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觀影《志願軍》,被滾燙的情緒熨燙出熱淚

2023-10-05     圍剿白日夢

原標題:沉浸式觀影《志願軍》,被滾燙的情緒熨燙出熱淚

又是一年國慶檔,電影院裡神仙打架,影片扎堆上映。到底看哪部?成了不少觀眾糾結的問題。

斯文選擇一家人去看《志願軍:雄兵出擊》,一開始完全是為了滿足父母的心愿,但沒想到看罷影片,帶了一整包紙巾都沒夠哭...

《志願軍:雄兵出擊》不僅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更有細緻的情感表達,讓人在沉浸式觀影的過程中,忍不住被影片中滾燙的情緒熨燙出熱淚。

1

電影中的第一個淚點,是毛岸英(魏大勛 飾)告別父親。

當時的新中國內憂外患,國內關於是否要赴朝作戰仍在爭論。年僅28歲的毛岸英主動請纓遠赴朝鮮戰場,誓要做「志願軍的第一個兵」。

臨行前,毛岸英想和父親告別,卻趕上毛主席正在開會。他不願打斷正在忙碌的父親,卻又難忍心中的不舍,只好隔著窗偷偷看去。那個眼神,飽滿又深沉,盛滿了身為兒子的牽掛與眷戀、又帶著對父親的崇拜與嚮往。誰能想到這一眼,竟是永別。

他說:「告訴爸爸,他28歲去上海乾了大事,我今年也28歲了。」那個瞬間,他沒有哭,但觀眾隔著螢幕卻忍不住落下淚來。

第二個淚點,是新兵楊三弟(張宥浩 飾)的一跪。

志願軍進入朝鮮戰場後,楊三弟所在的報務排意外與南韓軍正面交火,為了保護118師指揮部的安全,全排幾乎全軍覆沒,只剩下一個新兵入伍的楊三弟,在排長的保護下保住性命。

面對戰友們的遺體,楊三弟跪下痛哭。他一遍遍回憶自己拿起巴祖卡反擊卻不會開保險,排長搶過武器沖向坦克又被炮火擊穿的畫面,淚水裡滿是傷痛與悔恨,整個人都處於崩潰的邊緣。

這時候志願軍司令部高級參謀李默尹(辛柏青 飾)提出要把楊三弟帶在身邊,幫助他走出戰後心理創傷。他說:「不是所有人生來就是戰士,從新兵到戰士需要時間。」楊三弟經歷戰後創傷,在李默尹的關懷中開始心理重建。他的眼淚與前輩的呵護,都令人動容。

第三個淚點,是梁興初(王驍 飾)的「虎將柔情」。

作為38軍軍長的梁興初,在朝鮮戰場的第一仗,因為遲疑貽誤了戰機。他說「我想準備準備,再準備,準備結實了我再打,我想儘量減少傷亡。」他並不是膽怯,更不是怕死,他知道軍法不容情,甘願為自己的過錯承擔一切責任。

「戰士們打仗都已經打到看見新中國了,看見好日子了」,說到這段話時,梁興初的眼中滿是不忍。他不過是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不忍心看戰士們在異國他鄉喪命。

這份遲疑,如此動人,因為中國的將領無比珍惜戰士的生命,一切戰術都是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犧牲。

這三個淚點,讓我看到了戰場上的人性閃光。

毛岸英、楊三弟、梁興初,其實就是志願軍當中的每一位戰士的縮影。他們是英雄沒錯,但也都是活生生的人,再是銅牆鐵壁,也是血肉之軀。

遠赴異國戰場告別家人,哪位兒子不會牽掛、思念?目睹戰友的離去,哪位新兵不會痛苦、恐懼?好不容易迎來和平又再起戰火,哪位將領不會擔憂、遲疑?

眼淚源於共情,共情源於真實,電影對人物的塑造有血有肉、真實豐滿。讓觀眾隔著螢幕與七十餘年的時光,讀懂了前輩們的艱辛。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會擔憂、有牽掛、會恐懼、有遲疑。但正因如此,他們的勇往直前才更加可貴,更加動人。

2

這些將士是和你我一樣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所以當他們創造了如此多的奇蹟時,我們才更能體會到他們有多偉大。

第二次戰役中,38軍113師奉命攻打德川,為了一雪第一次戰役中貽誤戰機的「前恥」,113師全師上下都牟足了勁兒,勢要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11月的朝鮮天氣寒冷,志願軍戰士為了不失溫,只能脫了褲子蹚過江水。寒夜漫長,冰冷的江水不斷刺激著戰士的血肉,他們悄聲在江中匍匐前進,上岸後還來不及穿上棉褲,光著腿就開始戰鬥。

113師剛攻下德川不久,便收到軍部急電:要求他們在14個小時內行72.5公里到達三所里,截斷美9軍退路。

72.5公里是什麼概念?一場馬拉松全程約為42公里,運動員輕裝上陣、沿途補給充足、一路平坦尚且困難重重。但113師的戰士們,地形陌生、山路崎嶇、補給緊張、負重前行,他們還要時刻提防美國空軍的襲擊,到達三所里後還有硬仗要打。

這是一場超越極限的奔襲,路上不斷有人倒下,但113師卻並未放慢腳步。最終,113師比美軍提早五分鐘趕到戰場,戰士們來不及休整就迅速投入戰鬥,成功阻攔美9軍。這一場勝利,是志願軍用絕對的意志創造的奇蹟。

1950年11月30日,38軍112師335團1營3連,受命於松骨峰阻擊美軍,以一百多人的兵力擊退數千名美軍五波進攻

地面是敵人的坦克與重武器進攻,空中是美國空軍不斷投下炸彈。幾輪轟炸過後,松骨峰遍地焦土,屍橫遍野。但當連長戴如義(魏晨 飾)問到:還有活著的麼?還有能打麼?那片廢墟之中陸續舉起來一個個傷痕累累的手。

三連在松骨峰幾乎全軍覆,但山峰上那棵累經戰火仍佇立不倒的松樹,就是三連屹立不倒的靈魂!

