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爛,是單純的「壞」

2023-06-03     電影派

原標題:這不是爛,是單純的「壞」

老實說,在派爺的心中。

曾經還對於這部《小美人魚》抱有過逆風翻盤的希望。

萬一,它真的拍的很不錯?

萬一,它真的把故事完全解構,改編成了新時代經典?

畢竟當黑人女孩們看到螢幕里的那位公主,有著與自己同樣的膚色時。

眼裡透出來的興奮與激動是閃著光的。

可惜。

迪士尼並沒有這麼想。

或者說並沒有想要這麼做。

選擇一位黑皮膚的愛麗兒。

再安排她在結尾親手擊敗反派。

這就是迪士尼在新版電影中展現出的。

對於這個時代最大的「誠意」。

《小美人魚》確實爛。

但是承受罵名的,絕對不應該是這位新晉的小美人魚——

為什麼新版的《小美人魚》會造成如此大的爭議。

究其根本可能因為新的這一位愛麗兒。

是由 黑人演員海莉·貝利飾演。

甚至不但膚色變了。

連動畫里愛麗兒標誌性的一頭紅髮。

也換成了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的髒辮。

讓許多人一時間難以接受。

可值得一提的是,把時間退回1989年的動畫版。

當時的愛麗兒其實也面臨過同樣的爭議。

「紅髮」這一特徵,也不是原著故事裡就有的設定。

並且 在當時的西方社會還存在著嚴重的「紅髮歧視」。

因為紅髮常常會與「女巫」「浪蕩」「脾氣古怪」等刻板印象捆綁,從而被污名化。

可這一版《小美人魚》卻大獲成功了。

為什麼?

這歸功於迪士尼同時也對原著故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

還在他們最擅長的公主王子敘事中,第一次埋入了「反叛」的基因。

讓愛麗兒以及那一頭紅髮,從此 成為了「勇氣」與「自由「的象徵。

這是一次故事性的勝利。

所以真人版《小美人魚》撲街的原因也恰恰在此。

它幾乎照搬了1989版動畫的劇情。

只是零星地打了幾處看似很「女性主義」的補丁。

而這些功夫,放在2023年。

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其實2019年上映的真人版《獅子王》就曾出現過這個問題。

用所謂的技術革新去真人化CG化一個經典故事的畫面。

但對劇情基本不做改動。

結果就是觀眾並沒有非常買帳。

即使大家一開始都表現的期待滿滿。

可觀影途中總會覺得:這部片子的旁白應該是趙忠祥的聲音,因為這和《動物世界》根本沒差。

《小美人魚》也是如此。

更離譜的是,它的片長還從動畫版的83分鐘。

增加到了135分鐘。

這多出來的近一個小時里。

真的只能說全是「水分」。

所以整部片子最大的觀感就是: 好拖沓。

作為一部歌舞片, 它的歌舞部分在冗長的同時。

也沒有很有效的推進劇情。

真的完全沒有技巧,全是感情。

就算海莉·貝利唱得再怎麼好聽。

到後面都硬生生被導演拖出了一種催眠的感覺。

但照理說不該如此。

因為導演 羅伯·馬歇爾的代表作。

可是經典歌舞片《芝加哥》...

證明他本人的水準應該完全沒問題。

但在這部里完全翻車,全片節奏都很奇怪。

導演總是設置一個很大的矛盾。

然後突然讓主角輕而易舉的化解。

雷聲大雨點小, 然後再不斷重複。

比如海王警告愛麗兒不要接觸人類的原因是:

「人類非常危險,他們還害死了你的母親。」

影片前半段也不斷在重複強調兩個種族間的仇恨。

可這些完全沒有對愛麗兒和王子的戀愛產生阻礙。

依舊是一見鍾情,都不帶思想鬥爭的。

而人類這邊對人魚的恐懼,也只停留在了嘴上。

愛麗兒與海女巫烏蘇拉的三日之約到期,在眾人面前顯出了魚尾。

大家只是發出了驚呼。

然後在愛麗兒和王子解決完大反派後重新上岸後。

大家好像完全忘記了愛麗兒人魚的身份,一轉眼就是其樂融融載歌載舞。

前面渲染的深仇大恨對於敘事完全沒有任何價值。

而且與烏蘇拉的大決戰,也是要多敷衍有多敷衍。

烏蘇拉先是用愛麗兒為籌碼,要挾海王交出三叉戟。

然後用三叉戟一招就秒掉了海王。

接著變大,大到好似克蘇魯再世。

可實際上除了更笨重以外,對戰鬥力沒有任何提升。

轉身救被愛麗兒用沉船給扎泄氣了。

再然後,海王突然又鑽出了,說:我復活啦。

整場高潮的觀感,就像海底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在玩過家家。

當然這部是有一些看似很現代的改動。

比如裡面的王子,被改成了是皇后收養的孩子。

因此他天生對於城堡沒有太多歸屬感。

他嚮往大海,嚮往自由。

其實很像是移植了一半愛麗兒的人設給了王子。

所以這一部並不全是愛麗兒單方面的追逐,有點雙向奔赴的意味。

可事實是,導演把這種雙向奔赴只是拍出了「兩個戀愛腦」的感覺。

愛麗兒這邊對於人類世界的迷戀沒有足夠的理由支撐。

願望還強烈到離譜,更別提還有「母親被人類殺死」的背景在。

於是不可避免呈現出一種對於人類世界的過度美化,也就是自戀的觀感。

而反派烏蘇拉也被塑造的十分單薄。

又是那種十分常見的「純粹」的惡人。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而且烏蘇拉的「狡詐」屬性被削弱了。

基本只是在著重刻畫她的「惡毒」,再加上高潮段落智商直接下線。

又成為了一個意在讓主角和海王完成大和解的工具人。

更好笑的是在王子訂婚的段落中,愛麗兒和烏蘇拉還上演了扯頭花的橋段...

