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在上海蹭飯被拒,網友吵翻,拒絕的上海人是小氣還是有邊界感?

2023-07-01     電影番茄

原標題:網紅在上海蹭飯被拒,網友吵翻,拒絕的上海人是小氣還是有邊界感?

01、網紅博主在上海蹭飯被拒,連問十多人無人同意

不少觀眾應該曾看過一檔節目,叫《親愛的,來吃飯》。

節目的定位,是「讓觀眾了解食物背後的溫暖生活」,具體的執行方式,是請來明星嘉賓,去普通人家裡蹭飯,順便了解市井中的煙火氣。

這檔節目的嘉賓,有我們熟悉的「呂子喬」,也有賈乃亮。

他們會去普通人家敲門蹭飯,當然也有被拒絕的情況,有的場景甚至讓人心酸又好笑。

而這檔節目,恰恰就是東方衛視打造的,蹭飯的地方,也是在上海普陀

無獨有偶,岳雲鵬也曾參與過一檔類似的節目,名叫《未知的餐桌》。

節目設置類似,岳雲鵬、李晨等明星會組成蹭飯糰,隨機去各個小區蹭飯,並了解主人們的生活故事。

作為明星參與的綜藝節目,這樣隨機的蹭飯方式,雖然對主人也有打擾,但似乎也無可厚非。

畢竟,節目組有資金的加持,有明星的光環,對於綜藝的拍攝手法,那些被「選中」的家庭也大多是經過事先溝通。

可,如果這種事發生在普通人身上,或者說,陌生人以這種形式,走進普通人的家庭,他會被同意「蹭飯」嗎?

而最近關於上海的爭議,正來源於此。

一個來自北京的網紅,可能是從類似的綜藝節目中得到靈感,他主打的就是「蹭飯」,在各個地方的大街小巷,隨機問本地人願不願意讓他去家裡蹭飯。

這個網紅本人,還是個身高近2米,手裡一直拿著拍攝設備的「大漢」。

對於普通人來說,面對這樣的要求,很可能會直接拒絕。

事實也如大家所料,他在上海的弄堂里,連連碰壁,有很多被問到的大爺和大媽,都委婉拒絕了他的蹭飯要求。

當然,拒絕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

有的說自己的屋子太小,容不下這樣的大個子。

有的表示自己的飯是幫別人做的,言下之意,讓你蹭不太方便。

有的表示自己也沒吃飯。

更有大媽直言,自己就是一個人,從不燒飯。

最後甚至於,一個來自北京的「老鄉」,也委婉拒絕了小伙的蹭飯要求,磕磕巴巴表示不方便。

在這一期視頻中,他採訪了很多人,但蹭飯的目的,沒有達成。

小伙在總結中也說得很有道理:「說著外地口音的兩米大個,說要跟您上家裡吃飯,確實也挺嚇人的。」

而小伙本人,在拍攝視頻和詢問過程中,表現得也都十分有禮貌。

在其他的視頻中,小伙大都蹭飯成功,但恰恰在上海,他卻屢屢碰壁。

經常看他視頻的粉絲,有的不樂意了,而大家的觀點也分成了兩派,一時間網上爭議四起,網友也吵翻了天。

一派是對上海本地人嗤之以鼻,表示「上海人就是小氣」。

更有人直言,在上海問500家,說不定都吃不上一家。

當然,也有網友持不同意見,表示上海人的習慣就是如此,如果沒有十年的交情,不太可能請你去家裡做客。

也有上海的網友表示,自己不可能放陌生人進家門。

外地有些網友也十分理解。

大家擔心的原因,有碰到騙子、以及傳染病等等因素。

來自浙江的大哥也明確表示,自己的第一反應,也是拒絕。

更有網友直言,這是討飯討出了「新境界」。

那麼,短短一個視頻,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為何會有人吐槽說上海人「小氣」,「摳門」,「排外」等?

更有一些人,將這種爭議,上升到了地域高度。

其他的不說,我們捫心自問:

如果有一個拿著攝像頭,兩米大高個的壯漢問你:能去你家吃飯嗎?

你會是什麼反應?

我想,大多數人,都會直接拒絕吧;可為什麼到了上海人,這種拒絕就成了道德問題,甚至變成了自私、排外、小氣?

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兒?

02、蹭飯本質是對隱私的冒犯,而上海人,素來有邊界感

我們暫且不提網紅,一般而言,「蹭飯」這件事,是發生在朋友之間的。

如果兩人相熟,兩手空空去家裡吃一頓飯,這是我們說的「蹭飯」,如果是陌生人,番茄君只能想到兩個詞來形容。

要麼,是討飯;要麼,是化緣。

討飯是一種乞討行為,多發生在乞丐和陌生人之間。

而化緣,是僧人乞食的一種行為,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就連僧人乞食,也絕不會走進施主家門,甚至是院門。

因為這種討要,本質上,是對隱私的冒犯。

所以,從網紅博主去上海「蹭飯」,被拒絕後導致上海人被吐槽的這件事中,番茄君至少看到三個問題。

其一,是隱私的保護不分地域,不分種族,不分國家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有天生的壁壘,陌生人之間的交往藩籬,保證了大多數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只有熟悉的朋友,才能發展出友誼,而個人的隱私,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與陌生人分享,甚至不熟悉的朋友同事,也不好窺探。

「蹭飯」這個行為,本身就帶著隱私侵犯的屬性。

博主大機率是善意的,身體大機率應該也是沒有傳染病的,但對不熟悉他的阿公阿婆來說,這一點誰又能確認呢?

