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次核爆試驗,他參加了41次!「東方巨響」的背後,南航勇士奮勇「採摘」蘑菇雲

2024-10-19     揚子晚報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正式爆炸成功,「東方巨響」震驚世界。記者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了解到,「東方巨響」的背後,有南航科研人員付出的艱辛與努力。1964 年至 1996 年間,我國共進行過45次核爆試驗,南航陳達院士參加了41次核爆診斷。1980年10月16日,南航研製的無人機「長空一號」首次實現無人機代替有人機取樣。「採摘」蘑菇雲的接力,南航科研人員代代相傳。

60年前,他「穿雲採樣」進行核爆診斷

攻克技術難題,發展壯大核科學與技術學科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一朵耀眼的蘑菇雲在羅布泊的沙漠中騰空升起,「東方巨響」震驚了世界,中國首次核試驗成功了。當核試驗煙雲尚在翻騰時,現場有一位名叫陳達的年輕人,他要做的關鍵事情就是「核爆診斷」,即對採集的原子彈爆炸後的核反應產物進行分析,判斷爆炸威力。陳達和他的戰友們穿上厚重的防化服登上卡車,不顧個人安危,衝到前線取樣。「絕無退路,只能成功,不許失敗」,這是陳達對自己工作的要求。

但分離樣本中的不同粒子,是一個精細複雜的過程,對於研究者來說是很大的挑戰。經過數十年的努力,陳達與同事們最終提出了「嚴重分凝條件下裂變威力診斷方法」,成果攻克了這一關鍵性技術難題。

陳達(左二)向朱光亞院士(左一)彙報工作

2001年3月,已經從研究所工作崗位退休的陳達,選擇來到南航任教,同年12月,當選中科院院士。「1964 年至 1996 年間,我們國家一共進行過45次核爆試驗,我參加了41次。」多年以後,在給南航學生講核工程專業導論課時,陳達經常這樣「雲淡風輕」地開場。

在南航的日子,陳達院士一邊給學生上課,一邊致力于思考學科發展方向。經過不斷拓展,由陳達院士作為學科帶頭人的南航核科學與技術系逐步發展壯大,建成了完整的學科專業體系,十幾年來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本科、碩士和博士專業人才。

陳達院士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育人之心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也寫在了南航的熱土上。在他去世後,每年清明節和他的誕辰,南航都會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和學習活動,師生也時常自發到雕像前獻花、瞻仰,緬懷這位國防之子、厚德仁師。

1980年,首次實現無人機代替有人機取樣

首架核試驗無人取樣機「南航造」

用無人機取樣,可在核爆炸後約8分鐘,蘑菇雲剛穩定後進雲,既能取到高濃度的早期樣品,又無飛行員健康損傷問題,是大氣層核試驗取樣的先進手段。20世紀70年代以前,世界上只有美、英等少數國家掌握這項技術。1976年底,「長空一號」中高空靶機設計定型,南航利用「長空一號」優良的飛行性能、簡便的使用方法和低廉的製造成本而提交的無人機核試驗取樣方案立即引起國防科委和空軍司令部的重視。

1977年3月,國防科委向南航下達了將長空一號中高空靶機改型為無人取樣機任務。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在全校範圍內,組織了專門的研製隊伍,完成無人機的改型設計、地面試驗和樣機製造;試飛和取樣時,負責無人機外場技術保障等任務。

研製工作照

團隊夜以繼日,奮力拚搏,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常規情況下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改型任務。研製的無人機性能優越,受控良好,任務結束後受到指揮員、領航員的連聲稱讚。

1980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地區,南航研製的無人駕駛核試驗取樣機執行核試驗穿雲取樣任務獲圓滿成功,首次實現無人機代替有人機取樣,結束了我國有人機穿雲取樣的悲壯歷史!

整個過程從空軍司令部提出,到中央軍委批准,再到造出核試驗無人取樣機,圓滿取得「飛得起,穿得進,回得來」的成果,完成了從「0」到「1」的重大突破,為我國的國防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於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據悉,無人機研製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也一直在南航延續。作為我國率先開展無人機研製的單位,南航為我國航空發展史貢獻了第一架無人駕駛大型靶機、第一架無人駕駛核試驗取樣機、第一架高原無人駕駛機、第一架無人駕駛直升機等若干個第一,也形成了矢志不渝的報國情懷,頑強拼搏的戰鬥意志,力爭上遊的創新精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南航 供圖

校對 徐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fb576e47d85a0d2a525c0d21041c5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