深情講述自己的初心故事,為市委老幹部局全體黨員上了一堂意義深刻的黨課。

這位贛南籍「國寶級」紅軍老戰士,就像一位歷史老人,見證和經歷了紅色政權初創,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以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階段。他說,無論什麼時候,沒有初心,就會迷失方向,守不住初心,就走不了遠路。是啊,道阻且長,行者致遠。當年二萬五千里長征路,革命先輩就是本著一顆初心走下來的,哪怕倒在路上,目光也始終向前。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主題教育中,贛州用活地方紅色資源,採取集中學習、送學上門、微信助學、結對幫學等形式,確保學習教育全覆蓋;通過口袋書、採茶戲說唱、紅軍後代宣講、鄉間夜話、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方式載體,增強主題教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悟出了什麼?對照黨章黨規,自己還有哪些差距?如何將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通過學習,贛州每一名黨員幹部都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並迅速轉化為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實際行動。

位於尋烏縣城西南的馬蹄崗上,一棟古色古香的兩層小樓靜靜矗立。1930年5月,毛澤東在這裡進行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後,就著昏暗的油燈寫下《尋烏調查》和《反對本本主義》兩篇光輝著作。89年後,唯實求真的精神之光照徹贛南大地。贛州市領導帶頭深入基層一線蹲點調研,摸實情、查癥結、抓整改、求實效。調研中發現,贛州城鄉貧困群眾慢性病認定手續繁瑣、耗時長,門診就醫取藥不方便。市委、市政府迅速對這一問題專題部署整改,進一步簡化慢性病認定程序、擴大認定範圍、提高補償比例,大大減輕了貧困群眾就醫負擔。

9月中旬,一期主題教育專題讀書班,帶給贛州1600多名縣處級幹部一次思想充電、精神補鈣、工作加油的大洗禮。學習黨史和新中國史、重溫紅色故事、集中交流研討、接受警示教育……學員們穿梭在歷史和現實之間,傾情投入、用心感悟、對照檢視。讀書班結束後,信豐縣委書記鍾旭輝迅速作出部署,在全縣廣泛開展革命傳統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當地幹部群眾溯源革命遺址、誦記《贛南遊擊詞》、學習「橙鄉標兵」蔚然成風。

李睿是贛縣區茅店鎮的一名年輕黨員。在主題教育集中學習研討中,他所在的黨支部為黨員們準備了當年入黨志願書複印件,現場進行黨性體檢。志願書念完了,李睿的臉也紅了:「和10年前剛入黨時相比,感覺自己的工作勁頭更弱了,為民服務的意識也更淡了。」很快,大家發現,那個奮發向上、充滿激情的李睿又回來了。

走進贛州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矗立在辦公樓前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紅色主題雕塑格外醒目。「我們每天都要問一問自己的工作初心是什麼,責任擔當是什麼。」礦山駕駛員王金富說,上半年礦山因為地質原因,底部平台不能開採,礦山配料要從各個出礦點搭配使用,有的同事為了提高產量,總愛搶著近處拉。主題教育開展後,這種現象不復存在,大家全力確保產品質量穩定,各項工作也更加務實高效。

為掩護戰友轉移,他隻身將敵人引上懸崖,寫下「死到陰間不反水,保護共產黨萬萬年」的血書,縱身跳崖犧牲。他就是興國籍烈士江善忠,其英勇事跡被改編成微電影《萬萬年》,成為贛州開展主題教育的特色教材。電影拍攝期間,江善忠的孫子江國榮常常前往探班,與爺爺的扮演者親密接觸,他的兩個侄子還友情出演哨兵。從電影中重溫那段崢嶸歲月,江國榮再次感受到共產黨人的如磐初心,更深刻認識到今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黨和國家沒有忘記像爺爺那樣為革命事業獻出鮮血和生命的先烈。作為烈士後代,更應該牢記歷史,不忘初心。」

……

俯拾皆是的紅色故事、無處不在的紅色基因,就像空氣和水,滋養著贛南兒女,讓他們的精神葳蕤成長。傳承紅色基因,走好「初心之路」,答好「時代之問」,贛南這片紅土聖地,正在初心使命的引領感召下,發生著新的嬗變。