貿然帶陌生人回家,即便不被偷,被搶,被傷害,萬一因為共同吃飯病從口入,那誰為這種後果負責?

所以,表面上看,視頻中的上海人是拒絕蹭飯的要求;實際上,他們拒絕的是對自己隱私的冒犯。

而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隱私不被侵犯的權利,這是法律賦予的。

這種拒絕,與地域、民族、生活習慣無關,不管生活在哪兒,是哪裡人,拒絕都正常。

當然,我們不否認有些人熱情好客,會接待人去家裡吃飯。

但就現實情形和安全方面的考慮而言,這種行為並不值得提倡。

如果在某些國家,貿然進入家門要求蹭飯,屋主是可以採取措施,且不用承擔任何罪責。

所以,這不是小氣、排外,而是人性使然。

其二、城鄉有別,城市市民的關係,遠沒有那麼親近

80後和90後,尤其生長在農村的,可能會想起一個場景。

無論是老式弄堂、胡同還是農村大院,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樣,小朋友可以隨意去任何一家人家裡蹭飯,大人做了好吃的,也會互相分享。

《請回答1988》中,第一集就是互相交換食物的戲碼。

這種分享精神,與現代不同,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

第一個,是那時候鄰里關係本身就好,大家有事互相幫襯,已經成了一種生活習慣,相熟也不會設防,才會如此分享。

第二個,是那個年代,人們普遍缺衣少食,但精神充盈,沒有手機等娛樂設備,平時沒事就是互相交流嘮嗑,人與人的關係十分親近。

但現代,尤其是都市裡的人,關係則完全不同。

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很有可能鄰居都不認識。

大家早出晚歸,生活壓力大,早就沒有了那個年代社交的熱情,而且隱私意識強,都有防範心理,所以並不像那時那麼相熟。

所以,對蹭飯這種事,多數人是從身心兩個方面都拒絕的。

一方面,這是現代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決定的。

另一方面,這和當代人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情越來越淡,自我和獨立更加重要,繁忙的生活避免無效社交,是每個打工人所追求的。

翻開通訊錄,能和你聊天的人都沒有幾個,更何況,一個不認識的彪形大漢來蹭飯呢?

其三,是上海人邊界感強,但這並不代表他們自私,小氣。

上海,本身就是個有邊界感的城市。

它是中國第一個發展起來的國際化大都市,是文化交流匯聚之地,上海人一般不會打擾別人,同樣也不希望自己被人打擾。

這就是「邊界感」,邊界感貫穿著上海人生活的始終,但看重經濟的他們,又十分有契約精神。

一旦答應的事,上海人一定會盡力做到,這是上海人的文化內涵。

其實小伙最後,還是成功蹭到飯了。

他去到了一個阿婆家,完成了自己的目標。

雖然阿婆一個人在家,還是給他做了上海本地的美食,還跟他聊了聊。

她提到,上海人講究人情世故,一般關係不到,是不會隨便蹭飯的,同樣,也不會隨便邀請別人來家裡吃飯。

這並非隔絕,並非冷漠,並非上海人的排外,而是一種有分寸感的相處習慣。

這種習慣中,也帶著對他人的關懷和尊重。

我們從小就學著「入鄉隨俗」,到了上海,自然最好遵從本地人生活相處的方式。

03、是什麼招致謾罵,又是什麼讓群情激奮?

這也是今天,番茄君最想和大家聊的問題。

因為生活壓力大,不少人的戾氣很重,而這些壞情緒,是需要發泄的。生活中沒有機會,大家就將這種戾氣,轉化成惡意,在網絡上散布。

這是現如今網暴現象嚴重,鍵盤俠眾多的原因;而這部分人,其實很容易被「煽動情緒」。

大家或許不知道,「上海蹭飯」視頻上了熱搜後,網紅博主收穫了流量,並悄悄下架了視頻。

番茄君不想惡意揣測誰,但這位網紅,在發布上海這則視頻的時候,有沒有那麼一絲絲,明知道上海容易在網上引發爭議,還要拍攝、剪輯這種視頻,以獲取關注的想法?

事實上,因為信息繁雜、難辨真假,我們更無法確認獲取的消息,是否是「假消息」。

這種假,並不是全部的假,而是經過了「處理」的事實。

我們也不排除,有沒有一種可能,這位網紅在其他城市拍攝視頻時,也問了很多人,也被很多人拒絕,但最後把同意蹭飯的剪輯在了一起;而在上海,卻將不同意的剪輯在了一起,造成其他地方熱情好客,上海排外不熱情的「假象」?

這一點番茄君無從考證,自然也沒法下定論,這只是一種合理的猜測。

為什麼要這樣,箇中原因,我想大家都懂。

製造假象和爭議,挑起攻擊和罵戰,向來是某些流量為王的自媒體獲取熱度的妙招。

而當這些沒有事實支撐的假新聞和偽觀點,遇到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時,輿論的海嘯就會被掀起,這是很可怕的。

一旦這些成為常態,我們,包括我們整個社會,又將如何自處?

總之,在面對鋪天蓋地的短視頻、自媒體、新聞報道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認知。

一方面,不要急於謾罵或發表觀點,先求證一下,這些看到的聽到的,是不是真的,有沒有經過處理。

另一方面,要保持獨立的思考,保持持續的學習,見得多了,知道的多了,就不容易被帶節奏,這也是學習和學識的重要。

番茄君希望,大家都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之人。

這一點,在短視頻泛濫的當下,顯得尤其珍貴和重要。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f9d1d2a9c8729c21a2c4b821b1fe1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