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說過:「孩子一旦出生,要想不愛他已經為時過晚。」然而,就是在這種「被迫的主動」中,我們領悟到了愛的無私與偉大,卻也常常忘了冷靜地思考究竟該如何愛孩子。
你瞧,為什麼現在的父母很容易焦躁,面對孩子,很容易失去耐心,或者,失去信心。因為大家一不小心就在復刻著同樣的錯誤:對孩子物質上無微不至,學習上步步緊逼,情感上投入甚微……這樣的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
「為何你不懂我的愛?」
其實,在一切人間之愛中,親子之愛是最特別的一種,它以相聚為開始,卻以分離為目的。它是雙向的、流動的,也是最客觀公正的,因為在靈魂深處,孩子與父母始終是一體的,父母給予孩子什麼,孩子會如同海綿吸水般統統吸納,又會如同鏡子般毫無保留地反射出來。
只是,與愛相伴而生的親子教養,卻不如親子之愛那麼簡單,而且隨著孩子越髮長大,教養的煩惱與矛盾會日漸突出,父母們常常自責又困惑:為什麼自己明明是關心,孩子卻一再叛逆、挑戰權威?明明是好心,孩子卻不能理解、拒絕溝通?明明是操心,孩子卻覺得是被控制,抵抗生厭?為什麼孩子不懂我的愛?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媽媽非常愛自己的兒子,對兒子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自出生起,她就希望兒子能夠像他的CEO爸爸一樣擁有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前程,為此,她放棄了高薪高職,當起了全職媽媽,對兒子的生活提出了「五項規定」,並監督兒子嚴格遵照執行:
第一、4個月開始早教,18個月開始學英語,3歲開始學琴、畫畫、書法、游泳,4學開始學表演、主持、打擊樂、EMBA、思維訓練;
第二、不可以玩電腦和iPad,每天只有半小時看電視時間;
第三、幼兒園放學後不可以和小朋友玩耍逗留,要第一時間回家;
第四、不與調皮搗蛋、經常被老師批評的同學交朋友;第五、除了父母安排的活動,只能上興趣班或在家學習玩耍。
媽媽說,這些規定都是「為了兒子好」,因為她非常愛兒子,所以她要為兒子設定好人生路,不讓他的人生有一絲差錯。但是這些規定,卻讓兒子與她的距離越來越遠,如今已經7歲的兒子除了每天的基本日常對話,幾乎不與媽媽溝通聊天,也很少在媽媽面前展現活潑調皮的男孩本性,媽媽抱怨說,她和兒子在家一整天說的話總數加起來,居然比不上爸爸下班後和兒子短暫相處時說的話。
「究竟是愛還是害?」
其實,時下,這種「以愛為名」所採取的管教方式並不鮮見,很多父母都會有意無意、程度不同地「控制」孩子,把自己的意願和自己認為正確的愛強加到孩子身上。就像上文所述的這位「以愛之名」換得失落傷心的媽媽一樣,他們看似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的前途和幸福著想,實際上,是一種不適當的愛的表現。
不適當的愛,往往比不愛有更大的殺傷力,它會讓孩子附上沉重的精神枷鎖,對孩子造成深深的傷害,同時也可能讓親子關係陷入矛盾頻發的傷心境地。
心理學家說,親子間產生矛盾的最主要表現方式就是衝突和對抗。譬如,父母以為自己是疼愛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卻認為父母是對自己施壓;父母以為自己是關心孩子,孩子應該聽話感恩,但實際上,孩子卻處處作對叛逆。
此外,不適當的愛還會帶來一種相當普遍的家庭教育現象,即父母的焦慮,因為給予孩子的愛被扭曲了,父母的心也變得格外的敏感和脆弱:孩子活潑一些,會發愁他不聽話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太乖巧了,又擔心他會吃虧不能適應社會;孩子膽小內向,怕影響他將來的發展,因此要逼著孩子去闖蕩世界;孩子發脾氣了,這怎麼行,不懂得情緒管理將來人際關係肯定一團糟……然後又不由自主地陷入某種循環模式,焦慮越多,看到的問題越多,問題越多,焦慮又隨之激增,不知不自覺中,在自挖的陷阱中越陷越深,難以逃脫。
給成長一個愛的抱抱
來自父母的不適當的愛會讓孩子受傷,此外,不恰當的愛的灌輸也是現在的父母很容易陷入的誤區之一,即單向地抽象地向孩子灌輸愛,忽視從身邊的小事和現實生活中對孩子讓孩子感知愛、理解愛。
其實,愛不是能被生硬地教育和灌輸的,親子之愛應該是雙向互動的,是一種點點滴滴的感受和體驗,有了愛的體驗,孩子自然就會將自己的愛表達出來,也就會成為一個有愛的人。所以,我更重視給予孩子愛的體驗,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讓女兒時刻體會到我們對她的愛,這個世界對她的愛,也讓她明白,大愛就是付出,分享和付出才會收穫真正的快樂。
我曾經看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國外一個幼兒園的老師問一群4到8歲的孩子們,愛是什麼?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卻又同樣的質樸童真,有孩子說,愛就是當一個女孩兒噴了香水,一個男孩兒撒了古龍水,然後他們出門,互相聞著彼此;有孩子說愛就是當你累了的時候讓你笑的東西。
