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賊的「祖師爺」,挖200座墓賺5億,行刑前:我知道秦陵入口

2023-06-08   史密記

原標題:盜墓賊的「祖師爺」,挖200座墓賺5億,行刑前:我知道秦陵入口

正所謂陽人難借死人財,盜墓者卻反其道而行。在當前我們對於盜墓的了解大部分源於影視劇和小說,但是盜墓的行徑最早可追溯至夏商周時期,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達到高潮。

周代初期禮樂制度的建立,讓統治者身居高位享受天下靡靡之音,推崇以享受、奢靡為主流,在下葬時會將一大批寶物作為陪葬品。等到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厚葬必然引起了一大批盜墓者捨身盜墓。

在近代最為出名的盜墓賊,被稱作盜墓界的「祖師爺」,他在幾十年里挖200座墓,通過倒賣文物賺了5個億,在行刑前大喊:「我知道秦陵入口!」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姚玉忠。

盜墓手段高超

姚玉忠出生在一個盜墓世家,他的祖輩都是經營盜墓生意,自小父親就會帶著姚玉忠去勘察古墓,並且告訴他如何判斷墓穴和看風水穴位。

「盜墓者不多言,在於聽、聞、識、辨。」這是姚玉忠父親告訴他的話,於是姚玉忠便養成了為人謹慎,孤言寡語的性格。

姚玉忠對目標非常執著,在看中墓穴後一次沒中,就會對這個點進行多次挖掘。

呆在父親身邊跟著團隊一起下墓的經歷,讓姚玉忠鍛鍊了一身非常人所能及的膽量和技術,日積月累下來姚玉忠對盜墓有了自己的一番見解。

父親那輩下墓前要經過十幾天甚至事一個月的踩點和探穴才能定準入墓的進口,有時挖了幾米下去仍然一無所獲,這樣低效率的工作讓姚玉忠認為老方法已經過時了,他開始自己研發能夠更加準確定位墓穴的工具,就這樣「扎子」誕生了。

作為探墓工具,只需要將扎子刺進土裡再抽出來,觀察扎尖的顏色變化就能判斷底下有無墓穴。

這個工具比當時我國考古人員用的洛陽鏟還來得更加方便快捷。姚玉忠正是憑藉與時俱進的新工具和豐富的盜墓經驗,很快就將自己家鄉紅山的遺址盜了個遍。

據業內的人士所說,姚玉忠在2013年到2014年間,外出作案200多次,羅盤、觀星定位等都是姚玉忠盜墓時常用的方法,姚玉忠憑藉著出神入化的盜墓技巧被盜墓團伙尊稱為「祖師爺」、「關外第一高手」。

文物轉賣

姚玉忠在通過倒賣文物賺錢之後染上了賭博,內行人時常都能看見他剛從古墓回來就急匆匆將文物拿去典當行或者跟識貨的人接頭,將文物轉賣。有時拿到了大幾百萬後還沒來得及捂熱就將錢投進賭場。

俗話說得好:大賭誤‎國,小賭誤‎家。後期姚玉忠賭博時漸漸喪失理智,他將文物直接當作賭注,抵押在賭桌上。

賭輸了就將文物拱手讓人,有時價值幾千萬的文物也當幾十萬的賭資流走。

像姚玉忠這種盜墓團伙,一門心思專注於古墓中的陪葬品和值錢的珠寶,對於古墓的完整性和文物對於了解人類歷史文化的價值根本沒有絲毫的關心。

他們偷盜過的墓往往會將有研究考古意義的東西破壞,給我國的考古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不少考古學家說到:「一次盜墓行為會對文物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老話說得好,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2014年臉上帶著金絲眼鏡,看起來斯斯文文的姚玉忠走進了警方的視野,因為當時村裡人發現他總是早上上山散步,晚上不知所蹤,如此的反常行為便讓警方抓住了姚玉忠的馬腳。

次年五月份,公安宣布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盜墓案偵破,共抓獲225名嫌疑人,其中姚玉忠為團伙中的老大。

姚玉忠盜墓涉嫌金額高達5億元,對文物破壞影響最大,因此在2017年法庭上宣判姚玉忠死刑,緩期二年執行。而在最後的審訊台前,姚玉忠仍然大言不慚地說到:「我知道秦陵入口,給我兩年我必然會搬空它。」

這應該就是所謂的「狗急跳牆」吧,他的話確實很有吸引力,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犯了罪,就要接受法律的懲處,法律不會給任何人「開後門」!

秦陵古墓

秦始皇陵人盡皆知,當年,秦始皇在其13歲當皇帝之時就開始修建,直到其死後一年才竣工,整整39年的修建工程,其輝煌程度可想而知。

占地56平方千米的陵墓,占據了驪山北麓,妃嬪、工匠、士兵浩浩蕩蕩十萬人,數以千萬計的金銀財寶都為陪葬品。

南依驪山的層層疊嶂之中,山林蔥鬱;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光從這些上看就足以想像,秦陵對盜墓團伙的吸引力。

只是我國在盜墓的打擊和管控上都提升了不止一個層次,因為盜墓的出現常常伴隨著中國文物的流失。中國在近代火燒圓明園中被列強掠奪了很多寶物,不少文物至今還未回到國內。

就拿人盡皆知的十二生肖獸首來說,十二生肖散落各地,有的在外國博物館,有的還被當作私人藏品,而這些獸首都是中華文明星星點點的象徵,遺落在外會給中華文明的研究造成很大的阻礙。

當古文明埋藏於地底,青銅、青瓷、袈裟等文明被打上價格,人類的貪慾就在心裡助長,伸向罪惡的手逐漸猖狂,好在近幾年對盜墓行為的嚴格管控讓違法盜墓事件漸漸淡出大眾視野,大家對於文物保護意識逐漸上升。

盜墓作為一個違法行為,在進行科普時要注重其負面影響,尤其在網際網路日益發達的當下,影視劇作品更應該貼近真實生活,多進行考古研究等正面宣傳,培養下一代青年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