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榮譽會長(原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台「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詞平台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史丹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鍾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74)
酉卯齋詩詞話
有詩友問:怎樣才能寫好詩詞?
答曰:不寫不好的詩詞。
又有詩友問:什麼是好詩詞?
答曰:讀了能讓其他詩人羨慕嫉妒恨的,一定是好詩詞。如果沒人羨慕嫉妒恨,石頭扔進水裡,連泡也不冒一個,那基本上就算白寫了。
關於好詩詞的標準,古人前人說過很多。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看法不盡相同甚至大不相同,都很正常。我們要學會逆向思維。小學算術,加減乘除,做習題都得驗算。加法用減法驗算,三加五等於八,八減五等於三,驗算通過,答案正確!乘法用除法驗算,三乘五等於十八,十八除以五除不盡,驗算通不過,答案錯誤,推倒重來。這驗算便是逆向思維。不會逆向思維,往往被某些似是而非的論斷騙過。例如,有古人云:說得景真,道得情切,便是好詩。人們多認為是真理。但如果我們逆向思維,就會發現此說的邏輯並不縝密。桃紅柳綠,花好月圓,景說得真也不真?真。是好詩麼?不是。今人詩中如入此類字面,必為他人嗤笑。老乾體詩,大多數作者,情也不可謂不切。是好詩麼?不是。我們只可以說:好詩每能說得景真,道得情切。而不可以說:只要說得景真,道得情切,一律都是好詩。正定理正確,逆定理未必正確。記住這一點,舉一反三,可以糾正古人前人不少機械片面之說。
有一則古代笑話,某學究說:《論語》云云,但能行得一條,即不失為賢人。某紈絝子弟笑道:我已行得兩條矣,恐未必為賢人。問其所行兩條為何,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筆者對景真情切即好詩說的反思,實由此則笑話得到啟發。
作者/鍾振振 編輯/馮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