冬夜過江光腿戰鬥的毅力,三所里14小時72.5公里輕步兵作戰的奇蹟,松骨峰三連戰至最後一人的偉績,志願軍以絕對的意志完成了太多太多不可能的任務。

但面對如此感人的故事,斯文在電影院裡始終沒敢哭出聲來。因為那些場面太過真實,戰爭的還原太過逼真,我全程都在緊張、擔憂、屏氣凝神甚至不自知地用手摳著電影院的座椅。我看著戰場形勢的變化大氣都不敢喘,直到聽到勝利的號角,才終於淚崩。

3

能夠帶來如沉浸的觀影體驗,主創團隊功不可沒。他們盡全力還原歷史場景,將影片的真實感全面拉滿。無論是之前釋放出的幕後製作信息,還是電影最終呈現出的效果,都能感受到全體創作者的誠意。

《志願軍:雄兵出擊》是《志願軍》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部曲從開機到殺青,歷時399天。陳凱歌導演在殺青筆記中寫道:「什麼電影要拍這麼長的時間?我干這行四十年,頭一回,以後也不會再有了。」

為呈現出真實且慘烈的戰爭場面,《志願軍》三部曲劇組完成了大量複雜、困難的實拍工作。

劇組的飛車指導兼火燒人特技指導周冠節在採訪中透露:「我們在電影里看到坦克側翻,炸翻這種畫面會以為是特效完成的,但其實不是,我們現場都是實拍。會運用一些氣爆裝置再配合威亞的拉力,去完成爆破和翻滾。」

松骨峰阻擊戰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壯烈的戰鬥之一,為了還原這場戰鬥的殘酷場面,拍攝現場同時動用了100多個「火燒人」工作人員,8台攝影機同時工作。

服裝方面,拍攝期間共使用了25,000套服裝,其中將近50%是志願軍軍服,軍服合計五萬斤。為了讓這些軍服看起來足夠逼真,必須完成砂洗、暴曬、褪色等步驟進行做舊。

《志願軍》三部曲的服裝設計姬磊透露:「因為這個戲體量太大,所以我們就把一部分的砂洗工作都搬到劇組」。劇組兩台砂洗機,20多台洗衣機幾乎24小時工作,最終洗衣機的報廢率,達到了50%以上。

還有劇組上萬張美術概念圖,1.1萬平道具庫,10萬餘件道具。實地測繪後1:1還原的鴨綠江大橋,提前三個月造景布光1:1還原的安理會會場,占地近1萬平米搭建了三個多月的中南海院落...

美術指導陸葦認為《志願軍》三部曲是他從業以來對美術要求最高的一部電影,但努力不白費,這些場景讓整部電影既有真實溫度又有審美的表達。

電影中,每一個物件都有自己的溫度,每一個場景都分外真實。真誠就是最大的必殺技,主創團隊捧著一顆真心、用極大的誠意,為觀眾呈現了這樣一部震撼的作品。

4

今年恰逢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在這樣的時間結點迎來這樣一部影片,意義重大。影片之內與影片之外,70餘年的變遷與對比,更讓人唏噓不已。

電影之內,志願軍出發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一年的國慶日,新中國在盛放的煙花和歡呼的人群中迎來自己一歲的生日,也面臨著種種危機。

電影之外,今天又是國慶節,70餘年過去,歡呼雀躍依舊,但每個人心中都更多了一份安定與平和。

電影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首度亮相聯合國,這是我們這個國家,帶著一身傲骨正式坐上了國際牌桌,當戰勝的消息傳來,章子怡和張子楓在聯合國的淚砸在每個觀眾心裡。

電影之外,此刻杭州亞運會如火如荼,中國以海納百川之姿,贏八方來客,時刻展現強國風範與大國氣度。

時代不同了,七十年間中國早已今非昔比。是什麼帶來了這樣的改變?是前輩們付出了犧牲的代價。電影中,彭德懷總司令說到:「犧牲,是我們一定要付出的代價,你不付、兒子付、孫子付。我們這輩人,一身血兩腳泥,還是我們付吧。」

如今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生活,都是英雄前輩們故事的番外。

70年一剎而過,許多曾經赴朝作戰的老兵已經離開人世,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志願軍的故事也與現實生活漸行漸遠。那是老一輩口中遙遠的故事,是圖書上、資料里的隻言片語。

但那些曾經鮮活生動、拋灑熱血的英雄前輩,不應該成為面目模糊的故人。電影《志願軍》通過影像的方式,致敬「最可愛的人」,讓那些為了祖國獻出青春和生命的先輩,在影片中眉目清晰了起來,也讓當代年輕人銘記住他們的身影。

英雄不枉,我們不忘,70年太久,我們需要這樣一部電影讓我們勿忘歷史。希望能有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去看看我們的《志願軍》,去看看那些「最可愛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e9d55ca2692860b1113f133a7622f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