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ChatGPT火爆以來,OpenAI的一舉一動都成為人工智慧領域備受關注的晴雨表,因為它代表著整體行業的需求。據媒體最新援引知情人士,OpenAI的CEO Sam Altman本周告訴員工,公司的收入達到年化13億美元。也就是說,當前OpenAI的月收入超過1億美元,這比今年夏季時年化10億美元的收入還要高出30%。與之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一整年,公司的收入僅為2800萬美元。
OpenAI主要收入
OpenAI的收入主要來自人們對其聊天機器人的訂閱。該公司於今年2月推出ChatGPT的付費版,這令收入增長迅猛。OpenAI的收入還包括,為其人工智慧提供動力的算力銷售收入。算力方面是運行在微軟的雲伺服器上,目前尚不清楚OpenAI從中獲得了多少比例的收入。
另有知情人士表示,在定於下月初舉行的客戶活動中,OpenAI計劃宣布對ChatGPT的改進以及其他可提高大語言模型的功能。有報道稱,OpenAI還將發布一款產品,以降低使用其人工智慧的成本。
OpenAI的收入增長,有助於提升公司的估值水平。當前,該公司正在組織一輪要約收購,外部投資者藉此有機會從一些員工手中購買股份。這是OpenAI今年舉行的第二次類似要約收購。有媒體報道,OpenAI的員工們可能會嘗試以按800億美元或更高的公司估值來出售手上的股票。
媒體此前報道,為了實現OpenAI的宏偉目標,Altman本人曾私下暗示該公司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嘗試籌集高達1000億美元的資金。這遠超微軟已承諾的超過10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市場預計,除了正在進行的對內部員工手中股份的收購要約之外,OpenAI最快將於今年籌集另一輪大筆資金。
目前尚不清楚OpenAI今年的開發成本如何。去年,OpenAI錄得5.4億美元的虧損。
當前,不論是大型公司還是初創公司,在開發或使用大語言模型方面都面臨高成本的問題,是該領域迫在眉睫的問題。例如,微軟的AI編程助手Github Copilot每月收費為10美元/人,但有報道稱,這一功能為每個用戶每月虧損超過20美元,一些用戶造成的損失甚至超過80美元/月。這令谷歌和微軟最近都在尋求削減相關成本。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最新消息顯示,OpenAI的收入還在顯著增長,但從一些指標來看,增速是在放緩的:據市場情報公司Appfigures,在剛剛過去的9月,ChatGPT全球iOS和安卓應用程式的下載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560萬次,總收入達到458萬美元,但這一增長已經開始放緩。為了獲得ChatGPT更多的「特權」,用戶需要每月向OpenAI付費19.99美元,這為OpenAI在7、8月帶來了274萬美元和381萬美元的收入,對應著31%和39%的增長率,但9月這一增速僅為20%。近日,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提及,紅杉資本表示,目前生成式AI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找到用例或需求,而是無法向用戶證明其價值。
需要向學習OpenAI
那麼,國內科技公司可以從OpenAI的經驗中學到什麼呢?首先,我們可以看到,擁有強大的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是吸引用戶並實現盈利的關鍵。OpenAI通過不斷研發和優化其聊天機器人技術,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戶並實現了高額收入。此外,OpenAI還積極拓展業務領域,如推出ChatGPT付費版、提高大語言模型的功能等,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並實現多元化收入。
其次,國內科技公司應該重視用戶體驗和服務質量。正如紅杉資本所言,生成式AI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向用戶證明其價值。因此,國內科技公司在開發和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時,應關注用戶需求,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讓用戶真正感受到人工智慧帶來的便利和價值。同時,公司還應加強與用戶的溝通和互動,了解用戶的反饋和建議,以便不斷優化產品和提高用戶體驗。
最後,國內科技公司應該注重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正如OpenAI CEO Sam Altman所說,公司的收入達到年化13億美元離不開員工的辛勤付出和技術創新。因此,國內科技公司應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鼓勵員工進行創新實踐;同時,公司還應重視人才培養,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國內大模型混戰繼續
大模型就是擁有大量參數和複雜結構的機器學習模型。這些模型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計算資源來訓練,因此被稱為「大」模型。目前,最流行的大模型包括Google的BERT、Facebook的RoBERTa和Microsoft的XLNet等。
國內科技公司也不甘示弱,紛紛加入到這場大模型混戰中來。百度推出了ERNIE,阿里巴巴推出了NEZHA,騰訊則推出了XLNet-Enlarged等。這些大模型都具有較高的準確率和廣泛的應用場景。
但是,由於各家公司的數據來源和技術路線不同,導致了大模型之間的差異較大。例如,百度ERNIE採用了中文預訓練技術,而騰訊XLNet-Enlarged則採用了英文預訓練技術。這使得用戶在選擇適合自己的大模型時需要考慮更多因素。
此外,大模型混戰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首先,由於各家公司都在爭奪市場份額,導致了激烈的競爭關係。一些公司可能會採取不正當手段來打壓競爭對手,例如泄露商業機密等。其次,大模型的運行成本較高,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和能源消耗。這對於一些小型企業來說可能是一個難以承受的負擔。
總之,國內大模型混戰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在這個領域中取得領先地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技術積累。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大模型混戰所帶來的問題,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總之,國內科技公司想要實現盈利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當然,國內科技公司可以從OpenAI的成功經驗中汲取教訓,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