恆守初心,深刻領悟新中國來之不易,牢記宗旨,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紅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親人。喝上一口紅井水,一股暖流湧上心……」一曲《紅井水》,唱出了黨的初心,時刻提醒黨員幹部永遠把人民群眾裝心裡。

「過去家裡連吃飽飯都成問題,現在全村都脫貧了,家家戶戶奔小康,我們享到了共產黨的福。」瑞金市沙洲壩鎮大布村91歲的村民楊世桃,從家鄉的發展變遷中,感念黨的恩情,感懷黨的初心。

當年魚水相親、血肉相連的蘇區幹部好作風,歷經歲月洗禮,早已深深紮根於紅土兒女心中。70年來,贛南老區人民深受黨中央的眷顧,深知新中國來之不易,感恩奮進推動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取得優異成績,如今,住房難、喝水難、行路難等民生問題基本解決,經濟社會正朝著高質量發展邁進。

初心易立堅守難。在主題教育中,贛州開展「老黨員話初心」「百名書記談初心」「身邊的榜樣談初心」「到紅色教育基地悟初心」等活動,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牢記黨的宗旨、堅守人民立場、增進人民感情,愈加煥發爭創新時代「第一等工作」的精氣神。

越來越多的黨員進入這樣一種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狀態:胸前亮出的是黨員身份,心中牽掛的是黨員責任。

信豐縣古陂鎮農伯樂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賴煥華說:「守初心、擔使命不是什麼大道理,對我而言,就是要發揮好黨支部的引領作用,把合作社做大做強,帶領更多群眾脫貧致富。」

為了幫助農戶擴大農產品銷路,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掛職尋烏縣幹部米雅娜通過阿里巴巴2019脫貧攻堅公益直播活動,當起了農產品主播推銷員,吸引近150萬人次觀看,成為「網紅」,一舉促銷當地農產品萬餘公斤。

守初心,見恆心。贛州堅持把密切聯繫群眾、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融入主題教育,用心用情為民謀利、取信於民。廣大黨員幹部圍繞本地本行業突出問題開展調查研究,真情實意聽民意、察民情、解難題。僅上猶縣就召開「鄉間夜話」「城鄉夜話」320餘場次,徵集意見建議1000餘條,梳理出群眾急盼解決的民生實事360餘件。

以百姓心為心。贛州全力解決好群眾身邊的急難事、麻煩事、煩心事,打通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同時,推動「以曬促改」,在市本級主流媒體開設「三事」整改專欄,公開「晾曬」「曝光」問題整改情況,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倒逼各單位以問題為導向,快速整改、真抓實改。9月以來,全市共收集到群眾反映的教育、醫療、城管、環保等方面問題1964個,已解決1241個,真正讓群眾在主題教育中看到新變化、得到真實惠。

章貢區實施城鎮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整治,已簽移交協議的有12所,其中舉辦公辦或委託舉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11所,約定舉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1所。全部移交後,可增加普惠性幼兒園學位3060個。該區雲星中央星城小區居民說:公辦幼兒園學位如此緊張,私立幼兒園學費又難以承擔,此前真的很犯愁。現在好了,孩子在小區就能讀上公辦幼兒園了。

定南縣嶺北鎮為夜間出行存在安全隱患的含水村黃屋、高陂、長塅、石禾場村民小組安裝太陽能路燈,解決了群眾夜間出行難的問題。村民感嘆:路燈亮了,我們的心裡更亮堂。

「以前辦證至少要跑三四個地方,走上五六趟,等待的時間又長。現在實行一次性告知、一次性辦理,開個餐館什麼的一次就能把事辦好,政府如今的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還真沒得說。」安遠縣三百山鎮梅屋村村民梅勇,手上拿著剛辦下來的營業執照開心地說。