你看,在孩子眼中,愛絕不抽象,而是具體的,形象的,是可以被體驗到的,是可以聽到、看到、摸到,甚至嘗到的,是豐富奇妙的五感互通的感受。
對於我和我的家人而言,親子之愛就是生活中點點滴滴發生的事。就像那次去斯里蘭卡旅行,整個過程中,我和小米爸爸把小米當做參與者而不是跟隨者,讓她感受到旅行真正的快樂。回來後的一天晚上,小米躺在我和她爸爸中間,突然對我們說:「媽媽爸爸,以後無論吃什麼,住什麼,我都要和你們一起去旅行。」那個時候,她只有5歲,我和她的爸爸都特別感動,我們感受到的,正是「不可言說、唯有體驗」的愛的回贈。
「日常互動提升愛的質量說了這麼多,再分享一些實用的方法給大家,一起來學習和練習,如何更智慧地愛孩子。
我看過一篇資料,國外的心理學家就如何表達愛,概括了五種方式,分別是:肯定的言辭、身體的接觸、精心設計的時刻、禮物的饋贈以及服務的行動。這五種表達方式能讓對方感受到愛,而且它們可以一起出現,或交替運用。就親子生活的愛的方式而言,也可以參照這些形式來啟發靈感,從肢體語言、親子互動等方面來達成目的,用愛滋養孩子稚嫩的心靈。
√ 給孩子「有原則無條件」的愛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西方的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無論你以後是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醜陋、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養育你直至你成為獨立自主的人。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所以,請摒棄那些有條件的愛的語言,「乖」、「聽話」、「成績好」……用更為積極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孩子的成長,給予孩子肯定的言辭。同時,也要把握好原則性的問題,不因為無條件的愛而讓孩子犯錯,對犯了錯的孩子也不能姑息。
有原則的親子之愛雖然不能保證孩子永遠不犯錯,但是它能夠讓孩子懂得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改正錯誤的勇氣。
√ 與孩子做全身心的交流
交流要雙向,慢慢地,一點點深入,敞開彼此的心扉。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通過父母的經驗了解外面的世界。這不僅僅是情感的需求,也是學習成長的能力。
在和孩子互動時,不能有長輩式的威嚴和居高臨下,而應採用是朋友間的關愛和理解,並多給孩子一些身體上的接觸、擁抱、親吻、摸摸孩子的小腦袋,這些來自身心的溫暖感覺,可以讓孩子源源不斷地感受到愛的能量。
√ 給孩子樹立愛的榜樣
孩子內心的愛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父母要以身作則,營造愛的氛圍,感染孩子的心靈。
平時應尊重和關心孩子,對孩子說話要溫和體貼。此外,夫妻之間也注意使用愛的語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會兒」「別急,我來幫助你」等等。在與長輩相處時,也要多表達尊敬和關心,比如給老人泡杯茶、燒頓飯、送上節日禮物等等。
大人之間的體貼尊重和相互關愛恰恰是孩子愛心得以生根發芽的關鍵。
√ 和孩子共讀關於愛的好繪本故事的移情作用比任何大道理說教都來的有效,空下來的時候,和孩子共讀一些優美而暖心的繪本,一起來感受愛,學習愛,分享幾本我個人很喜歡的,如果你有中意的好書,也歡迎在評論里分享給我。
《猜猜我有多愛你》:超經典的繪本,還是會不厭其煩地推薦。一隻像孩子的小兔子和一隻像爸爸的大兔子。小兔子像所有的孩子一樣愛比較。它們倆在比賽誰的愛更多一些。大兔子用智慧贏得了比賽和小兔子稍微少一點的愛,可小兔子用它的天真和想像贏得了大兔子多出一倍的愛。兩隻兔子都獲勝了。
《彩虹色的花》:這是一個很有愛也很美麗的故事,一朵彩虹色的花,將自己的花瓣都用來幫助有困難的小動物了,最後,自己卻被覆蓋在白雪下面,可是,它的希望和夢想還在繼續,,當春天來到時,新的花朵又在陽光下綻放開來。
《綠熊和紅熊》:童趣的畫風,說著一個充滿哲理的道理:每個人都是一片三葉草,當你懂得欣賞與讚美,接受與理解別人的時候,三葉草的第四瓣葉子已經悄悄地長開了。
《天生一對》:一個奇思妙想的故事,每次讀,心情都變得很好。小個頭的鱷魚先生愛上了大個頭的長頸鹿女士,他們從彼此陌生到相識相知;因彼此相愛而生活在一起,卻因為巨大差異而面臨著許多的麻煩;但他們終於勇敢地攜起手來,共同打造了幸福的生活,還給別人的生活帶來了奇蹟。
《Hug》:可憐的小猩猩找不到媽媽,看到的孩子依偎在母親身上的模樣,心生羨慕之餘又感覺無限的想念,到處呼喚著想要媽媽……
這本英文原版繪本大讚,也很適合低幼孩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