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質量就是最直接的成績單,你的工作都體現在上面。」三明市毅君機械鑄造有限公司工段主管陳富堅十多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著努力和鑽研,憑著專注和堅守,用執著、敬業、奉獻,不斷自找苦吃,用青春鑄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製造」,他和公司一起成長,兢兢業業、腳踏實地,讓生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得到認可。
匠心洗禮 初露鋒芒
陳富堅專科畢業後頭7年在寧波、廈門等地工作,直到2009年,他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回三明工作。多年從事機械加工和數控工具機相關工作的陳富堅,最終選擇了三明市毅君機械鑄造有限公司,從一名工人做起。作為大田「後生仔」的陳富堅,認為年輕有無限可能。
進廠之初,陳富堅經常在鑄造車間跟蹤產品生產,一跟就是一整天,正是如此認真的學習態度,他很快熟知了公司的產品結構和產品工藝。
有一次,公司正在趕製一批訂單,2個月的工期里,陳富堅主動跟現場,自己利用業餘時間加班,而且沒有向公司提其他要求。董事長謝秀鳳得知陳富堅主動加班的事後,當即給他發了500元獎金鼓勵,這更是激發了陳富堅的工作熱情。
「她的為人處世和工作態度讓我學到了非常多。」初入毅君的陳富堅,對董事長謝秀鳳最是佩服,除了一手創辦公司的披荊斬棘,更令陳富堅印象深刻的是她行事的雷厲風行、做事的一心一意和對於產品近乎嚴苛的工匠精神。而這份「匠心」,陳富堅把它用到了今後的工作中。
從基礎崗位做起,剛開始是一名普通的造型工人,到後來晉升為後處理工段主管。在這個過程中,他十年如一日吃苦耐勞,紮實苦幹,艱苦奮鬥,一直是以高度負責的主人翁態度對待工作,確保了他所在班組的高效、安全生產。
對任何崗位他都傾注了滿腔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而由他帶領的班組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小組。陳富堅不僅是生產標兵,在管理方面也是可圈可點、經驗豐富。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生產一線工作實踐、經驗和教訓,結合國際國內先進管理理論,在工人管理上效果斐然。
通過「5S」「TPM」等科學管理活動,他為公司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在產品質量上也得到了品質的飛躍。
好學不倦 追求卓越
「技術的要求一直在變化,不學習就跟不上了。」陳富堅深知學習的重要,從簡單的工作崗位開始,陳富堅就積極參與公司的技術革新工作。
毅君機械鑄造的產品大量出口歐美等已開發國家,所以對產品的品質和服務要求遠遠高於一般企業。基於這樣的背景,陳富堅潛心鑽研遇到的難題,知難而上,不間斷地學習是他最好的方法。
陳富堅剛到公司時,由於當時沒有相關的專業人才,「超聲波無損探傷」這項檢測技術,一直是請其他公司的技術人員來做。請人檢測一方面檢測時間受限,另一方面當訂單的工作量大時成本較高。這讓陳富堅萌生了自己學習檢測的想法。
「他們每晚來,我都會去幫忙。」陳富堅為了能近距離了解「超聲波無損探傷」,選擇了放棄晚上的休息時間,幫助技術人員完成工作的同時,細心的陳富堅會在心裡默默記下所有操作,雖然技術人員沒有為他講解,但陳富堅相信水滴石穿,長期的堅持,讓他基本掌握了這項技術。
但是,「超聲波無損探傷」檢測不單是需要操作,也需要相關的資質。為了能有自己的檢測員,公司把陳富堅派往福州學習,勤奮的陳富堅沒讓公司失望,順利地考取了相關資質。
但很快,又出現了新問題,國外的客戶,對於陳富堅的資質不認可,而公司和陳富堅的解決辦法簡單粗暴,「考一個他們認可的資質就是了」,不久後,陳富堅就在上海考取了國際認可的相關資質。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當別人在休息時,陳富堅就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堅持學習鑄造知識,把自己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工作學習中,學理論、鑽技術、看流程、走現場,並結合實踐反覆推敲,在理論結合實際的過程里進一步充實和提高自己。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通過多年的實踐,他的一線操作技能和業務水平得到不斷地發展和進步。
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使他在工作學習過程中找到了自我的定位。他一步一個腳印,漸漸地成為了公司的中堅力量。
執著創新 精益求精
「只有不斷地創新,才不會被淘汰。」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動力,也是企業發展的源泉,陳富堅深諳創新的重要性。能得十分,堅決不滿足九點九分,這是陳富堅開展技術創新工作的一大特點。
因此,他在繁忙的一線生產任務中,仍然沒有忘記總結經驗教訓、思考工藝創新方向。
在2016年,陳富堅主持了氣動風鏟的改進,為公司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質量和效益水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氣鏟原工作部件鏟釺為扁頭或尖頭,其實用面積過小,材料性能太脆,無法在工況不好的條件下長期連續性實用。
陳富堅通過改進部件,將原先鏟釺的扁頭和尖頭改為方形平面。這樣有利於在R角部位實現錘砂的功能,並可以對粘砂嚴重的產品進行大面積快速地精整和清理。
在生產工藝上,平頭材料的選擇都採用上好淬火高碳鋼,增加其強度、抗磨損、抗腐蝕、耐高溫等性能。原來,複雜的砂型都依靠手工打砂緊實工具為木棒或掄錘,常因受力不均、緊實度不夠而導致粘砂。
通過創新改進後,可實現振打砂子的功能,操作便捷靈活,受力均勻,緊實充分,有效地緩解了粘砂的情況,同時也減少後續工序人力物力的成本。
「當時的創新,現在已經過時了。」談到當時氣動風鏟的改進,陳富堅並沒有沾沾自喜。他認為技術是不斷進步的,他對自己的要求就是精益求精。
如今,陳富堅依然不間斷地學習進步和努力工作,亦如他剛進入公司之時。
來源:三明市總工會 、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劉岩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eEACnIBnkjnB-0zvSi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