而說到海王這個角色,派爺看完真的覺得他才是《小美人魚》里最大的反派。

這一形象當然就是父權的體現。

用一句「為你好」想牢牢把愛麗兒握在手裡。

所以突破父權一直也是這個故事的主題之一。

只是真人版不但沒有在這塊做出任何突破。

甚至還倒退回去了。

結局愛麗兒打敗烏蘇拉拿回海神三叉戟。

以為她會成為新一任海王,結果「啪」的一下,老海王復活了。

然後又開始上演老套的: 爸爸愛你,所以爸爸成全你。

這讓愛麗兒的一切努力。

最後都化為了父權的施捨。

而這個情節還發生在2023年。

提起《小美人魚》的原著。

大家可能都知道那是個有點悲傷的故事:愛麗兒最後化為了泡沫。

但這並不是安徒生真正的結尾。

安徒生的《小美人魚》,其實是一個帶有宗教色彩的故事。

愛麗兒不是因為愛情而上岸。

她自始至終追求的是「一個不滅的靈魂」。

在原文中,人魚可以活300年,但死後會化為泡沫。

人類生命雖然短暫,可擁有不滅的靈魂。

這是愛麗兒嚮往的東西,於是她想法設法成為「人」的原因也在於此。

大眾熟知的故事停留在了最後愛麗兒放棄用匕首殺死王子讓自己重新長出魚尾。

她接受了自己為追求不滅而造成的代價,於是化為泡沫。

而安徒生在後面還有五百字的內容——

天空的精靈被愛麗兒的「善良」感動。

精靈給了愛麗兒一個機會加入她們。

再通過三百年的努力,成為天空的女兒的愛麗兒,同樣會獲得一顆屬於自己的靈魂。

這是安徒生最早的結尾,也十分反應當時的時代背景。

愛與受難是綁定的,互為代價。

而迪士尼動畫版的改編,同樣是反映著時代背景的。

或者說迪士尼創造的這些公主形象,也正是對於世界女性思潮的體現。

在愛麗兒之前,迪士尼有三位公主:白雪公主,灰姑娘,以及睡美人。

這三位經典公主形象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她們都在等著王子來拯救,處於一個十分被動的位置。

而這也正是《睡美人》遭遇滑鐵盧的原因。

女性在覺醒,而公主依舊沒做出改變。

於是乎此後的三十多年,迪士尼再也沒推出過新的公主形象。

直到1989年的《小美人魚》。

當時西方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女性運動,公主敘事開始過時。

於是一位充滿叛逆精神,頂著一頭紅髮。

為了追求愛情可以拋棄一切的新獨立女性形象出現了。

《小美人魚》大獲成功。

再之後迪士尼推出的《花木蘭》《美女與野獸》《阿拉丁》中。

你都可以看到一種 「去公主化」的敘事。

公主不再被動,她們各有所長,能頂一方天地。

與此同時,公主的形象也不再全是白人。

少數族裔公主在這時就已經開始出現。

再之後的作品就又更近了一步。

迪士尼開始「去愛情化」。

和王子戀愛不再是永恆的追求。

2009年《公主與青蛙》中的蒂亞娜不相信童話,她只想搞事業:開一家屬於自己的餐廳。

所以從公主形象的變化中,也可以讀出這些年女性思想的轉變。

這是時代的進步,也同時是時代的局限。

它需要被更新,與時俱進。

這也是為什麼1989年如此大膽創新的愛麗兒。

放在2023年,依舊會露出疲態。

因為現在我們不需要一個為了追求愛情可以拋棄一切的童話了。

我們需要更多。

迪士尼不是沒有改編的能力。

派爺最喜歡的一部當屬於《沉睡魔咒》。

顛覆性的直接以反派瑪琳菲森為主視角。

不但豐滿了人物,更是解構了傳統的童話敘事。

最後瑪琳菲森與公主的「真愛之吻」打破的是被王子掌控的唯一性。

派爺以為,這應該才是迪士尼翻拍真人版的方向。

重新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童話。

可是細數近年來的真人電影系列。

不見「真誠」,裡面只能看到「消費」兩個大字。

經典大ip幾乎都被消費了一遍。

更讓人不安的是,迪士尼好像開始投機取巧了。

它在用最安全的方式蹭話題。

它好像在討論、在理解、在碰觸一些當下的社會議題。

但其實都只浮於表面。

而對於這些嚴肅話題來說。

「浮於表面」的討論,只是一種擺姿態。

或者說的更嚴重一點,這很冒犯。

不真誠的關懷,十分很容易營造出一種虛假的氛圍。

而在這種「 其樂融融」的氛圍里,又會進一步擠壓少數群體的表達空間。

所以拍成這樣的《小美人魚》。

或許真的沒有拍的必要。

世界不需要這樣一條「小美人魚」。

需要的是那一位,拋棄一切決定為自己而活的愛麗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f35ca978be8525c562ae5da4d42a2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