傳承初心,深刻領悟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始終對黨懷著感恩情懷赤子忠心

蘇區時期,瑞金沙洲壩楊榮顯響應「擴紅」號召,先後將八個兒子送去參加紅軍,全部壯烈犧牲。這故事被拍成電影《八子》,影片自今年七一前夕上映以來,好評如潮。

母送子、妻送郎,當年240萬人口的贛南,參加紅軍的就有33萬人,參加支前作戰的有60萬人。

一顆紅心永向黨,始終對黨懷著赤子之心、感恩之情!蘇區時期的贛南百姓如此,如今過上幸福生活的贛南人民更是如此。

在瑞金紅色景區,經常能看到一位身材魁梧的「紅軍」,他身穿紅軍服,手擎紅軍旗,時而舞動手中的紅旗,時而昂首肅立成一尊紅軍雕像。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紅軍烈士後人楊華,景區義務宣傳員。他以紅軍旗手形象,義務宣傳紅軍的革命事跡,已有20多年,被稱為「紅軍的人體雕塑」。

楊華說:「我從小就生活在這片紅色的土地,在景區扮演紅軍,是為了向遊客展示紅軍的形象,宣傳介紹瑞金革命故事,讓大家不要忘記革命先烈,不要忘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

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華屋,著名的紅軍村。當年,村裡的17個後生參加紅軍前,在後山栽下17棵松樹,和家人相約「見松如見人」,後生戰死沙場,17棵松樹已然蒼翠挺拔、直入雲霄。

今天,絡繹不絕的遊客走進華屋,聆聽這個悲壯的故事,無不動容落淚。讓人欣慰的是,村頭一幢幢整齊美觀的小康樓,終於可以告慰先烈:當年後生們的鮮血沒有白流,華屋終於告別了貧窮落後,村民們終於過上了好日子,村民人均純收入已由2012年《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台實施時的2230元,增長到如今的11300元。華屋群眾感銘黨恩,村裡新建的華屋紅軍祠牆體上,「永遠熱愛黨,永遠跟黨走」幾個紅色大字分外引人注目。紅軍祠里新建了村史館,華屋的革命歷史刻在牆上。對著一批批接受紅色教育的遊客和參觀者,講解員動情地將華屋的故事講了一遍又一遍,讓更多人從中受教育、銘黨恩。

銘記,是為了更好地傳承。瑞金沙洲壩,當年毛主席帶領群眾挖掘的紅井水汩汩流淌。井邊豎立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兩行大字,無聲地訴說著贛南人民的緬懷與感恩。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安遠縣版石鎮賴坑村,村民劉小偉將這樣的感言鑲嵌在自家新建的水池底部。以前,全村人共用一口水井,排半天隊才挑半桶水回家。「做夢都沒有想到,能與城裡人一樣,用上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讓紅色記憶深植心底,讓紅色情懷接續傳遞,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贛州通過紅色課堂、影視作品、文藝節目、景區景點等載體,大力宣傳推介贛南紅色歷史文化,打造永葆本色、永不變色的紅色之都。

9年,325場。這是于都縣長征源合唱團成立9年來交出的演出成績單。這支由來自全縣70多個單位、160餘名歌唱愛好者組成的業餘合唱團,以傳承紅色基因、播撒紅色文化、弘揚長征精神為己任,足跡遍及江西、北京、上海、廣東、山東、廣西、貴州及陝甘寧等地。

「合唱團的成員大多數是紅軍後人,他們不圖報酬、不計名利,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懷著崇敬、感恩之情參加義演,就是為了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傳播我們的紅色文化。合唱團的下一個目標是,到2021年,力爭義演500場以上,以此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長征源合唱團名譽團長袁尚貴說。

「一送(里格)紅軍(介子個)下了山,秋風(里格)細雨(介子個)纏綿綿……」10月9日晚,瑞金市映山紅大劇院,來自江蘇常州、河北唐山、江西省交通運輸廳、贛州市直單位的600餘名學員,跟著老師集體深情演唱《十送紅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紅歌。這是瑞金幹部學院「紅舞台教學」的內容之一。

用好紅色資源培訓教育幹部,「紅舞台教學」成為瑞金幹部學院的特色課程,每年有近兩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幹部在這裡接受紅色洗禮,追尋紅色記憶,感受紅色情懷。

