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紹峰談兒子首聊教育觀:富養孩子,不如富養孩子的夢想

2019-10-08     瑞思英語官方

前幾天,許久未曾露面的馮紹峰在某綜藝節目中,聊起了小時候的夢想。

外表儒雅安生的他,內心十分狂野,他自小就喜歡騎車,一直以來都有一個機車夢。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熱愛這樣的極限運動簡直就是對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戰。馮紹峰的父母因為兒子的這個夢想,提心弔膽了很多年。



即便如此,馮紹峰依然堅持著這個愛好。

在節目中,馮紹峰迴憶起這樣一個片段:當他帶著頭盔準備出門時,看到兒子瞪大眼睛看著他,並且手腳撲騰的衝著他笑,十分可愛。

一旁的妻子趙麗穎問他:「你這麼喜歡騎車,等你兒子大了,讓不讓他騎?」

聽到這個問題,馮紹峰的表情瞬間凝固了,本能地說道:「不讓!」

思考了一會後,他又改了口:「如果他有這個夢想,應該讓他盡興去做。然後告訴他,如何安全。」



馮紹峰這句話,讓人感觸良多。

少年不懂父母心,領悟已非少年時。

如今為人父的他,已經體會到了當年父母的擔憂,他也會出自本能的為孩子的安全著想。他可以拿出父親的威嚴,呵止孩子做危險的事情,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尊重孩子的意願和夢想。

因為他明白,孩子的人生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任何人都無從干涉。所謂最好的親子關係,就是給予彼此尊重,讓彼此擁有自由的人生。



Professor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某個山區小城裡,一女子的一雙兒女成功地考入名牌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很多人向她討教育兒的經驗,她卻只說非常後悔……

原因是這樣的:她的兒女從小便勤奮好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女兒善於表達,從小立志當記者;兒子善於思考,喜歡收集飛機模型。

高二分文理科時,她阻撓女兒讀文科的想法,理由是理科招生數量多,專業多,且大多數專業是熱門專業,讀理科將來好就業。

最後女兒妥協了,誰知沒有考上,復讀了一年。

復讀這一年,女兒拼了命學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上了一所普通二本師範類學校,因為文理劃分的問題,女兒無法選擇自己心儀的專業,只好選擇了自己並無興趣的其他專業。

兒子靠實力進入重點高中「尖子班」後,這位母親就開始為他策劃未來。由於她是個醫生,便希望兒子學醫。

第一年高考兒子是縣城的第二名,母親執意選擇某名牌大學的醫學部,但是排斥做醫生職業的兒子毅然選擇復讀。

復讀一年後,兒子考得不理想,不死心的母親認為某高校醫學部較為妥當,兒子把自己的心儀院校填到了第二志願。最終,兒子雖如願考入心儀院校,但專業卻是母親指定的「機械」專業,而不是他最愛的「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

經過這些事情後,姐弟倆和母親之間的關係裂痕漸生,可母親卻不明白為什麼,總覺得自己的做法沒問題,自己是對的那一方。再後來,這位母親在閱讀雜誌時幡然醒悟,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

一是忽視了孩子的能力趨向,違背客觀規律,強迫文科功底紮實的女兒去讀理科;

二是忽視了孩子的興趣愛好,獨斷專橫,大包大攬,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為了自己的喜好,強迫不願學醫的兒子去讀醫學;

三是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忽視了孩子的實力和水平,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把自己的慾望當成孩子的志願。

總有父母喜歡用自己的標準以及見識去衡量孩子的未來,可一句「都是為了你好」,圈縛了多少孩子呢?

家長打擊了孩子的夢想,成功地讓孩子按照自己鋪設的道路前進,但其結果,往往是塑造了一個沒有自我的人,沒有安全感的人,沒有成就感的人。



電影《神秘巨星》,講述了一個關於夢想與勇氣的故事……

一張校園歌手選拔賽的廣告,喚醒了少女尹希婭從事音樂事業的夢想。

這顆夢想的種子,是母親在她六歲時、冒險偷取丈夫的錢為她買了一把吉他時開始種下的。

從此,母親成了女孩歌唱的陪伴者、欣賞者,與孩子同樂,與孩子同唱,與孩子一起研究唱歌技法,甚至在做飯時為孩子舞蹈。

為了滿足女孩的夢想,母親賣掉了唯一的值錢的金項鍊,買了一台筆記本電腦和上網卡。從此,女孩把自己用心歌唱的視頻,上傳到網絡,贏得了世界各地聽眾的讚譽。

這位媽媽的偉大之處,在於從小便教育孩子做真實的自己,培養孩子逐夢的勇氣,並陪伴在孩子身邊和她一起追逐夢想,不斷為夢想的實現而努力奮鬥。

每一個孩子的夢想都彌足珍貴,都應該被尊重。

不管未來夢想是否能達成,我們都應該讓孩子保有自己的夢想,因為人生最美麗的風景,一定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



有一位來自美國加州的7歲男孩,僅依靠回收垃圾就當上了CEO,受到了各大媒體的關注。

這個男孩叫瑞恩,在他3歲時,他的父母便教會了他如何進行垃圾分類。

隨著年齡的增長,瑞恩始終對垃圾分類興趣不減。

一天,瑞恩對父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爸爸,不如我來幫鄰居分類垃圾吧?」

面對兒子的想法,父親並沒有反對,而是在瑞恩放學後陪著他一起到鄰居家裡幫忙分類,回收瓶子。

在瑞恩對垃圾分類的深厚興趣下,回收廢品的業務越做越大,也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瑞恩的堅持而熟知他的「業務能力」,紛紛找他回收垃圾。

當瑞恩「業務」做得越來越大時,瑞恩的父母非常乾脆地幫瑞恩註冊了一個廢品回收的公司——「Ryan的垃圾回收」。

在瑞恩的堅持與努力下,他通過回收廢品賺了將近8萬元人民幣。

而對於這一筆錢,瑞恩早已經有了很好的規劃。

現恩將這些錢分為三份,一部分捐給慈善機構,一部分添置一輛垃圾卡車,剩下的錢存起來,作為自己日後的學費。

看到這個孩子優秀的同時,我們無法忽視瑞恩父母的出色教育。

本來只是想通過垃圾分類來教會孩子愛護環境,沒曾想孩子後面會產生如此深厚熱烈的興趣愛好。

但他們並沒有將這個看起來算不上特長的一個愛好,扼殺在萌芽之時,而是一步步引導瑞恩的獨立自主能力,並讓他學會堅持下去。

一個孩子如果有夢想,他會對很多事情有主動的求知慾,主動規劃自己的未來,對自己喜歡的事情有更加堅韌的毅力,對於生活也會有非凡的熱情。



Professor點評:

何謂好夢想?這個問題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但我們需要明白:無論什麼情況下,我們都需要尊重、培養孩子的夢想,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夢想,哪怕是最平凡的夢想。

唯有如此,父母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孩子也能夠充分釋放個性和潛力,得到成長的快樂。

關注公眾號「瑞思英語」,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k5lqm0BMH2_cNUg3ZN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