不忘初心、永葆初心、傳承初心。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贛州常態化開展「五紅」活動。發揮紅色資源滋心鑄魂的作用,要求全市基層黨組織帶領黨員讀紅色經典、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看紅色電影、參觀紅色教育基地,推動黨員從紅色歷史中汲取正能量、接受思想洗禮。贛南日報微信公眾號開設「主題誦讀」專欄,每期由一名黨員幹部誦讀一個發生在贛南的初心故事,吸引黨員幹部與歷史對話、與初心對話、與使命對話,到目前已開展誦讀1142期。

踐行初心,深刻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奮力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紅色樣板

得益於《若干意見》,經濟社會發生破繭蝶變的贛南革命老區,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有著切身感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衷心擁護,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

「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範、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今天,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為江西和贛州發展指引的方向,贛州全市上下在擘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藍圖、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紅色樣板的征途上,信心更滿、幹勁更足。

信心,源於對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把握。

10月18日,江西省與中國科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在贛州建設中科院稀土研究院。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稀土科技創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舉措,對於加大稀土科技創新力度,共促稀土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技革命加快興起,沿海中高端產業轉移趨勢更加明顯,新一輪中部崛起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在贛州疊加,江西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贛州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為贛州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蘇區振興政策效應持續釋放、新一輪振興發展支持政策研究制定,將為贛州高質量發展帶來重大政策利好。

信心,源於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

今年前三季度,贛州市財政總收入增長9.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6%,實際利用省外2000萬元以上資金增長10.28%,5個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全省第一。今年以來,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步伐加快,為贛州實現全年目標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信心,更源於全市幹部群眾特別是領導幹部持續提升的精神區位。

10月20日至21日,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李炳軍輕車簡從,帶頭深入贛縣區貧困村蹲點調研,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問民生訴求、促脫貧攻堅。通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贛南廣大黨員幹部改作風、提效率、敢擔當,加快建設經濟活躍、社會和諧、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贛州黨群干群血肉聯繫更加密切,人心向黨、萬眾歸心成為贛南大地的生動景象。

面對新使命新目標,贛州市明確提出,把工作重心轉到加快產業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增強造血功能上來,重點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生態建設、改革開放、民生改善等六個方面作示範。

提升政府執行力、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破解停車難題……10月22日,調研成果交流會上,市委常委同志分別介紹了調研成果。贛州把主題教育與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緊密結合,圍繞「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做什麼、我能為高質量發展做什麼」,聚焦大力實施「主攻工業、三年再翻番」,堅定不移發展「兩城兩谷兩帶」產業集群等深入調研,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把脈開方。

與此同時,贛州將主題教育與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緊密結合。圍繞2020年全市整體脫貧這一頭等大事,大力開展「機關幹部下基層、連心連情促脫貧」活動。副廳級以上幹部分別掛點聯繫1個以上深度貧困村,932名縣處級幹部分別掛點指導一個貧困村,共選派9809名幹部駐村幫扶,86046名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以開展主題教育為契機,贛州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落到實處,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的信仰力量,全面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將「基層黨建質量提升行動」作為主抓手,從6個方面提出16個提升項目、80條具體措施,一項項解決基層黨建存在的短板弱項。全市梳理了13項普遍性、傾向性、規律性問題,由相關市領導牽頭,一項一項研究解決,並形成長效機制。

……

時代是最大的舞台,信心是最強的動力。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根本目的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我們的初心使命,並為之接續奮鬥,將維護核心、擁戴核心、追隨核心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把贛州打造成最講黨性最講政治最講忠誠的地方。

初心如蘭,芬芳贛南;使命在肩,勇毅前行。堅守初心、踐行初心,這裡曾孕育偉大的蘇區精神,創造了令人敬仰的曠世偉績。今天,我們堅信,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在新時代長征路上,在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進程中,贛南人民一定能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一定會在這片紅土聖地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編輯:黃松林 實習生鄧春霞 編校:劉敏

值班主任:明心武 編審:陳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